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杂志之旅(ID:zazhizj)
编辑/绘本学堂主创团队
人应如此,高洁通透,厚德载物。
—— 绘本学堂主创团队
想象,有一天你老了,落叶堆满桌台,垂垂日暮。
生命最后一刻,你回顾前程。
是痛悔,不甘,还是满足,无憾?
5月9日凌晨4时,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病逝,享年一百岁。
她的传奇故事,或许可以引人深思,关于如何度过生命。
一百年中,她上过战场,演过电影,丈夫多病,儿子残疾,女儿反目,俗世生活的幸福一无所有。命运选择击溃她,她却自己成全自己。
出演《马兰花开》《女篮5号》《林则徐》《青春之歌》《苦恼人的笑》《上海屋檐下》等影视作品,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上海文艺家终身成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她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最美奋斗者”。
荣誉满身,却并不虚荣。
秦怡生前曾说:“电影是我一生的追求,活得越老,追求越多。”
人应如此,高洁通透,厚德载物。
每个人出生之时,都并不明晰,自己手握怎样的剧本。
生于战乱年代的秦怡,更是如此。
1922年,秦怡生于上海浦东一户人家。
一个封建大家庭,八个姐妹,一个哥哥,生于饥馑,长于艰辛,秦怡自小懂事。
父亲是怡和洋行的帐房先生,给女儿取名秦怡,大有女承父业的寄望,她聪明伶俐,不像其他姑娘娇羞胆怯,并不乖巧,甚至反骨。
众多子女之中,却是这个叛逆姑娘,最终担起重责。
机缘于一次偶然。
毕竟拥有账房工薪,父亲对秦怡很是开明。不要求她日日功课,死记硬背,反而会带她上街购物,去剧院看电影。
“两毛钱就可以看一部新电影。如果是老片,只要五分。”
彼时,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刚刚上映,电影画面也是黑白,而非彩色。
但对于小小的秦怡而言,却是莫大的惊喜。
看着黑白画幅里的人们,用语言、动作演绎故事,甚至连一个很细微的表情,一个迅速的眼神,都能表现出内心世界…
大千世界,浓缩一景。从这时起,声光影像在秦怡心中埋下了热爱的种子。
但在那个年代,没有艺考培训和专业学院,外行人压根没有电影演员的概念,更不要说成为演员,以此为业获得酬劳。
然而命运的安排,从不辜负有心人。
图片来源:网络
1938年,16岁的秦怡,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商科。
作为文艺骨干,常常参演话剧,在象牙塔中不知愁。直到战争号角吹响,罗曼蒂克的梦碎了。
正值青春年华,满怀一腔热血,她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商量后,不顾家人反对,离开上海,辗转香港,去至武汉,加入抗日队伍。
“那时候年轻不懂事,不顾一切去前线”。
她本就性子活泼,迎难而上,更是越战越勇。在硝烟纷飞的战场,当护士,抬担架,一介孱弱少女,却用肩膀撑起一片血色天空。
照顾浴血奋战的将士,她细致周到,尽心尽力。模样姣好,温柔坚韧,可不就是一朵战地玫瑰?
很快,秦怡被伯乐发现,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实习演员。
1939年,参演作家曹禺的独幕剧《正在想》,黑白故事片《好丈夫》。
此时的秦怡,毫无演技可言,全凭一股子执拗,坐在片场,看别人演,自己琢磨模仿,遇到不懂的再请教前辈。
看得多了,想得多了,也渐渐摸清门道。
“我是通过认真演戏以及拍电影,慢慢学习当好一个职业演员的素质和修养。”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1941年,19岁的秦怡进入中华剧艺社,投身话剧舞台。
参演《大地回春》《天国春秋》《钦差大臣》《董小宛》等话剧。
 “在重庆的时候,一年六个话剧,演足280天,我都是主要角色。只要日本人不轰炸,就演。”
从战地护士,到后宅嫂嫂,各色各样的角色,她都尝试。
出道虽早,可谓团宠,但她并不端着架子,甘愿为他人作配,甚至后来,秦怡写了一本名叫《跑龙套》的书籍,述说自己心中的龙套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
出色的表演,让她被评“话剧界四大名旦之一”。
1946年,秦怡凭借《遥远的爱》演出成名。
抗战胜利后,文化产业兴兴向荣,父亲骤然离世,家庭重担便落到秦怡的肩膀上。为了养家,为了梦想,她一头扎入剧组,几乎连年无休。
出演《母亲》《女篮五号》《铁道游击队》《林则徐》《张衡》《春催桃李》《青春之歌》等电影,知名度越来越大。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相较于事业上的一帆风顺,秦怡的爱情之花,却脆弱颓败。
1939年,17岁的她嫁给第一任丈夫陈天国。
婚前猛烈追求,婚后家暴酗酒,甚至买卖女儿,秦怡最终忍无可忍,提出离婚。
第二任丈夫是电影皇帝,志同道合,恩爱携手。
1947年,秦怡与金焰举行婚礼,郭沫若证婚,题字“银坛双翼”,祝福新人团圆美满。他们有过一段美好时光,出演电影《失去的爱情》,眉目辉映。
然而好景不长,金焰胃病出血,身体每况愈下。加上特殊历史事件爆发,这对夫妻被关进隔离收容所,儿子无人照料,以致患上精神分裂症。女儿出生时被抱走,多年以后,关系生疏…
美好光鲜的人生,急转直下。
但秦怡没有被打倒,身处逆境,从不丧志。
丈夫重病,她就在床边照顾二十余年,直到他去世。
儿子痴傻,她就将儿子带在身边,即使外出拍戏,也让他衣食饱暖、仪容整洁,四十年如一日。
1983年,秦怡凭借电视剧《上海屋檐下》获得第1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这一年,丈夫去世。
2008年,秦怡获得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前一年,儿子西去。
汶川地震,她捐出几乎全部积蓄,21万。
“赚来的钱全都养家了。我自己没什么钱,也没什么好看的衣服,只好买点蓝布头。”
图片来源:网络
亲人逝世,积蓄散尽,但秦怡的生命之光,并未随之陨落。
她仍然出没在各个剧组,认真拍戏。
认真到什么程度呢?
她会揣着《新华字典》进入摄制组,不读错一句台词。
93岁,她自编自演自筹资金拍摄电影《青海湖畔》,她说这个梦,她做了十年。
高原反应剧烈,她却不顾年龄和身体,坚持在一线拍摄实景。
95岁,出演《妖猫传》宫廷嬷嬷。
为期三天的拍摄,她却在片场认真做笔记,活到老,学到老。
“年龄不是由我决定,但是生活可以由我决定,我只要活着就要工作。”
97岁,她在华东疗养院,参演公益电影《一切如你》。
电影播出时,很多人赞叹老人演技精湛,孰不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正因阅历积淀,坎坷波折,才能于命运暗处,迸发火光…
100岁,她恬静坐在病房玻璃窗前,直到生命最后阶段,依然在阅读,未片刻虚度。
纵观秦怡的演艺生涯,最出彩的不是捧回奖杯的部分。
而是默默耕耘的漫长阶段,不为人知的等待和盼望,付出和守候。
她在别人的戏里,跑了很多龙套,在自己的戏里,始终都是主角。
● 文章来源:
本文首发杂志之旅(ID:zazhizj)转载请通过后台联系小编开白。
● 图片来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新闻视频以及工作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即删。
● 商务联系:
微信号:kylehello003。

《三棵树的愿望》
-北方文艺出版社- 
绘本解读:这本绘本比较适合7到10岁的宝宝,“你长大了干什么?”这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想的问题,也会常常像书中的三棵小树一样说出来。然而当孩子发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那时你还在他们身边吗?如果你能预先做些什么,你会告诉孩子什么呢?
这是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父母用它来预备孩子,帮助孩子面对无数个人生难关。他是选择灰心与颓废,还是能像那三颗小树一样,终于能以一种更高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命运?这取决于今天你给他留下什么,即使有一天你不在他身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