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直播
LIVE 
今天下午1点,一土学校校长小月老师和全村老朋友北大数学博士张新未老师,会跟大家一起聊聊《孩子不爱学数学怎么办?》。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开播可以收到提醒。
本文整理自直播《学好数学,要具备哪些学习习惯?》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数学成绩上不去,是不是因为遗传我,没有数学天赋?”
学霸,表面上看起来是学习好、分数高、能力强,其实背后有很多很多的小细节、小事件、小技巧……
总的来说,小学阶段的学习,远远不到拼天赋的时候,看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习惯,也是决定一个孩子能否成为“真”学霸、有多少学习“后劲”的关键点。
学习态度比较好理解和判断,今天我们重点来聊一聊学习习惯。
为“坏”学生正名
什么叫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觉得,自觉、听话、乖的孩子,就是学习习惯好;调皮好动、不服管的孩子,就是学习习惯不好。
可是,好多北大清华的学生,也都爱玩,也会逃课,看起来也不太乖……
事实上,特别调皮好动、特别爱玩的孩子,并不代表学习差,学习习惯不好。我们看到的调皮也好,听话也罢,都只是行为上的表现,反映的只是学习风格,远没到学习习惯层面。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一定是充满好奇心、想象力的,是爱学、会学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和老师。
如果孩子不肯听、坐不下来,作为老师,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上课有没有正常发挥?课程设计本身有没有什么问题?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或问题?而不是质疑孩子。
作为家长,是不是可以自我审视一下,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是不是情绪太焦躁,感染到孩子?
不要着急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和支持,才是教育的基础。
学习习惯真假难辨
学习习惯到底是什么?
一种比较学术的说法是: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和发展出来的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的行为方式。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学习习惯是个因人而异的事。也就是说,即使是统计上大部分人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放到某个孩子身上,可能还得根据孩子具体情况,来做出调整。
那怎么判断学习习惯好不好呢?
好的学习习惯,当然是有利于学习的。所以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准则,就是看孩子的学习效率高不高,自学能力强不强。
有一种最容易迷惑人的习惯,就是“假勤奋”。
曾经有家长问“我家孩子题刷了好多,可是为什么考试时候还是不会做呀”
有一种可能的原因,就是孩子学习上一直跳不出自己的舒适区,虽然题做了很多,但仔细一看,他总是优先做自己会做的题,而且一遍遍做,乐此不疲;遇到不会的,也不深入思考,直接抄答案。这样看上去似乎很勤奋,也一直在学习,但其实效率极低。
所以,就像做数学题一样,不能只看题目本身,更要看题目背后本质上在考什么。判断一个孩子学习习惯好不好,不能被表面的学习风格所迷惑,更重要的是看孩子学习的方式、习惯,是不是有利于形成他自己的学习策略,能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是不是可以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些,都是直接可以进行观测和评估的。
养成有价值的习惯
学好数学,哪些学习习惯是最有价值的呢?
我们把以往的学习经验做了一个总结,归纳出下面几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读数学教材——读书的习惯
经常有家长问学数学看什么书好?
章鱼老师的直播中反复强调,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教材!教材!教材!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也说得很明确,教材就是课程标准的直接体现。(2022年新课标,数学强调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教科书是最值得阅读的书,一定要读细,读慢。数学书需要精读,逐字逐句地读,每一句话都要理解它的意思,每个字都不要跳过,甚至一些副词都特别重要,比如“有且仅有”……
读数学书急不来,需要读得慢,读一读,就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小学的数学书里有好多规律,中学的数学书里有各种定理,当合上数学书的时候,可以自己把规律推理出来,或者自己把定理证明出来,就说明书真的读懂了。
快速解题,快速找到答案,并不是学数学的目的。数学,锻炼一个人最大的能力,就是思考的能力。读数学书是很好地锻炼思考能力的途径,千万不要放过。
那怎么学教材呢?
跟着学校学,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最系统的方法。教材里的知识点是根据孩子认知规律,螺旋上升,是经过反复验证过的比较科学的路径。
例如认识自然数部分,在学校里,整整花了四年,才完整地学完。
我们看看这个过程:好多孩子从学前开始就接触到了自然数,从数数东西开始,到 10 以内,20 以内,百以内,一直到四年级,学了大数以后,才算是把自然数完整地学完,甚至到了初中,多项式和自然数系统也是有严格对应关系的。
各个阶段是一点一点积累,螺旋上升的。10 以内的数理解了,加减熟练了,再做 20 以内的才有了基础;20 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不扎实,百以内的加减法一定会出差错。这是一环扣一环,一环都不能缺失。
跟着课内学习,真正读好数学书,学好数学就完成了一大半。
如果觉得还是心里不够踏实,就来听每周一章鱼老师关于教材解读的直播,也可以读读章鱼老师关于教材解读的系列文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章鱼说教材:除法的这层含义,给孩子讲透了事半功倍,忽略了后患无穷;比计算更具思维挑战的估算,是一个人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
第二点,课堂要用好——上课的习惯
课堂,是最重要的学习机会,没有之一。
如果课堂上能真正高效率地学习,课后需要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学校的内容都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整体情况来的,是最有针对性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都会把握住。孩子只要利用好每一个 40 分钟,紧跟老师思路,大体就不会走偏。何况,专注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不懂就问,是最自然的查漏补缺。
课堂上,老师毕竟只能兼顾大部分,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赶紧举手提问,即使课上不方便提问的时候,也得在课后赶紧问,趁热打铁。因为过了时间思路断了,再问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笔记要有技巧,切忌顾此失彼。
毫无疑问,上课记笔记是个好习惯。但是从上课抄到下课,老师说的一字不差,这却未必好。
与“记”相比,“听”更重要。
如果说“听”是筑墙的砖块,那么“记”就像是水泥。“记”是为了复习,为了巩固,为了知识这堵墙更坚固。但如果连“听”都没“听”懂,没有了砖块支撑,光水泥如何能砌出结实的墙来?
有一个我们用过比较好的记笔记方式,是在教材旁边留白处记,挑最重要的写。这样由于记得不多,不会占用听课的精力,而且读教材的时候,边上有笔记,读起来效率更高。
当然,笔记方式可以根据孩子情况具体调整,以不占用听课精力为原则,听懂才是第一位的。
第三点,回味加思考——作业的习惯
经常有家长问:需不需要刷题?当然需要!
做题,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是检测学习效果,巩固内化知识的重要抓手。学会高效做题,才能让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做题环节,有一个很好用的方法是“回味”。
当孩子遇到稍稍有一点点困难的题,但是通过自己的各种思考摸索,把它做出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别急着做下一题,先回味一下自己的解题过程。
学习那么辛苦,好不容易尝到一点甜头,怎么能轻易放过它呢?
想一想:遇到的是什么样的困难?刚才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把问题规避或克服掉的?
一方面,难题做出来很开心,开心的事当然要回味一下,快乐加倍!加深成功体验,情绪上有好的感受,学习自信心也会增强,这是学习的快乐高光时刻。
另一方面,这个反思梳理的过程,是能力提升的大好时机。思考对能力的锻炼,绝不是背几句口诀所能企及的。
即使是反复思考以后,还是没有最终做出来,此时再去看答案也是极好的,会有一种云开雾散、恍然大悟的感觉,不踩坑怎么知道思维的精妙,又何来成长?
做题环节,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记得给孩子留白。
辅导作业大概是所有家长共同的“痛”。
有的家长对孩子“严防死守”:看到孩子做错了,急不可待就指出来;看到孩子做不出来,忙着催促,嫌孩子“慢”、“笨”,或者干脆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看到孩子露出困惑的表情,恨不得把所有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喂给孩子。
但是,咱们在爱孩子的同时,可别忘了给孩子留成长的空间呀。
过于精细的辅导,无形中破坏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尽管可能交上来的作业十分完美,但这种完美属于你,而不属于孩子。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辅导学习也是一样的。
第四点,多举一反三——知识连接的习惯
这是进阶版的学习习惯,也是学霸重要秘籍之一。
在刷题的时候,除了回味和思考,更有创新和知识连接。
比如做出一道题以后,想一想,以前是不是见过类似的题?我改一下数看看,产生的新问题,我能解出来吗?再改一下条件试试,还能解出来吗?这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
还可以看看章鱼老师在《“两边一拉,中间相加”这样的口诀有毒,你娃中招过吗?》《这个问题一定会考!错过就可惜了》中具体的例子。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练过的问题,自然而然联系起来了,脑子里的知识点互相关联打通了,所谓融会贯通,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仅仅是加倍的快乐,而是 10 倍快乐了!
而这一切的开始,可能就只源于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咱们作为家长,一定要珍惜孩子思考的机会,适当引导往这个方向走,一旦孩子想出来了,就能获得爆棚的成就感!
经历了这样的深度思考过程,那以后等到了初高中,遇到问题也自然就会思考了。甚至成年以后,小时候学过的知识点可能用不上,好的思考习惯却可以受益终身。
学好数学,最重要的在于自主思考。别让大量重复做题占满时间,给反思留下时间,给孩子留白。
数学就像个有内涵的人,别被他“酷酷”的外表吓跑了,让孩子多多探索,多多思考,他会发现数学其实很有趣,终会享受到意想不到的、高级的、思考的快乐。
所谓“数学虐我千百遍,我待数学如初恋”……
如果你有关于孩子学习、数学的更多问题,欢迎到章鱼老师公众号互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