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赶上时代剧变,年轻人怎么办?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
被学生称为:集颜值与学术于一身的“男神”,
教学风格幽默风趣,满堂座无虚席。
杨立华本是浙大能源工程专业出身,
大二偶然读到《庄子》,从此人生改写,
硕士考进北大哲学系,
一路从事哲学研究至今。
今年年初,
由活字文化制作出品的《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庄子哲学》在b站上线,
人生困顿、极度迷茫之际,是庄子给他安慰,
在当下,他希望和年轻人重新聊聊庄子。
在他看来,大环境是“季节性”的,
过去30年的春夏季节结束了,
要准备过秋冬了,
我们具不具备与之抗衡的精神强度?
年轻人普遍遇到人生意义感缺失的问题,
该如何理解并把握虚无的力量,
体会边缘状态对人的意义?
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珍惜还有内卷机会的时代?
编辑|陈沁  责编|陈子文
杨立华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哲学课
杨立华讲课不用ppt,也不用教材书本,只在讲台上放一张薄薄的讲义,黑板上寥寥几个字,写上核心词,但无论是讲中国哲学史,还是“四书”精读,总是满堂坐满。

他极瘦,多年保持体重稳定。两片饼干一杯牛奶,能讲一上午的课。出现在讲台上,他最经典的造型,是一身夹克,西装次之。
今年,是杨立华从事哲学研究的第30年。1992年浙大能源系毕业后,他拖着行李,推开了北大宿舍46楼1084号的门,从此由工科生,入了哲学殿堂。那时,他研究中国哲学,师从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陈来。
虽然研究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但是杨立华的生活方式很现代。他喜欢王家卫、侯孝贤、周星驰、戈达尔的电影,年轻时听摇滚乐,最喜欢崔健。儿子八岁那年,杨立华曾带他去听崔健演唱会,到了现场,他们把一块红布围在脑袋上,跟着崔健“嚎”了整晚。
返家的路上,杨立华一直在沉思。儿子问他,“你在干嘛呢?”杨立华说,“我在想,如果孔子活着,他会不会喜欢崔健呢?至少不会讨厌吧。”
杨立华的生命力极充沛,这是天性,也是哲学带来的。在他看来,“人怎么可以把自己活得那么颓唐呢?”就像崔健歌词里所写的,人生本该“像铁一样强和烈”。
以下是杨立华的自述。
1988年,我考进浙江大学能源系,读热能工程专业。不过,我对实验室完全提不起兴趣,对锅炉感到十分绝望,无法想象自己站在工厂里,也就感到很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虽然念了工科,但我的语文一直比较好,在80年代末的大学校园,我尝试过写诗、写小说,一度想从事文学创作,甚至梦想过,未来能不能一边做电厂工程师,一边写小说。对文科的爱好,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选择。
杨立华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期
我是在大学二年级,人生最困顿的时候,读到了《庄子》,彻底被迷住了,觉得人生忽然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后来,也就考了哲学系的研究生,一路做哲学研究。
1997年初冬的某个下午,我第一次讲授中国哲学史。至今,我仍然记得课程结束时的情景:在略嫌昏暗的教室里,窗外是冬日黄昏的暮色,眼前生动的一张张脸孔上,某种被点亮的东西,也永久地点亮了我。
今天年轻人的压力,特别是生活节奏的压力,不是我们此前时代的人能够想象的。我年轻的时候,最起码有不被找到的权利,那个时候也没有电话,下班就是下班了。在今天,你去哪里都能被别人找到,用庄子的话来说,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嘴上说着“躺平”,背地里其实很努力。累了,说两句丧气话,找个地方哭一场,跟几个朋友喝个烂醉,第二天醒来继续出发,人活着的本质也还是奋斗。
今天我们特别喜欢讲“内卷”,其实竞争从来如此。我上学的时候也很卷,当年考大学,本科(包括大专在内)录取率只有21%,那时候就在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今天更严重。
仅就高等教育来说,至少高考、考研,都还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向着可能的社会流动所倾斜。这意味着,普通人家的孩子,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这条路如果阻断了,也许名校里到处只剩权贵子弟。所以从另一层面来讲,我们应该珍惜还有内卷机会的时代。
当然,现在这个时代,和我年轻时很不一样了。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社会急遽变化,一夜之间,个体的命运可能就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在今天,大部分人是被选择的。即便能选择,也有足够的能力与之匹配,仍然不见得会走向理想的道路。没有哪种生活是真正理想的,生活处处有不得已,这个不得已非常坚硬。
所以我说,年轻时,鼓舞我们的常常是浪漫主义的想象,这个想象很好,但最终还是要落地。
人生意义感的缺失,似乎是现在年轻人普遍遇到的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想就陷入到虚无当中,越想越虚无。
我觉得个体越来越强的无意义感,实际上是因为个体被无节制地放大,当你的自我被虚构得越大,获得意义的可能就越低,其实人是非常渺小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人怎么获得具体的意义?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年。一个方面你要让自己的有限生命,从属于一个更持久的事业或者传统,你本人就获得了非常具体的意义,要看到前面无数代人,前面的世纪。
另外一个更直接的回答,人生意义不是想出来的,人生意义是活出来的。天天在那儿想着人生意义问题的人,普遍无意义感都非常强。
我做哲学,也常和学生们说,哲学思考代替不了生活。要朴朴实实地深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把生活理解为,一个铁匠把炉火生得通红,不停地锤打,才能为人生意义赋予形状。
哲学失落了吗?我想没有,哲学还在努力。
西方人喜欢谈终结、末日,根植于宗教的世界观,对我们来说,这其实是个陌生的传统。
我觉得哲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被消除。只要你试图整体性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你的生存本身就有哲学性。
课程《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庄子哲学》视频截图
©️活字文化
我讲庄子哲学,首先强调庄子是最伟大的中国哲学家之一,他太重要了。在中国哲学传统里,庄子非常独特,他一点儿也不关心政治治理,是一个千秋独绝的心灵。
我常常会跟我的学生们讲,当你感到穷极无聊、懈怠、迷茫,可以去读一读《庄子》,也能有很多启示。庄子的达观,现代的人很缺乏。人生的那些大关节的问题,在庄子看来,是非常自然的,生老病死苦,这种不得已,都是人生的必然性。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天地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生死都是善事,所以不要有那种悲剧式的焦虑。
课程《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庄子哲学》视频截图©️活字文化
我们今天太焦虑。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各种整容手术,甚至想长生不死。这个世界上哪怕最有权力、最有财富的人,也不可能想做什么就能做,他们也会老、也得死。
流俗的说法,常把庄子理解为消极的、虚无的、相对主义的,其实是不对的。
庄子其实非常有力量,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虚无的力量,透见虚无,然后由虚无反过来的力量。有点像鲁迅,其实鲁迅身上有很多庄子的影子。
庄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们,都游于稷下学宫,有点学问的人都去了。司马迁讲庄子的学问,是“其学无所不窥”,在荣华富贵遍天下的时代,一个有那么高才学的人,能固守在自己贫困的生活里,一点儿不为所动,这是非常强悍的精神。
庄子关心真知问题。大家都熟知“庄周梦为蝴蝶”的故事,在西方哲学史上,大概也只有笛卡尔,曾经有过相似的追问:“我思故我在”。
对庄子而言,走向真知的第一步,是逍遥。有人读《逍遥游》,觉得庄子简直是现代的“躺平学鼻祖”,如果庄子真是所谓的躺平,反而为躺平注入了更积极的含义。
【杨立华】庄子是“躺平学”鼻祖吗?©️活字文化
他其实要的是一个“否定性的自主空间”,因为认识到一件事:天下不可为。既然不可为,那么就独善其身,退守漆园。也就是说,我不想做什么,真的可以不做。虽然在现代,这件事有点困难。
但我想引申的一点是,人有机会体验被彻底放在边缘的状态,对人生其实极有意义。如果一直顺风顺水,被人瞩目,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内在。
当然,有的时候实在努力累了,躺平一下也没什么问题,不能每天跟打了鸡血似的。但我还是觉得,人活着不能图省力,正确的道路,一定是需要用力的方向。
活得太轻松,要么是方向不对,要么是努力程度不够。如果不够努力,实际上是把上天给我们的天赋浪费掉了,庄子没有浪费掉他的天赋。
疫情以来,我也一直在保持北大教学的工作。线上教学的问题,是我无法面对面看到学生,无法根据一张张面孔上的表情,来判断哪一段是讲深了,还是讲浅了。
但疫情已经是一个客观的处境,我们都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如今的生活形态,或许也给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让我们意识到,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多余的。
常有人说,新冠疫情爆发前是正常状态,新冠疫情爆发以后是非正常状态,但其实从来没有人跟我们许诺过,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正常状态,变化其实都是季节性的。

我的比喻是,过去30年,春夏的季节已经结束了,要准备过秋冬了。
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想象,都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有足够的精神强度与之相匹配?我们看到太多精神绵软的表现,暴风雨要来了,海燕在哪里?
在今天,赚多少钱,有多高的名声,权力、地位,这些东西全部加在一块,都并不足以构成我们内在自我的确信,因为时代变化太剧烈了,倾覆往往只在一夕之间。
普通人能做的,需要从更根本的价值方面,给自己强有力的自我肯定。孟子有个讲法叫“良贵”,每个人都有内在固有的高贵。你没做什么亏心的事情,每一天认认真真工作,承担起对身边所有人的责任,你有什么可不高贵的呢?当然,生活当中的困顿,对人点点滴滴的磨损,有的时候不可避免。
很多年轻人会问我,在这样的时代,如何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今天浩如烟海的信息,你确实会不知道该从中选取什么。其实很多人读的东西,连信息的碎片都不是,因为那甚至都不是真实的信息。
我有个检验的标准,回看自己过去一年发的朋友圈,看看里头有多少文章,最后被证实是谣言,被“打了脸”。孔子说,“道听途说者,德之弃也”,路上听到了,路上就说了,是不道德的,所以一定要保持审慎,保持思考。
我的建议,还是要有阅读经典的习惯。年轻人不缺乏阅读,但缺乏专深的经典阅读,我们现在的阅读有点太愉快了,是一种简单的自我重复,不仅大数据给你推送重复的信息,你自己的趣味也会让你陷入到不断的循环中。
不用读很多,一两部就可以。经典是一切时代的同时代者,蕴含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普遍道理,放在今天仍旧适用。因为难读、艰深,所以经典阅读的一个突出意义,是凝聚精神。生活在现代社会,分散我们精神的东西太多了,稍有不慎,就活得很涣散。
读经典,可以从根源上让我们建立起判断的标准,否则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鸡汤、碎片的道理,各种各样的理论牵引着走,被洗脑。
所以,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在无穷流俗纷纭的意见中,我想,找回内在自我的确信,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最迫切而重要。
鸣谢:活字文化
点击“阅读原文” ,可直接购买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