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声名大振,被人追捧,他冷静地说:
“要赶快忘记这个奖项,否则将会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己。”
时隔八年后,莫言带着新作《晚熟的人》再次接受采访,他谦虚地说:
“诺奖后,我没有偷懒。一个人最为清醒的自觉,是知道自己的位置,如同知道自己的脸面一样。”
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会有位置,或高或低。摆正位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能够摆正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具备大格局、大智慧。
01
不高估自己
杰克·伦敦在《海狼》中说过一句话:
“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钻石,而在别人看来,却只不过是钻石的同素异形体:炭。”
人,识别他人不易,认清自己更难,往往自己笃定一丈,别人衡量一尺。
降低迷之自信,戒掉自命不凡,不高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一个人难得的自律。
一位央视主持人,曾在节目中讲述自己的经历:
他刚当主持人那会,年少轻狂,将自己当做舞台上的主角,觉得大家来演播厅都是因他而来。
殊不知,观众对他没有那么多兴趣,而是来看采访嘉宾的。
由于没有看清事实的真相,他高估了自己在观众心中的位置,错把平台当成了本事。
随后他调整心态,自我定位成一个配角,终于找到了主持人该有的状态。
生活总是会在给你一颗糖之后,再重重给你一巴掌,让你清醒,让你认清自己的位置。
缺少自律的人,总是期待被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而秉持自律的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错位,不越位。
有句话说:水因善下方成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一个人越懂得低头,越能有机会昂头。
唐朝时期,尉迟恭因多次救过李世民的命,便自负其功,高傲不可一世。
他以为李世民继位便会给他高官厚禄,结果却迟迟不被委以重任。
尉迟恭跑去问李世民,为何如此待他。
李世民却表示:“人不要总活在过去,要往前走。”
尉迟恭听后幡然醒悟,自此像变了个人,凡事尽心尽力。
六十岁那年,他还挂帅出征,一举打败高丽,立下赫赫战功。
最终尉迟恭的画像被李世民陈列于凌烟阁,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02
不看轻自己
写就《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行走江湖,如果甘愿懦弱,脚下的路每走一步都是坎坷,如果不遗余力去变得强大,一路都是坦途。
轻视自己,除了眼前艰难困苦增多了,还对未来人生失去了掌控权。
一如小说《抓落叶》的主人公艾略特,从小就总是关注别人,忽视自己。
父母对哥哥好一点,他敏感嫉妒,以至于认为哥哥更讨父母喜欢。
他不正面争取在父母心中的好感,而是选择讨好哥哥。
一次,艾略特和哥哥比赛抓落叶。他在比赛中占尽优势,却故意输掉比赛。
从此他养成了贬低自己、仰望别人的习惯,像观察落叶一样,关注着周围世界。
他努力迎合、讨好每一个人,唯独忽略自己,一再妥协。
最终,他被哥哥排挤、被父母误解,在一次次失望中,走向了抑郁。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随意贬损自己,陷入自轻自贱。
作家几米说过:“有时候你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是自己站歪了。”
毁灭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无力的自己。内心软弱,只会让人生黯淡无光,走向满盘皆输。
人生是一场修行,向内寻找力量,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03
摆正自己的位置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位置和作为,相辅相成,是成功的两大要素。
能够把作为和位置统一起来的,是自知之明。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第一完人”,得益于他时刻冷静,拎得清自己的才能和地位。
他刚在翰林院任职时,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下帖子请同事赴宴,他没有去捧场,因此得罪了赵楫。 
之后,曾国藩接连升级,官职大过赵楫,赵楫纵使有千万个不满,也只能压在心里。
好景不长,曾国藩遭弹劾,连降数级,又在赵楫手下做事。 
结果,曾国藩常常受挤兑,处处遭压制。
皮癣发作,严重到不能久坐,向赵楫请假,赵楫却板起脸训斥:“才被降职,就要请假,是看不起本官吗?你的假,我不准!”
曾国藩并不恼怒,继续带病工作。 
平日里,只要逮着机会,赵楫就要奚落他一番,还到处说他坏话。
曾国藩不以为然,只管做好手上的事。这就是,明白自己在什么位置。
升至高位不傲慢,贬至低位不自卑,心中自有一杆秤,平衡心态与位置。
古人云:不被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无论站在山脚,还是登上山顶,始终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所谓愚笨,不在于无知,而在于不知道自己无知。
人生一世,不浮躁,不慌张,以平常心安放自己的位置,人生自然辽阔高远。
古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找准位置,不越位,不错位,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人的一生,位置不断变换。
在低位,不妄自菲薄,不固步自封;在高位,不妄自尊大,不目中无人。
如此,方能一生安稳。
(推荐人/四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