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全文需要3分钟
这是朵妈三分钟第一百一十七篇内容
之前刷到这样一则视频,一个才7岁的女孩,却被医院确诊患上了抑郁症,背后却是孩子奶奶“惹”的祸。
原来因为父母工作忙碌,平时都是奶奶在家带女孩,奶奶奉行老一套的教育方式,要求孙女什么都按她的要求做。
一旦孙女不乐意,奶奶就用各种恐吓式的话语吓她:“要警察来把你抓走”、“把你卖给外面收废品的”、“让老虎来吃了你”……
而且这个奶奶在网上刷到所谓“定制视频”来教育孩子,她还真花钱定制了,视频里的人喊着孙女的名字说着各种恐吓孩子的话,奶奶乐此不疲地给孙女播放。
最后是女孩妈妈发现女儿情绪越来越差,带到医院去检查才发现问题,可惜孩子的症状已经很严重,需要很长时间的疏导治疗。
这样的“恐吓式教育”在我们身边并不罕见,然而它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影响,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恐吓式教育”的核心在于用语言、行动让孩子产生恐惧、自卑或内疚的情绪,以此达到让孩子乖乖听家长话的效果。
因为短时间的效果明显,很多家长都乐此不疲,却无视了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本身的伤害。
孩子早期的性格养成时,会对周围人的态度、看法很敏感,特别是会关注父母及其他主要养育者的语言行为。
一个孩子经常被家长表演、鼓励“勇敢、坚强”,他可能就比其他没有受到赞扬鼓励的同龄人更自信更外向;
如果家长很有耐心、愿意多跟孩子沟通讲道理,那他也可能更愿意与人交流、主动交朋友、不爱无理取闹。
而如果遇上总是用恐吓法管教孩子的家长,孩子在这种恐惧下成长,很容易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
为了不受到恐吓与惩罚,他们会下意识地选择顺从讨好对方,更甚则成为讨好型人格。
曾有一些朋友跟我抱怨,自己从小到大都很怕黑,晚上一个人路过光线不佳的小路都会胆战心惊,也不敢看任何恐怖片。
问她原因,都说是小时候家长很喜欢用鬼怪吓唬她,她想要做什么家长不乐意的事,他们就会编一个鬼抓小孩的故事。

“红衣鬼最爱吃不剪指甲的小孩”、“9点不睡觉的小孩,衣柜里就会有老妖婆出来把ta吃掉”……
说的大人觉得只是吓唬吓唬,长大了就没关系了;听的孩子却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甚至从小就没什么安全感。
在孩子幼年时,家长是他们最信任依赖的对象,如果家长总是用恐吓的方式迫使孩子完成自己管教的目的,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家应该是让孩子感到幸福安全的地方,但如今只会让孩子不断产生害怕、难堪的负面情绪。
久而久之,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还很容易滋生叛逆情绪。
我见识过家长对着青春期的孩子威胁:你下次考试还考不好,就扣三个月的零用钱!
而孩子的叛逆反击也来得迅速:我就不考了,有本事你把我扔了再去生一个!
了解“恐吓式教育”的危害后,就需要我们改变日常的一些习惯,不再脱口而出吓孩子。
“你再在这里闹,妈妈就自己走,不要你了!”
“别吵了!再吵我就把你送给外面的门卫养!”
“叫你乖乖吃饭你不听,妹妹比你听话多了,再这样你妈就只爱妹妹不爱你了!”
……
这样的对话,在我们身边是不是经常出现?孩子哪里不让家长满意了,家长先开口以“抛弃”为威胁。
孩子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又无法分辨家长到底是吓唬还是说真的,就容易终日陷在焦虑的情绪里。
久而久之,这种恐惧和焦虑深入孩子骨髓,让他们在面对其他人时也不自觉产生回避、害怕失去而不敢建立亲密关系的恶性循环。
还有些家长热衷于拿警察、医生和老师来吓唬孩子,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都要来几句:
“你不乖,警察就要来抓你!”
“叫你不要自己脱衣服,看吧又感冒了!回头就让医生来给你打针!”
“吃饭都不好好吃,我回头就去告诉幼儿园老师,看看你羞不羞!”
这种把警察、医生和老师塑造成“坏人”的恐吓方式,会让孩子对这些职业人群产生抵触情绪。
明明警察是保护孩子的人,孩子也会下意识害怕不愿求助,医院也不肯去,因为会看到医生,学也不想上,总觉得老师会骂人。
在家长花样百出的“恐吓语”里,还有一种很突出的就是给孩子预设一个“悲惨结局”。
只要孩子哪一点做得不如家长的意,他们就开始给孩子编各种“可能发生”的故事。
某天晚上不想喝牛奶啦?那肯定长不高,以后在班上就是最矮的那一个;
跟爸爸顶了一句嘴?性格这么不好,肯定会被所有人讨厌,未来一个朋友都交不到;
这次考试没考好啦?那肯定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未来只能去工地搬砖、工厂打工!
除了增加孩子的恐惧与焦虑,达到短期让孩子听话的目的外,反而会对孩子长期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很多家长之所以会选择用“恐吓式教育”来管教孩子,我想目的不外乎是为了让孩子听话,约束他们不好的行为。
虽然吓唬孩子最快最有效,但后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可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家长们不妨把“威胁”孩子的话换成正面的沟通,不再说“你再不XX,妈妈就不要你了…”,而是换成“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XX…”
起效也许不那么快速,却能更好地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今日话题】
你的孩子也遭遇过“恐吓式教育”吗?
留言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