来源:盐财经(ID:nfc-yancaijing)
作者:寇大庸
李宁也要开始卖咖啡了。
近日,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已提请注册“宁咖啡 NING COFFEE”的商标,目前在等待实质审查的阶段。
目前,在北京、厦门等城市的部门李宁门店已经上线“宁咖啡”,消费者只需在店内消费,就可以获赠一杯“宁咖啡”。不过,宁咖啡还没到正式售卖的阶段,正式上市时间尚未确定。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李宁公司回应表示,李宁公司关注零售终端的消费者购买体验,希望通过优化店内服务,提升顾客在购物时的舒适度和体验感。“在店内提供咖啡服务,将会是李宁针对零售终端消费体验环节的一次创新尝试。”
刹一看,从服饰球类跨界到咖啡,是一件很突兀的事情。但结合李宁自身的经营情况以及咖啡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一举措并不唐突。
年轻的李宁
李宁选择在此时跨界现磨咖啡,有着多种考量。从李宁公司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李宁公司现在正处在“浴火重生”后的高光阶段,其成功复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宁公司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凭借创始人李宁的名气与运动员背景,李宁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服饰品牌,但是,阿迪达斯和耐克长期始终占据着高端品牌的位置,李宁长期作为它们的“平替品”存在。
李宁(图源:搜狐网)
但是对于运动服饰的普遍需求,仍然给了李宁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是,由于粗放的经营与模糊的战略,在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幅态势之后,李宁的经营开始遇到重重困难,库存积压、门店数量过剩,导致李宁在2011至2014年的三年间,遭遇了累计30亿元的重大亏损。
情况在创始人李宁2015年重回一线后有所改善,当时,李宁提出了“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经营策略,把品牌口号由陌生的“让改变发生”变回家喻户晓的“一切皆有可能”,同时加快品牌调性年轻化的转型。
2018年,李宁登陆纽约时装周秋冬秀场,举办了一场以“悟道”为主题的时装秀,自此之后,李宁不断尝试将传统文化与自身产品进行结合,举办了多场大秀,“中国李宁”逐渐成为消费领域“国潮”的代表,受到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年轻人的推崇,让李宁完成了品牌转型,营收业绩也水涨船高。据李宁财报显示,2021年,李宁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225.72亿元,同比增长56.1%,净利润为40.11亿元,同比增长136%,发展势头良好。
为了夯实自身年轻品牌的形象,李宁在营销上做了许多努力。例如,签约华晨宇、肖战等明星,推出虚拟代言人“星瞳”,与电音组合联名,李宁还于2019年收购了Snake战队英雄联盟分部,将其改名为LNG电子竞技俱乐部。
李宁代言人华晨宇(图源:微博)

此次李宁搞起了咖啡的副业,想必也有类似的考量。据《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2021》数据显示,中国咖啡消费者主要以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一线城市白领为主,一二线城市成熟的咖啡消费者的咖啡摄入频次已达300杯/年。
喝咖啡,已是一件受到年轻人普遍欢迎的时髦活动。李宁如果能够成功打响咖啡品牌,将进一步拉近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对塑造其品牌形象亦有不少好处。
安全的跨界
事实上,李宁不是第一家跨界咖啡业务的企业。如今,把咖啡当副业做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跨度相当大。
早在2019年,中石化就曾推出“易捷咖啡”的品牌,在一些城市的门店售卖现磨咖啡,所卖咖啡以汽油为名称:92#黑白咖啡、95#时尚特饮、98#精品系列,价格区间在10-30元。
中石油也在旗下的昆仑好客便利店推出“好客咖啡”品牌,以现磨咖啡、自助咖啡机、即饮咖啡、冻干咖啡四条产品线提供不同场景的咖啡服务。
除此之外,同仁堂、中国邮政还有狗不理包子,都陆续开展了咖啡业务。咖啡这一领域的入局者越来越多,背景也越来越复杂。
中国邮政咖啡(图源:搜狐网)
为什么大家都挤入现磨咖啡的领域?
原因很简单,因为咖啡的确是当下一门很赚钱的生意。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已超3800亿,且呈逐年上涨趋势,预计到2025年,我国咖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咖啡店的准入门槛低,运营模式简单,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即可开展。而且,咖啡的利润很高,现磨咖啡的毛利率能达到70%~80%,一旦做成功,其回报十分诱人。
以中石油的好客咖啡为例,其售卖现磨咖啡的门店已超过120家,年销售额已达1亿元。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咖啡是一项很安全的业务。从石油、服饰、快递到快递,这种大跨度在开展副业的时候其实是一项优势。
原因在于,正是因为咖啡与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之间的跨度较大,才不会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品牌混淆,即便咖啡没做起来,也不会影响消费者原有的品牌认知。
部分跨界咖啡品牌合集(图源:小红书@陈皮girl)
如果经营的是品类相近的业务,则会极大的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一不小心,就会对原有品牌造成损伤。
对于李宁来说,卖咖啡既能塑造自身年轻的形象,又能规避品牌风险,一切恰到好处。
业务延长线
入局咖啡生意的企业,也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是以高频消费品为主营业务,消费者到店消费的频率较高,顺带购买一杯咖啡的可能性也较强。
其次,有门店基础和数量优势。对于咖啡店来说,除了原材料之外,最高的一项成本就是门铺租金。像李宁、中石油、中石化这些企业,在全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门店,李宁的线下门店数量达到5872家。只要对现有门店进行空间调整,就可以把咖啡店开起来,既能提高开店效率,又能有效降低门店租金的成本。
李宁门店数量(图源:搜狐网)
从李宁的销售渠道变化来看,其线下门店的销售额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线上销售额则在不断上升。开发门店的多元利用途径,既可以有效分摊现有门店成本,还能吸引客流,助力其线下销售。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门店基础和数量虽然为咖啡店的经营提供了潜力,但并不意味着它能实现100%的转化。这些门店有不少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并没有一线城市那么高,如果不对咖啡店的选址进行考量,将会造成一场咖啡“大跃进”,对企业来说将会是不小的负担。
最后,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经营情况比较扎实。良好的经营情况让这些企业可以进行充分的试验,即使咖啡业务没有做起来,也不会损伤其根基。
对企业开展跨度过大的副业,最大的质疑声音在于,如何与专业咖啡企业进行竞争。但这也许并不构成一个问题。
在瑞幸入局的影响下,现磨咖啡不再是动辄三四十元的高端饮料,其零售价格已经下探到十几元的区间,咖啡门店的形态也从星巴克式的咖啡馆,朝着无座位的“快咖啡”方向发展。咖啡,越来越具有“日常饮品”的属性。
瑞幸咖啡均价低于20元(图源:瑞幸小程序截图)
那么,喝咖啡将不再具有仪式和价值属性,咖啡的大众化趋势,让咖啡这门生意处在这些企业的业务延长线上。
这些企业瞄准的,是消费者在“入店、停留、离开”的任何一个环节,顺带购买一杯咖啡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这些企业做咖啡的思路有点像“路边冰柜”,是冰柜饮料的升级版。
我们经常能在大街小巷看到一些店铺在门口摆上冰柜,卖些可乐、啤酒等饮料,既能提高客流量,又可以赚点小钱。
区别在于,这些企业把冰柜饮料升级成了现磨咖啡,场景更高端,溢价也更高。
编辑:Quasimodo。记者:寇大庸来源:盐财经,南风窗旗下唯一财经号,关注它,看新鲜热辣的财经讯息。
   点亮「在看」 
分享好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