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
昨天忽然有爆料称,张亮的儿子天天(张悦轩),第一季《爸爸去哪儿》里的小朋友,已经开始谈恋爱了。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已经是2013年的事情了,快十年了朋友们。我们觉得天天还是表情包里的小娃娃,但是天天是2007年11月出生,还差半年15岁了,是小少年了。
(△这还是2020年的照片,两年前了。)
由于爆料图片涉及小朋友的隐私,我们就不搬运了。内容就是天天和一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在一起,样子看起来很亲密。据说是女孩发出来的照片被传到了网上。
争议就来了。
最常见的是说14岁还没到谈恋爱的年纪。
“早恋”这个词是中国独有。在中文之外的语境里,恋爱不分早晚,小孩的恋爱是puppy love,直译是小狗的爱。我一直觉得这个词很精准,因为小孩之间对异性的好感是天性,也是像小动物一样纯真自然的。
在8090后回忆童年不快乐时,“被父母禁止早恋/有对异性的情感”是很重要的部分。
感情是需要学习的,错过了自然而然表达爱意的最初探索,成年后永远变成了一个不会开口也不会正视自己欲望的人。而把“谈恋爱”和“影响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就是我们这代人不自觉被灌输的“存天理灭人欲”,快乐好像是有罪的,情感好像永远没有“正经事”重要。
但什么是“正经事”?学会爱与被爱就是重要的人生功课。青涩的感情被打压并不能让自己健康成长,反而留下遗憾。
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变化,会对情爱产生欲望和向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把这视为不应该存在的,强行压抑下去,对孩子好吗?
《青春变形记》里触发小女孩变成小熊猫的,就是她那根本还算不上暗恋的对异性的幻想,被妈妈发现而大闹一场。这种除了带来尴尬和不必要的耻感,究竟有什么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三观”的?
更严重的是大人觉得自己“为了孩子好”,强行干涉教育,孩子反而因为隐私被迫暴露,而造成心理阴影。
还有一种不友善的声音是说,天天和朋友的照片看起来“非主流”,像“精神小伙和精神小妹”。
让说这种话的人去看看自己十几年前的QQ空间,比天天的照片更“主流”吗?比他更“洋气”吗?小朋友十几岁正是随意表达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么恶意评价呢?
(△《我的巴比伦恋人》故事缘起就是中学生写的中二文)
更不可思议的是,天天的朋友就因为几张照片而遭受了荡妇羞辱。有人说她发育太早,有人说她穿着暴露,露了多少,甚至那个女孩的打扮在部分网友眼中就跟“穿开裆裤”一样。
我想大部分中国女性都有关于青春期到来开始发育的不愉快记忆,身体特征的变化总是会引发议论,发育了的是“太早了”“怎么这么大”,没发育的是“还不长身体以后一定飞机场没人爱”。议论者还觉得自己没说什么不好听的话,只是看了女孩的身材“客观评价”,不,当你评价的时候就已经是羞辱了,没什么好评价的,每个人都会发育,每种身材都是正常的身材。
还有所谓“她是故意露的”,什么叫故意露的?天热了穿清凉些就叫故意露,天冷了穿毛衣有曲线也叫故意。就算披麻袋也会被风吹到看出身形,只要有人察觉了她的生理特征就是她故意的。如果这都不是荡妇羞辱,还有什么是?

至于“十几岁能不能穿吊带”这个问题更是莫名其妙。让我想到前几天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个博主晒了二十年前的旧照,因为她照片里穿了吊带,就有很多评论抬杠:“二十年前怎么可能有人衣着如此暴露?”
千禧年前后大街小巷都是穿吊带的,《家有儿女》里的小雪也是一套套背心吊带,吊带有什么问题?8岁18岁38岁80岁想穿都可以穿,小孩穿天真烂漫年轻穿青春无匹老了穿自然从容。我们是怎么从流行吊带走到今天的?
女孩发育了不是她变坏了,女孩穿吊带不叫衣着暴露。不要盯着女孩应不应该露肩膀露胳膊,去管管那些阴暗巷子里随时准备性骚扰女性的暴露狂变态吧。
更有人以关心之名而随意揣测小女孩的隐私,仅仅靠几张真假不明的截图就说她和天天一定如何如何。这恶意已经溢出屏幕了。有截图就能议论别人?明明不知道真的假的还传播?到底能获得什么快感?用语言让十几岁孩子浸猪笼的支配感吗?
舆论渐渐失控时,张亮昨天发了长微博,概括下来的意思是:坦然面对青春期、尊重小孩、不要网暴小孩,要教育我来教育,教育不是强迫他。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自以为是的评论还是会在张亮微博下出现,堪称随地大小爹了。
在理解小朋友会有懵懂情感的情况下,的确是需要家长引导和教育,但不是网上这些云爹妈该参与的,是家长自己关起门来和孩子沟通的。天天已经自己能上网能看评论了,他看到这些指指点点,是会受教育还是感受到私事被恶意揣测的伤害?
就教育本身来说,看起来张亮的教育理念胜过太多在社交网络说三道四的人。
他一是能从自身经验出发,理解青春期的感情是美好的。知道“我也曾是孩子”,是做个好家长的基础。
二是他知道跟孩子的沟通,不是“说教”“约束”“禁止”,而是“内心的理解和接受”。
三是他知道指指点点对于孩子的伤害程度,直接点出来这就是网暴。小朋友就算会因为网络上的恶意评论而情绪波动,有家长的支持也会缓解很多。
至于他的教育结果,网友就别操心了。上《爸爸去哪儿》时,张亮的教育方式就是推己及人平等沟通。
第一季刚开始,张亮觉得村长讲话的时候天天一直在很多小动作不尊重人,于是就在晚上回去之后模仿天天白天的举动给他看,问他“如果你是村长你看到这样的孩子会开心吗”,让天天真的体会到错在哪里。
张亮因亲子真人秀一炮走红也是这个原因,他对孩子不说教,但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发自内心理解“为什么要这样”。
今天,疑似女生的朋友也发了长文,说那个女生从小就因为自己的身材自卑,最近才自信起来,不要因为衣服就攻击别人的人品,更不要因为几张照片就说她是太妹造谣中伤。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看完就是觉得,发声的14岁女孩讲话很有逻辑而且很勇敢,比网络上的女德小警察强多了。
《爸爸去哪儿》每一季播出,都会引发教育方式的讨论。有些不正确对待孩子的示范,也有不少开明的教育理念。总的来说都是批评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压迫,倡导和孩子做朋友。
因此亲子关系平等融洽的张亮和夏克立等家庭因此人气特别高。那时有一种感觉,80后90后们以后做家长了,社会的整体的理念也应当是进步的,平等轻松的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多。
每一季《爸爸去哪儿》都会几对“青梅竹马”,虽然有不少只是观众的玩笑,但看起来,观众对于小朋友们之间的异性友谊也是很开明和包容的,为什么云养的孩子真到了青春期,就要面对这些指责?
而“早恋”的问题这些年也引发过讨论。2016年《小别离》播出时黄磊一个采访备受关注,他说早恋这个词没道理,恋爱就恋爱,懵懵懂懂青春期是很美好的。
“黄磊谈早恋”是八年前的微博热搜,当时社交网络都是同意和赞扬,已经度过青春期的人遗憾自己错过了能舒展成长的青春期。
八年后,在“早恋”话题上,批评和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是上网的人换了一批,更年轻的人更封建?还是有些人会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终于到了做贾政的年纪?
或许这恰恰是压抑教育的结果。在童年不能让天性生长,成年后也不会反省,就不自觉变成了无法自洽的人。向往爱却没有爱的能力,有欲望也无法正视欲望。只有自己痛了才知道痛,却对其他人可能被限制被禁锢的痛楚毫无察觉,反而更喜欢站在道德高地上获得虚无的权力感。
又何止“早恋”这一件事呢?
有女性“无缝恋爱”还显得挺快乐的,有星二代小女孩穿吊带打耳洞化妆……每一次都有人拿出最腐朽的封建道德来指点痛斥,可能只是可能是一种性压抑受刺激的自我保护机制,一种不得不裹住脑袋拒绝其他价值体系才能稳定的应激反应。
不要这样。爱自己,爱身边的人,正视自己的天性和欲望,轻松一点,我们可以更快乐。
相关阅读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给你严肃的八卦
想要复习以前的推送,直接点这里就好~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