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为防不测,请大家关注一下备用号“斐君大视野”,已关注过的请忽略,谢谢!
斐君按:
杭州马某某事件,虽然不再是热点话题,但仍然值得好好分析分析,尤其是通过马某某这个典型,可以透视“恨国党”这个群体。从官方通报来看,马某某是80后、“中产”、恨国党。马某某不是孤例,从我的接触范围来看,像他这样受过良好教育、职场中坚力量、称得上是“年轻有为”的恨国党们不在少数。
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人,因为被“洗脑”而仇视中国的制度和这个国家本身。他们利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话筒的特点,或自己编造、或传播网络谣言,或充当境外势力的“制华反华”工具,从事对国家不利的事情。
随着斗争形势的演变和吃瓜群众的广泛觉醒,平心而论,类似马某某这样的人,虽然已大幅减少,但绝对数量还有很多,只是大多数还没有上升到需要公开的程度而已。
这些人被洗脑而敌视国家到什么程度?这个群体有哪些特征?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心理?除了心理,其中还有哪些利益关系?这都是值得好好分析的。分享一篇文章,作者对这个群体的分析非常透彻,是近期我看到的分析恨国党最透彻的一篇文章之一。以下为正文。
点击可收听音频
(一)
前段时间,有一个网络昵称叫“nurse nika”的人,去了澳大利亚当护士。经常在网上黑中国,炫耀自己在国外过得有多滋润。有一天,这个人在账号上说:他“参加澳军了,要和解.放军决一死战”。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希望中国再被殖民三百年的,都不是这类人言论诡异值的天花板。
只要中国发展得好,中国人过上了好日子,他们不甘心。我们与这些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论战对手,很多时候真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因为中国舆论力量的投送力量比较弱,我们在外网的舆论战能力孱弱,国内互联网是目前的舆论战主要平台。参与国内互联网舆论交锋的人(机器人账号除外)的基本要求是价值观反中,又能够熟练的使用中文。目前满足该这个条件的群体,主要有:
一是有着中国国籍的精神美西方人。虽然他们还没有加入西方国家的国籍,也不管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但思想上已经“入籍”了,时刻盼望美西方能够联手击败中国。
二是港台的独立势力,算是人在港台的精神美西方人。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却敌视中国,抗拒统一,支持去中国化,他们大都需要精神皈依到一个有实力的西方大国身上,意义就跟找到了保护神一样。没有这个精神依靠,他们搞分裂哪来的底气。
三是已经加入其他国家,从国籍到精神都皈依美西方(主要是美国),同时敌视中国的人(不敌视中国的不算)。
这几类人的共同特点,都是精神上已经皈依美西方,都敌视中国。中国越成功,他们就越有挫败感,心理越恐慌。当然对这几类人来说,产生的机制也有所不同:
1、对于还在中国的精神美国人来说,他们这种心理产生机制是这样的:
在理论思潮上,他们主要是自由派知识分子,比较多地存在于教育、媒体、法律、金融、文艺等系统,主张彻底西化,加入所谓的西方文明阵营。对中国体制、民族到文化都持“虚无”态度,信奉“西方文明中心论”,其中特别极端的都认同了“白人种族优越论”。
随着中国的发展,他们中的多数也成为分配利益比较多的群体,但他们并不会因此感恩中国,他们得到的越多,就对这个国家越不满,理由是为中国没有采纳他们的政治多元化主张,也没有完全采纳他们的经济私有化、市场自由化主张。中国没有彻底移植西方模式而越来越强大,这不但不符合他们的预期,而且还证明了他们信奉的理论体系的失败。这会将他们的信仰置于幻灭的风险,至少让他们相信的那套东西,不再那么有吸引力。
这帮自由派,五年之前曾有过特别强势的话语权,核心主张又最反映资本的诉求,所以就特别得到资本的垂青。一些群体,为自身利益也希望中国体制彻底向西方接轨。中国越成功,体制转轨的希望就越小。中国超越美国,那就更没可能向美国全面接轨了。所以,他们希望中国失败,乱中才有机会。
2、对于港台的独立势力:他们不希望中国强大的原因很简单,中国越强大,他们实现独立的希望越小。中国只有乱起来了,他们才有机会。
3、对于已经加入美西方国籍的一部分人:他们不希望中国强大的心理动机,可以用曾是公知,后来去了美国的乔木的一段话分析概括,这段话刻画得相当传神:
他们成名致富于中国,后来到了美国,中国对于他们,就像卖掉了的股票,希望天天跌,才证明当初选择的正确,所以“期待上海疫情防控全面失败”。
同时,他们身在美国,为了更好的融入新入籍的国家,要表现得已经在利益上跟故国充分切割。所以,一部分华裔会比美西方白种人,更加敌视中国。
当然,还有一部分早年跑出去的颠覆分子,他们吃的就是“反华制华”这碗饭。
这几类人,共同的特点是不能接受中国在一个又一个领域里超越美国。华为超越美国同行,在通信、5G等技术实现世界领先,美国反倒落后了,让他们中很多人内心痛苦。美国用行政权力限制华为,他们是欢呼的。
在他们看来,不彻底采纳自己主张的中国,怎么可能会超越自己精神皈依的国家呢?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
中国和西方应对疫情采取了不同的模式,从更宏观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制度的优势,西方制度的缺陷被充分暴露,更令他们无比惶恐、无法接受。
根据中国越成功他们越觉得失败的心理特点,他们共同反对中国行之有效的动态清零政策,要求学习西方躺平,离间现在的中俄关系,要求中国配合西方制裁俄罗斯,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他们并非不知道如果中国疫情选择躺平,在俄乌冲突问题上跟随西方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正因为他们太清楚了,才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卖力。
(二)
2022年3月16日,普京对“第五纵队”和“民族叛徒”做过一段精准的描述:“他们在我们这里赚钱,却在其他地方生活。他们想要的是自己成为高种姓的人,可是他们已经忘记或不明白,他们自身甚至都会被当作耗材,对我们的人民造成巨大伤害。……在他们看来,与西方在一起,这是属于更高种姓、更高种族的标志。”
普京这段话,也适合描述中国的那些“民族叛徒”。“民族叛徒”也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中华民族历史上多灾多难,“民族叛徒”为祸太甚也是重要原因。
上面列举的几类人,危害最大的,还是目前还在中国,但时刻盼望中国尽快崩溃的那批精神美西方人。
他们虽然人还在国内,但是和那些已离开中国的美西方人接受同一套价值观。他们不惜让自己的国家失败,是因为他们从心底就不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国家。
他们仰慕西方,也只是因为西方最强势,恃强凌弱,嫌贫爱富,是他们的共性。依附强者,是他们认为可以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这些人希望中国结束动态清零,和海外的“高华”一样,既不是为了中国人的健康,也不是为了中国的经济更好的发展,他们希望中国乱起来,不但能证明自己的信仰(如果真有,本质还是利益)没有错,而且可以保证他们依附的那条利益链不受损害。 
他们的利益已经跟西方的盛衰紧紧捆绑在一起。中国的发展强大,客观上是对西方模式的否定,西方的模式没市场了,他们的利益就无法最大化。
凡是有利于中国的,他们就反对。凡是不利于中国的,他们就支持。只因中国的衰弱对他们证明自己,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有利。
曾经,他们中一些人攻击中国的高铁,让中国的高铁慢下来,等一等中国的人民。
他们对中国的载人航天取得突破,骨鲠在喉。
他们把国企诋毁的一钱不值,要中国选择彻底私有化。
他们甚至还攻击中国的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骗我们说中国粮食不够,国际市场能够满足。
汶川大地震,他们推出“天谴”说。
昆明发生暴恐事件造成一百多国人死亡,他们说这是“恶之花”绽放的土地。
毛主席成为他们最恨的人,中国的英雄群体,他们一个个诋毁。江姐被他们说成是出卖色相拉人加入组织,毛岸英的牺牲被他们说成是因为吃蛋炒饭,他们拿邱少云烈士的牺牲戏谑。
当同样这些人,开始带节奏指责中国的防疫政策时,他们连最后一丝遮羞布都不要了。为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这次要中国付出的代价是大规模人口的死亡,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停滞、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制度颠覆。 
(三)
花这么大篇幅分析这些人的心理动机和背后的利益因素,其实很有必要。因为中国的话语权,还有很大一部分在这些人的手里,他们总是能够轻松地根据需要设置议题,引导一些人跟着他们的节奏起舞。
舆论战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格局,决定历史的走向。想要赢得舆论战,就必须了解他们,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要干什么,他们表面的观点后面隐藏的真实诉求是什么。
他们违背逻辑,挑战常识,想让中国这个积极抗疫并成绩优异的国家,向早早躺平、新冠死亡病例100万的美国学习;让中国配合美国围堵俄罗斯,帮美国集中全力围堵中国创造条件。只因为他们只想要一个结果,一个对中国极为不利,只对他们个人和他们皈依国家有利的结果。
他们的话术确实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只要你发现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以及他们的双标,就不难透过扮装看清他们的真容。
2020年,批判中国抗疫不力的,和现在批评中国抗疫过度的,是同一批人。这不可笑,也不诡异。虽然他们的善变能力让变色龙都要赞一句内行,但他们的基本立场和动机,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就是见不得中国好。
(四)
他们观点和主张的核心,一直围绕并针对中国的制度。要阻止中国前进的脚步,只能诱导中国否定自己的制度,否定自己的模式,否定自己的道路,否定自己的方向。只能诱导中国人怀疑自己,和他们一样精神皈依他国。这样的人多了,中国稳定的基础就动摇了。
他们为此努力了好几十年。曾经,年轻人主要站他们那一边,让他们信心满满。但突然间,他们就自信不起来了。因为他们发现,年轻人不知从什么时候,站在了他们的对面。年轻人越来越唾弃他们,他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急剧衰减。
所以,他们着急。他们要从疫情政策和中俄关系入手,从内外两个方面,利用所剩不多的时间窗口,要让中国自己搞死自己。
舆论战并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是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互联网上(当然不仅仅限于此)发生的事实。
跟他们之间的舆论战、信息战、认知战,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大事,我们岂能让他们如愿!
相关原创文章链接: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创好文,敬请关注“斐君思享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