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个人能力的培养,其中就包括做家务的能力,最近教育部出台新政将劳动课正式列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在家长君看来是件好事,因为大包大揽的爱总有一天会让孩子“深受其毒”,而做家务这件事远不止家务这么简单,它蕴藏着大大的人生哲学。
作者:暖暖
本文原文来自:阅读第一
微信号:Readfirst
跟朋友讨论起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不考虑其他因素,你想要一个名校毕业但不会做家务的另一半,还是普通学校毕业,但烧得一手好菜,喜欢做家务的老公。

最近教育部出的新政相信很多人都有耳闻。从今年9月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以后小朋友们不仅要学会收纳整理,还要学会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等等。
其中小学5年级要学会做2-3道菜。
深以为,这个政策简直太好了!
但对此,网上有部分声音并不看好。家长们担心劳动课程会沦为形式主义,并希望这些技能在学校完成就行,不要带回家,让家长摆拍。

家务劳动这件事,本就应该是每个大人要教给我们下一代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不是将它理所当然地推给学校。不过,教育部将它提上日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倒逼家长们关注起来。
长久以来,在我们的唯分数论下,家长们重视孩子的成绩、升学,对于做家务这件事,家长们通常一手包揽。出于爱,也出于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
殊不知,这样的爱和包揽有一天会让孩子“深受其毒”,而做家务这件事远不止家务这么简单,它蕴藏着大大的人生哲学。
01.
上名校和家务劳动

究竟哪个更重要?
这里想先讲日本小朋友 Hana Yasutake的故事。
在只有5岁的时候,小Hana每天6点起床,接着自己穿衣、做早饭,然后上学。
做饭时,身高不够,就站在板凳上。
小Hana的懂事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悲伤又暖心的故事。
小Hana在只有9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千惠就得了癌症,命不久矣。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千惠想要为女儿做一点什么,“即使有一天我不在了,小Hana也能茁壮地活下去。”
于是,在小Hana四岁生日的时候,她收到一个特殊的生日礼物,一条围裙。
千惠用最后的生命时光,教会女儿生活的能力,即使看到小小的孩子第一次拿菜刀时,担心得心脏快要跳出来。
千惠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做饭这件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后来,在妈妈千惠去世后,小Hana和爸爸虽然感到悲伤,但妈妈留给她的力量却一直滋养与鼓励着她。
那一天,父女俩从外婆家回来,Hana爸爸进入厨房感到手足无措,这时小Hana突然进来了,她搬了一个小板凳,拿出豆腐,像妈妈教她的那样,小心地切起来...
每天放学回家后,小Hana自己做饭、整理房间、擦洗地板......
有时爸爸工作繁忙,小Hana为爸爸留好晚餐,叮嘱爸爸吃饭。
小Hana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最近发生在江苏的一个新闻。因为疫情,大人被封在外地,一个13岁男孩独居了66天。
在疫情这只“黑天鹅”下,明天和意外,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如果这个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以及所有餐厅、外卖平台都停摆,我们很难想象小朋友这66天如何度过。
好在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暖心的,最终等爸妈回到家后,小男孩不仅将家里的猫和狗喂胖了,以前连水都不会烧的孩子,如今学会了很多手艺。
相比之下,很多成年人,因为不会做饭或者缺乏家务常识,发生了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新闻。
一个在上海大润发打地铺生活32天的店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些00后或者刚工作的年轻人,打电话向他求助,说自己不会做饭,不需要肉和蔬菜,只要泡面和饼干。
还有一些年轻人,因为平时不做饭,家里甚至连做饭工具都没有,这次上海疫情,在家吃了一个多月的泡面。
有的虽和长辈住在一起,却成了等吃等喝的“巨婴”。
是生活能力更重要,还是读名校,追求高学历更重要?相信这次疫情,让家长们会有新的思考和结论。
02.
劳动不仅治愈人心

还是家庭关系的“弥合剂”
这次疫情,我还听说有很多同居的情侣闹分手。
女生庆幸还好没有结婚,还来得及“跑路”。因为自己像免费“保姆”一样天天伺候,要抢菜做饭,男朋友“葛优躺”,什么事情都不做。
其实,你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身边那些生活幸福的家庭,家中往往都有一个会烧饭或者勤于分担家务的爸爸。
2018年浙江省法院就公布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挺有意思:导致夫妻离婚的最大原因不是出轨也不是家暴,而是生活琐事。
当家务分工无法达成共识时,夫妻间往往会充满指责和埋怨,为什么都是我在干活?为什么做饭洗碗都由我来?
在这样的争吵下,夫妻感情再深厚,也会逐渐消磨。
米勒伯尔曼在《亲密关系》里就指出:只有在夫妻共同协作完成家务时,双方的婚姻幸福感才表现为正值。
关键原因是,很多人从小就没有养成做家务活的习惯,内心不喜欢做家务,更别提从家务这件事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但事实上,家务劳动其实可以是一件充满治愈与美好的事情。
很多人都喜欢看李子柒的视频,喜欢看她在山间劳作,如何用一双手将黄豆做出豆瓣酱,木头做成洗手台,葡萄皮染裙子...
从她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劳动是那么的美好。女人想成为她,男人想娶这样的女子回家。
很多YouTube上的外国人也喜欢看李子柒劳作,对她评价最多的是,感受到了劳动的温暖与治愈。
作家马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以家庭为单位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家这个单位生活最长时间,而家又万万离不开柴米油盐、一饭一蔬,如果我们无法从柴米油盐中感受到乐趣,我们很难过得开心。
“无论是经济停滞还是被上司责骂,都无法干扰妻子美味的粕汁所带来的幸福感。”
我一直都有做饭的习惯,我是从什么时候体会到家务活的乐此不疲的呢?
这次疫情,有几天我在家整理房间,将换季的衣服归纳,一件件分类,用收纳盒一格格地装好,忙得昏天黑地,一天天日子过得飞快。
那个时候并不觉得疲乏,反而觉得,哇,收纳真的好有意思!
我的房间不大,但看着家被收拾得干净整洁,每天起来工作,给自己煮一杯咖啡,即使疫情无法出门,心情也不至于消沉颓靡。

无论是烧饭还是收纳、做家务,它不仅是一门美学,也是一门生活哲学,它让我们在一饭一蔬中热爱起生活。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喜欢整理房间,喜欢做饭,那么将来等他步入社会,步入婚姻,面对家务活这件事,他和另一半不是互相推脱和争吵,而是更能理解对方的付出,并相互支持与分担。

所以,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家庭和谐与幸福,让我们的男孩女孩都“卷”起来吧!千万不要让劳动这门课变为摆拍的形式主义。
03.
哈佛的一项研究:

越早学会做家务,长大后越容易成功
去年的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现在的小朋友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不仅是分不清五谷与农作物,我们采访的老师就告诉我们,现在好多小朋友连蝌蚪都没见过,这其实挺可怕的。
对比起来,在很多国家,劳动课不仅写进了中小学教育的大纲,它们还重视农业教育的具体实践。
在日本,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两节家务课。课程规定必须设置专门的家庭课教室,具备水、煤气炉等设施,可供学生学做饭。
此外,日本很多中小学校园内会有一块空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此种菜,这些蔬菜会成为孩子们的午餐。
在教育备受推崇的以色列,有些高中,孩子们上午6点到11点,在菜园里劳作,下午1点到4点,是学业进修时间段。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犹太教育探秘》
孩子们从帮助农民种地、收割、采摘里,明白农民的不容易,更加珍惜粮食与眼前的幸福生活。
在教育强国芬兰,家政课是七年级孩子的必修课。
拿厨艺课来举例,孩子们不仅要学会烧菜、烘焙,还要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与搭配;学会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如何整理厨房、如何进行厨房垃圾分类等等。
另外,学校还开设有木工课、织毛线课、拼接电路、插花等各类技艺课程等等。
1998年,芬兰颁布了一部《义务教育法》。在这部教育法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这才是教育啊!

除上以外,做家务这件事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实在有太多好处。
这里说两个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历时75年进行了一个叫做Grant Study的“Adult Development”调研,研究发现:
越早学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越容易成功。
此外,哈佛大学另一项研究还发现:
爱做家务的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15:1,犯罪率为1:10。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爱做家务、爱劳动的孩子,他会是坏孩子吗?
一个习惯做家务的孩子,也通常更能明白爸爸妈妈的不容易,因此也会有更强的责任感、主动意识及同理心。
另外,这里想要强调一下爸爸的榜样力量。
如果家里有男孩,比起妈妈的耳提面命,爸爸可以“现身说法”式的参与劳动或者带着孩子一起劳动,会有更强的示范作用。
爸爸更能直接地影响孩子的人格特征、情绪性情、抗挫折能力,也还会更强化爸爸的家庭教育作用。
不如,这个周末就让孩子从亲自策划一顿晚餐或者练习折叠衣服这件事开始吧!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