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每天学点亲子|婚姻|个人成长,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预约心理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心理咨询”
妈妈从不该是坏情绪的释放者,孩子也不该是坏情绪的接收者。学会管理情绪,让孩子成长为他最好的样子。
——萨姐
作者:无才姐
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wucai6de)
我们公众号的育儿版块有一类出现频率极高的留言:
一时冲动吼了孩子/打了孩子,现在很后悔,到底怎样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包括我身边的朋友都时常有这样的困扰:
每次明明想好好跟孩子说话,结果总是以情绪失控收场,作为成年人有种深深的挫败感。
面对孩子惊恐怨恨的眼神,更是感到自责难当。
“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很多人沮丧地说。
大家都希望我能给些建议,最好能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在关键时刻帮她们把火气压住。
最近又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写一写吧。
一秒降火的灵丹妙药我是没有的,但这个事情并非无解。
至少我可以帮助大家把思路捋一捋,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01
一说到打骂孩子,许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某个特定的场景:

孩子作业磨蹭错误百出/沉迷游戏屡教不改/深夜作妖不肯睡觉/做错事情只会狡辩/让他往东偏要往西/说他两句还要顶嘴......
结论是:孩子太熊了,好好说根本不听,大人的耐心被耗尽才会最后爆发。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亲子大战真的就只是亲子大战吗?
如果我们把镜头推远,再推远,看到的完整故事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早上闹铃响了,因为熬夜没睡好的你挣扎着起床,打仗一样争分夺秒把孩子送去学校,再赶去上班;
最近的项目进展不顺利,老板的脸色不太好看;
甲方爸爸吹毛求疵,你赔着笑反复沟通,口干舌燥;
忙得错过饭点,饿得头昏眼花,匆忙扒拉两口外卖又继续干活;
下班赶去接孩子,留下加班的同事话中有话,你装作没听到,背着电脑落荒而逃;
坐电梯下楼时你和往常一样照了照镜子,发现眼袋越发明显,法令纹好像又深了;
接完孩子回到家,看到乱糟糟的房间你有点烦,没时间收拾啊怎么办;
想点个外卖省点事,可到底不放心让孩子吃,最后你还是下厨给孩子做了晚饭;
孩子一边写作业,工作群一边闪个不停,你两头应付,分身乏术;
你想把手头的工作推进一下,已经不能再拖了,这时候电脑莫名其妙开始闪退,你想喊家里那个理工男来看看,可他今天陪客户吃饭还不知道几点能回来;
班级群开始打卡了,你看了一眼自家磨磨唧唧的熊孩子,告诉自己要耐心再耐心;
你打开朋友圈想透一口气,瞥见几个晒娃的,羡慕了“别人家孩子”一秒钟,又默默关上了朋友圈;
好容易等孩子把作业磨蹭完,一检查错了一堆,你耐着性子讲解,孩子支支吾吾说懂了,接着又做错了,你忍不住训斥了两句,孩子哭了;
看到孩子哭你心烦意乱,时间已经不早了,孩子困了,你也困了,可事情还没完;
这时候工作群又闪了,老板亲自催活儿了;
你突然想死的心都有。可孩子还在闹。
于是你崩溃了,咆哮起来,像一头面目狰狞的狮子。
你以为你是被孩子逼疯的。
你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你对教育缺乏耐心。
你以为只要学会“控制情绪”就会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和更好的生活。
可是,当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放在面前时,真相其实已经浮出水面。
我们的情绪压力根本就不是某个人一手造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堆积起来的,熊孩子只不过是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我们总是会在孩子面前爆发情绪,也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最弱势而已。
当老板、客户、同事、伴侣为我们制造压力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轻易发作,而是选择容忍、忽略、谅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工作和生活本身为我们制造种种不顺的时候,我们更是只能默默接受,因为这是“运气不好”,毕竟也没法跟老天爷叫板不是吗?
可负能量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不停沉积,直到我们找到熊孩子这个出口。
弱小的他们最终承担了我们所有的情绪。
02
每次吼完孩子又后悔,从严格意义上说已经不是一个教育问题,甚至也不是一个亲子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需要我们内省的心理问题。
了解自己,正视压力,对所有影响我们情绪的因素抽丝剥茧,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
我们不妨先来把所有可能的因素做个总结:
1. 生理因素
每当有家长跟我说自己脾气暴躁、在孩子面前容易失控的时候,通常我问的第一件事都是:
你睡眠充足吗?
如果一个人连续三天睡不好,那就是一个行走的炸药包,满脸不耐烦,随时会点燃。
和性格修养学识风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尤其是妈妈们,照顾新生儿的经历很可能从此彻底改变了她们的睡眠模式,任何轻微的声响都会令她们惊醒,再次入睡又很困难。
可是睡眠问题经常会被忽视,许多人在自责“我不是个好妈妈”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有多久没有好好睡上一觉了。
同时,一些慢性疾病造成的生理影响也会直接投射到心理上。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过敏。
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我都有一些过敏体质的朋友,一到花粉季节就涕泗横流生无可恋,白天喷嚏不断,晚上不能呼吸。
身体上连绵的痛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心境,喜怒无常只能说是再正常不过了。
2. 时间压力
德语中有个词叫Zeitstress,直译过来就是时间压力,这是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最广泛影响的一种压力。
我在德国不同的城市生活过,每当国内朋友跟我说“德国人素质就是高”的时候,我都笑而不语。
如果你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当然可以走在路上对每个人点头微笑,在超市排队时让别人先结账,公交车人多不妨再等几班,红灯亮了哪怕没车也乖乖等候......
只要没有时间压力,你大可以将优雅从容进行到底。
在德国小城市生活就是如此,有时候两辆车狭路相逢可以谦让半天,司机相互打着手势谢来谢去简直停不下来。
可是你去慕尼黑这样的中心城市看看,车开得一个比一个野,堵车的时候加塞的抢道的按喇叭的竖中指的把车窗摇下来骂街的,都见惯不惯。
是因为大城市的人素质更低吗?不,是因为他们都在赶时间!
时间压力能把人分分钟从绅士逼成怒路,当然也能把人从慈母逼成泼妇。
上班要打卡,上学怕迟到,兴趣班要接送,网课要掐表,工作有deadline,就连睡觉都充满紧迫感,怕孩子睡太晚影响发育,也怕自己过了点再也睡不着。
当我们对孩子喊着快点快点,对他们磨磨蹭蹭感到忍无可忍又手足无措的时候,心里的怒火就升腾起来。
这是对自己成为时间奴隶的愤怒,也是对生活失去掌控的愤怒。
3. 不确定因素
我女儿有位德国老师,口头禅只有四个字,简单粗暴且独特:
“我恨科技!”
每当电脑或投影仪出错,精心准备的课件无法正常使用时,她都会原地炸裂,歇斯底里喊上这么一句。
这时候哪怕学生只是弯腰捡了一支笔,都会被她批评记过,气氛恐怖得一塌糊涂。
不得不说,在各种高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情绪的爆点。
打印机突然连不上了,重要文件打不出来;
网络突然出状况了,重要邮件发不出去;
网银突然崩了,还有几笔帐急着要转;
系统突然卡住了,网课上了一半再也进不去教室了......
还有像我这种码字的,眼看着就要码完了,突然眼前一黑,电脑死机了......
抓狂也就是一秒以内的事。

此外,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会随机产生很多bug,所谓的“水逆”:
快递寄丢了,外卖送晚了,地铁没赶上,商店打烊了......
单看都是小事,简直不足挂齿,可是千万不要小看它们给我们情绪造成的损耗。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哪还经得起各种添乱?!
当我们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小事,都是幕后无形的推手。
有一种愤怒,叫做“迁怒”。
4. 人际关系压力
据我观察,东方式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带来压力。
因为我们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纵向”为主,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在工作场合,尤其是体制内,上下级之间的相处方式缺乏平等和尊重,处于下位的一方经常需要被迫承受处于上位一方的情绪垃圾;
在家庭之中,长辈普遍对小辈的生活干涉过多,缺乏边界感,小辈受困于“孝顺”二字,也常常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于是许多普普通通的成年人,在职场要被领导教育,在家要被父母长辈教育,负面情绪无处排解,最后只能向处于纵向关系最下位的孩子倾泻。
讽刺的是,这种恃强凌弱式的倾泻也常常被称作“教育”。
当这种纵向关系代代相传的时候,由此带来的情绪压力自然也就代代相传。
5. 深层次焦虑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许许多多受制于环境的焦虑。
内卷带来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常常令我们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丝毫不敢懈怠。
疫情的到来,战争的爆发,又进一步破坏了我们的安全感,令我们的世界观产生动摇。
经济下行,能源紧张,通货膨胀......
一系列现实问题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我们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我们的孩子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除了这些,作为中年人,我们还必须面对自己越来越可见的衰老,和身边越来越常见的死亡。
重重叠叠的焦虑就像一片片阴影笼罩在我们心头,最后不可避免地投射到育儿问题上,加深教育焦虑。
我们都是被生活磨去棱角的成年人,勤勤恳恳地工作,谦逊有礼地待人,一出门就穿好盔甲戴好面具,这是我们作为成年人的基本修养。
我们的疲惫无处可说,我们的委屈自己要扛。
在现实的细碎繁琐冷酷无常之中,负面情绪就像一片片雪花无声飘落。
而我们的孩子常常很不幸地,目睹了最后的雪崩。
03
吼完孩子就后悔,我还是个好妈妈吗?
如果你的内心正在受到煎熬,那么,我想抱抱你,告诉你答案是肯定的。
能够意识到问题并且尝试去解决的人,都是清醒的、了不起的。
在这里,我想提供一些解题思路给大家作为参考:
1. 把每一次情绪的爆发,都当作求助的信号。
任何情绪本身都没有对错可言,都是我们自身状态的真实反映。
接纳它们,分析它们,读懂它们释放的求助信号,有助于让我们放松下来,尽快地调整好状态。
是身体出现问题了?生活节奏太快超负荷了?
最近倒霉事太多了?和谁发生不愉快了?还是内心的焦虑太多了?
即使这些问题未必能够立刻解决,至少我们也有了调整的方向。
好好补上一觉,对时间做更合理的规划,吐槽吐槽烦心事,和好友逛吃逛吃,都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回血,原地复活。
这世上哪有什么“情绪稳定”的人啊,只有会快速自我调节的人罢了!
同样,只要想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坦然接受亲密关系中的情绪风暴。
我们不会再一味地抱怨伴侣“脾气暴躁”,抱怨孩子“无理取闹”,抱怨父母“不可理喻”,而是会像分析自己一样,去分析他们背后那些“完整的故事”。
比如,孩子的哭闹背后,很可能是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被同学嘲笑了,上课听不懂自我怀疑了,考试没考好打击信心了......
许许多多不起眼的小事堆积在一起,沉甸甸地压在他们心头。
而我们的一两句指责,也许就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的哭闹,同样也是在向我们发出求助的信号。
接纳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2. 找到情绪发泄的出口,并且划定边界。
负面情绪不会无端消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泄洪”,这时候该怎么办?
人的本能是“找软柿子捏”,去欺负一个不会反抗的对象。
可是在亲密关系中,那个不会反抗的对象往往却是最爱我们的人,要么是对我们无限宽容的父母,要么是对我们无限依赖的孩子。
而老人和孩子,自身的能量都非常弱,我们的负面情绪他们不仅接不住,还会内化成自己的压力。
所以,向老人和孩子发泄情绪,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
对此我的做法是,中年人的事在中年人内部解决。
我和队友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早已达成一种默契:
风水轮流转,脾气轮流发。你对我多多包涵,我也对你大人大量。
但是发飙归发飙,事先要把边界确定好:
不侮辱人格,不累及父母,不翻旧账,不提分手,文明吵架,拒绝冷战。
我也允许甚至鼓励孩子在家宣泄情绪。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和她们说,每个人都有脾气,生气的时候都想吵架,可是在外面我们都要表现得体面有教养,所以都喜欢把架留着回来吵。
这没关系,家人就是那个跟你吵完架还依然爱你的人。
在家里,你们可以放心地做自己。
但是你们也要知道,乱发脾气是会伤人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把伤害降到最低,要想清楚什么话绝对不能说,什么事绝对不能做。
而且,每次发完脾气冷静下来之后,别忘了主动去抱抱对方,因为她/他分担了你的坏心情。
3. 弄清楚育儿的底层逻辑。
不管如何分析,对着孩子大发雷霆的导火索毕竟是孩子本身的行为问题。
孩子的行为之所以会最终引爆我们的情绪,和我们内心深处的育儿焦虑不无关系。
据我观察,这种焦虑本质上是来自于对育儿“标准样板”的迷信。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相信教育是存在一种标准的,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孩子足够努力,那么就一定可以达到那种标准。
我记得有位朋友曾经给我看过国内育儿书上的一张表格,日期精确到出生天数,对应孩子各种“应该”掌握的技能。
她当时很着急,因为孩子已经xxx天了还不会开瓶盖,该不是有什么问题吧?
我一听就笑了,一个四肢健全的孩子你为什么要担心她不会开瓶盖?她难道会一辈子学不会开瓶盖?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例子很狗血,可是再看看身边有多少父母为孩子的识字量、单词量、运算能力着急,为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不能一口气做完着急,为孩子贪玩不会主动学习着急......
你就会明白,育儿焦虑到底是来自哪里。
别的孩子可以,我的孩子却不可以,到底是我不够努力,还是我的孩子不够努力?
是不是我们再多使些劲,再逼孩子一把就可以了?
其实只要一句话就可以破除这种焦虑,那就是: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只可惜,真正能理解和从心底接受这句话的人少之又少。
有位朋友跟我说,她在养育老大的时候曾经极度焦虑,极度严苛,时刻担心由于自己的疏忽令老大的成长“偏离正轨”,错过什么重要的东西。
可是等她有了老二,突然之间就豁然开朗:
想象中的“正轨”原来根本就不存在啊!
哪怕是同一个爹妈生的孩子,性格、爱好、天赋都天差地别,更别说什么别人家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曾经操的那些心都不过是瞎操心而已。
只要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教育的方向就不会再奔着培养“标准产品”而去,时刻为孩子“达不到标准”而烦恼,而会把目标调整为:
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样子。
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熟,变得越来越好,那就是成功的教育。
一旦承认个体差异,放弃攀比,育儿中绝大部分焦虑都会烟消云散。
4. 将亲子关系发展成“横向关系”。
在德国生活多年,明显感觉他们的人际关系要比我们的轻松很多。
如果说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以纵向为主,那么他们就是以横向为主。
比如在职场中,虽然也有级别的区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主要是工作职责和合作方式的不同,不同职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流上是相互尊重的。
几乎没有听说过哪个领导对下属颐指气使、耀武扬威。
在私人领域,包括亲密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有着明显的边界感和相互独立性,很少看到一方对另一方横加干涉的情况。
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横向关系”。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提供成熟的人生经验,在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提供支持。
但不要忘了他们也有不想让我们进入的私密空间,更不要忘了他们和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操控、任意践踏的一方。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种“横向关系”会不会令父母失去威信,导致孩子不尊重父母?
我认为不会。
任何一个人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都是靠人品和能力,而不是靠脾气和嗓门。
不信的话,不妨想想你的那些领导们,越凶的你就越尊重吗?
5. 运动、阅读、旅行,和孩子一起偶尔逃离。
世俗是所有烦恼的源头。
成天困于柴米油盐的妈妈,和成天忙于考试考级的孩子,最容易形成水火不容的关系,因为他们的世界都太逼仄了。
改善情绪最直接的方法是运动,因为运动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让人快乐,相当于直接吃药,药到病除不是梦。
阅读也是心灵的一剂良药,德国著名的连锁书店Hugendubel的宣传语就是“每天阅读六分钟,压力可减少68%”。
我还看过德国电视台一期关于失眠的节目,里面把所有非药物催眠方式都做了对比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阅读的助眠效果最好。
枕边放一本书,睡前暂时告别凡尘俗世躲进另一个世界,是最低成本的修复身心的办法。
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去旅行,看看更大的世界。
偶尔逃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暂时忘记一地鸡毛,将情绪垃圾彻底清理,旅行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就像德国,德国是一个抑郁症高发的国家(但自杀率很低),你们也许不知道,德国人也是全世界最热爱旅游的民族。
刚来德国时,我简直无法理解他们对旅游的狂热,愿意把那么多的积蓄花在度假上。
后来我懂了,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救。
当你感觉到冬天漫长得令人无法忍受时,当你得情绪陷入低谷看不见美好时,一定要走出去,去寻找阳光。
在见到阳光海滩的那一刻,也许你就得救了。
突然想起我曾看过的一条新闻,湖北武汉一位14岁男生因为在教室跟同学玩扑克牌,被班主任叫了家长。
妈妈来到学校,大发雷霆,在走廊里训斥儿子,暴怒之下扇了儿子两耳光。
谁都没想到,妈妈离开后,男生默立了两分钟,突然就爬上栏杆跳了下去……
我不知道这个妈妈的余生要怎样度过。
或许成为别人谈资的时候,这是一个“乱发脾气害死小孩的妈妈”和“心理脆弱被说两句就要跳楼的孩子”之间的悲剧。
有多少人会去关心这个妈妈和这个孩子他们各自背后“完整的故事”?
又有多少人会去思考这个时代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内卷、疫情、封城、网课......
我们的父母没有遇到过,我们父母的父母更没有遇到过。
可我们当父母的时候,遇到了。
我们的孩子第一次当孩子,也不幸遇到了。
我们无法去苛责更弱小的孩子,所以只能逼迫自己更加快速地成长和适应。
就像飞机遇到气流剧烈颠簸的时候,我们必须自己先戴好氧气罩,才能去保护孩子。
而这个氧气罩,就叫做“情绪管理”
-END-
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姐”,资深留德华,淡定俩娃妈。当你感到烦躁、焦虑、挫败的时候,不妨用一杯下午茶的时间,看一看无才姐的爆笑故事,听一听无才姐的歪理邪说,看看这个才华有限而热情有余的女子,是如何把一地鸡毛的生活过成了科学段子。
点击标题,查看近期课程安排: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欢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