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就对了,盲目相信反而会带来麻烦。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医学诊断,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概率。而绝大多数的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假阳性”——本来没病,结果却显示“有病”。
举个例子。如果每1000人中,有1人携带HIV病毒(艾滋病病毒),假设,有一种检查,可以100%的诊断出真正的携带者,但是,这个检查有个缺点,就是“假阳性率”是5%——不携带HIV的健康人中,有5%的人不幸被检查判定为“阳性”。
有一天,张三去做体检,想着反正是抽血,多查个项目也没什么,就随手勾了这个检查。几天之后,他收到一个让他全身发抖的报告:阳性。
接下来的问题是,他该相信这个检查吗?他真的是HIV携带者的可能性(概率)有多少呢?
我猜,你可能会回答95%,毕竟假阳性率是5%嘛。但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
来,我们来帮张三好好算一下。
首先要注意,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信息:每1000人中,有1人携带HIV病毒。也就说,剩余999人都是正常的。如果这999人去做这个检查,那么将有大概50人会出现“假阳性”(999*0.05)。
50个“假阳性”+1个真阳性=51个阳性。其中,只有1个人是真正的HIV携带者,1/51,约等于2%。
也就是说,张三真的是HIV携带者的概率其实只有2%,而不是95%。听到这里,张三的手不再发抖了。
你会发现,之前之所以会高估张三患病的可能性,是因为人们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人群中疾病的基础患病率(1/1000)。
这种基础比例在医学上也叫做“先验概率”。通俗地说就是,在你做任何检查前,我根据你的年龄,性别,家族史,以及文献已经报道过的数据,就可以初步判断你患有某种疾病的可能性。
重点来了:如果这个先验概率很低,你这时又选了一个“假阳性”高的检查,那么就会导致一种结果:在检查为阳性的人当中,正常人比真正患病的人还要多。
因此,在医学诊断中,想要最大程度地接近真相,必须综合考虑2个概率:过去经验或数据显示的“先验概率”,以及检查方法对疾病做出可靠诊断的概率。
基于这个理由,如果亲戚朋友直接给我发个检查结果,问我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的时候,我要么会啰嗦地追问一大堆问题,要么是干脆说:信息太简单,现在无法判断。
当然,我这么做会冒一个“砸自己招牌”的风险,因为不管我选择哪一种,都有可能被认为:哎,你这水平不行啊。
同样是基于这个理由,你在体检的时候也要思考一个问题:你选择的体检项目真的适合你吗?报告单上的那些红色箭头真的说明你有问题吗?
有些话不能说地太直接,我只能强调一句:体检项目,真的不是越多越好。
回到文章题目。对检查结果存疑,不仅不是问题,而且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说:
“人最可贵的品质是能明智地意识到什么不该相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