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幸福的家庭里没有配角
文、编:先知书店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艾里希·弗洛姆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尽管不幸的表现形式各式各样,然而,从心理学上分析,全世界不幸家庭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底层模式——焦虑的母亲、缺席的父亲和有问题的孩子。
曾经,一个劣迹斑斑的少年,对母亲拔刀相向,无奈之下,母亲带他来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诊所咨询。罗杰斯层层剖析,明确地告诉母亲:是你们养育不当,尤其是对孩子的排斥,造成了目前的恶果。
可这个母亲,却好像对解说完全充耳不闻,不认同,不反驳,不辩解,总之,一次次咨询,就是在一次次浪费时间。
于是罗杰斯果断宣布,治疗失败,合同结束。
可是,还没等罗杰斯把刚签过字的合同收进抽屉,这位母亲又敲门进来了,怯生生地问:你也可以为成年人做心理咨询吗?
这时,她才敞开心扉,从头倾诉自己婚姻中的不幸,她与丈夫的关系极度糟糕,她时时生活在挫败感之中。此前之所以对罗杰斯的话充耳不闻,是因为她的心已被苦痛占满,同时她也在犹豫,在观察,在判断,罗杰斯是不是值得信任。
如果说一个不幸的母亲背后,是爸爸与小孩的共同沉沦,那么一个幸福的母亲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母亲和父亲、孩子一起,构成了一个天然的三元关系,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型。
不幸福的家庭,有问题的个人,往往就来自无法正确理解母亲、父亲,孩子这三者的角色:最常见的情况,例如母亲的角色支配了一切,父亲沦为配角,孩子一直被保护在家庭的港湾之下……
正如荣格所说,母爱指向融合,父爱指向秩序。只有这两层同时存在,孩子才能得到好的照顾,顺利“破壳”成人。
▌母亲,迷失方向的天然主角
母亲天生是孩子生命中的主角。母爱是天然形成的,孩子也都会天然爱母亲,这种爱一出生就有,因为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有了无比深刻的连接。因此,母亲的主角意识更加强烈。
现实生活中,超乎寻常的主角意识,会让母亲背负过多本不该背负的责任,不但让自己一直处于焦虑之中,也让孩子感觉不堪重负,难以健康成长。
2021年度的十大流行语之一的“鸡娃”一词,反映的就是很多母亲因焦虑,为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现象。
爱的方式,比爱本身更为重要,母爱尤其如此。母爱的优势,在于情绪的力量、感情的连接——对于孩子来说,母亲情感上的接纳、理解,远远比周密的思虑更为重要。“鸡娃”的母亲,并没有把对孩子的爱,导向正确的方向。过于理性、功利的考量反而会破坏这种连接。
越是孩子重要的成长阶段,盲目而焦虑的爱,越容易母亲走入误区:一方面,孩子需要的是母亲无条件的融合、接纳、认可,而不是无休止的评判。另一方面,母亲因为有了过分的期待,在紧张和焦虑的心情中,就无法以孩子原本的样子去看待他们,也难以获得和孩子相处的快乐
成长的路上难免遇到许多挑战,从母亲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的是母亲能够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如果能试着放下过分强烈的焦虑和保护欲,以尊重和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孩子,母亲和孩子都会更幸福。
著名作家龙应台,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从第一次做妈妈,到满脸皱纹,她面对过很多母子间的无奈、挑战与危机。幸运的是,她却有足够的耐心,去认清自己的角色,每每用对爱的懂得、对人生的懂得,获得与孩子共同的成长——
当孩子小的时候,别的母亲焦虑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龙应台却对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或许幼稚园里不教认字是对的,急什么呢?童年那么短,那么珍贵。在被称为母子之书的《孩子你慢慢来》中写下,“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街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连接母亲与孩子的,只能是感性的情绪,绝不会是理性的思虑。这样的母爱太重要了——不但对于孩子,也是对于母亲;不仅仅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对于孩子长大成人时期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当孩子步入成年、走向独立的这个阶段,一旦发现与孩子日渐产生距离,很多母亲都会不知所措。龙应台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当时,龙应台在安德烈14岁因工作离开了他,等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要知道,母子之间不但有30多岁的年龄差,还横亘着东西文化的差别。
她意识到自己需要停下来,鼓起勇气去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子安德烈她用36封家书,在母子心灵的碰撞与交融中,成功扭转了亲子沟通的模式,也让18岁的安德烈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一位深受启发中年读者,甚至对她说:“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和我的儿子会形同陌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和对方说话。
▌父亲,被当成配角的主角
相比之下,父亲似乎不容易直接对孩子发挥作用,孩子也更在乎母亲。因为,父亲并不像母亲那样,与孩子有天然的连接。在母亲强大的“主角光环面前,父亲往往进退失据:
不是“丧偶式育儿”——父亲就像不存在一样,育儿成了母亲一个人的事;就是更糟糕的“诈尸式育儿”——需要父亲帮忙的时候,他不在,但又时不时跳出来指责母亲和孩子,不仅添乱,还想要抢夺主导权。
父亲想让孩子感觉到爱,孩子也对父亲产生爱,这需要父亲的努力。父亲不能“缺席,甘愿当配角,等着孩子来和自己建立密切的关系。
在母爱面前,父亲并不是只能“退居二线”,父爱反而是家庭里不可缺少的力量——父亲的存在,可以用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撑开母子关系,为母亲无条件的容纳,提供保护和支持。
明白这个道理或许不难,而在现实中,要做到却总是异常复杂。
面对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很多父亲都会产生强烈的不真实感。“成为父亲”对于许多男性而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反而充满了压力与困惑。一个父亲也需要慢慢成长,才能逐渐扮演好父亲的角色。
在记录了一位平凡但优秀的中国爸爸与小孩一起成长的《爸爸与小孩》中,赵洪云作为父亲的责任,也是逐渐苏醒的:
当妈妈赵婕刚刚怀孕的时候,照顾人的意识,做家务的意识,在他身上还没有苏醒。妈妈是高龄孕妇,医生建议不做或少做家务。然而爸爸答应给买饭,答应给房间擦灰。
然而,工作专注的他,却忘记了午饭和家中孕妇。下午两点,还不见人影,还没有午饭。妈妈因为先兆流产,从单位停职,躺在床上保胎,请人照顾,一波三折,爸爸却高枕无忧。从小孩出生到三岁半,爸爸是三号配角,只偶尔“听用”。
直到小孩成长为家里的“问题少年”——一个总是在思考、追问的小孩时,爸爸赵洪云终于战胜了困难,一同成长起来。他深知万不能对小孩说:“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一边玩儿去!”他努力地把自己变成“思想家”或“哲学家”。
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父亲是最原始的外部世界,是外部世界的象征,小孩对大千世界的好奇,正是父亲引导孩子认识外部世界的好时机。正如一个心理学观点所说:“一个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往往决定了与社会的关系”。
于是这位父亲开始写一点一点的记录,把他对世界的别致看法,对人生的安静领悟,传递给儿子,也用书面的形式把儿子童年的精神成长片断保留下来,首先让自己思考,也试图引领小孩去思考。
他陪孩子爬山、放风筝、睡前讲故事.......他写下这套《爸爸与小孩》,记录下一个父亲利用自身优势与孩子相处、充满智慧的教育时刻。
▲《爸爸与小孩》书影
现在的孩子有多讨厌学习,就有多讨厌家长讲道理。孩子确实需要很多道理去指导生活,认识世界。但很多道理不能靠硬讲出来,而是只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带出来。
有这样一个说法,“最好的父亲是给孩子一个忙碌的背影”。但是“忙碌的背影”并不等于忽略家庭,而是说,父亲以一个强者的形象,内化到孩子心中,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独立前行的小孩
纪伯伦有首诗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现在很多父母其实都知道,养育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能独当一面,为了孩子的独立,父母需要在恰当的时候放弃自己的权威。
但是他们又害怕经验不足的孩子误入迷途,不知道如何确定孩子是否拥有了独立的能力,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上可以让孩子自我负责。
自立是孩子本能的选择。小孩的特点,就是渴望自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充满主动性和成就感;而养成坏习惯,则要尽情的批判、管制他,让他充满不自由和内疚感。
一个好小孩,一定是努力从父母的荫庇中脱离出来的。当《爸爸与小孩》中孩子长大后,母亲这样回忆道:
“即使幼儿时期,夜里,他迷迷糊糊醒来,跑向卫生间,自己第一次够着马桶小便。我当时跟过去,他半睡半醒,言语坚定,大声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来。”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结局,离不开双方的努力,因为“放手”是自己的命运。无论对孩子的关爱多么强烈,必须将让成长中的孩子努力辨识自己的需求,培养对自我的责任感。
父母在将自己的权威逐渐让渡出去之后,最需要感受到的不是自己的“无用”,而是与自己的孩子平等站在一起的轻松和欣慰。
因为当父母终于能够尝试以更自然的状态与孩子相处时——家人之间的关系,也从家长掌握绝对的权威,回归成了一个人类与另一个人类之间的关系。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感慨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
罗素曾说,最深刻的真理,都是最平凡的。 
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其实没有配角。一个灵魂健康的孩子,是在父亲和母亲双方共同的紧密关系中,达到综合,而最终走向成熟。弗洛姆《爱的艺术》中,以一个成熟的人如何建立起内心良知,来揭示成长的过程——
母亲的良知指向容纳:”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以及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指向秩序:”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能够让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因此,在母亲与爸爸、孩子的三元关系中,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角:这是一个妈妈见证、参与,爸爸与小孩一起,学会扮演主角,共同成长的过程——妈妈放下焦虑,爸爸学会责任,小孩走向独立,去寻找自己的世界。
父爱和母爱虽然是天性,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艺术;爱的能力,更需要学习。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必须付出足够努力,既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也要从爱的理论中获取真知。
因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这套家庭成长必读书单,从母亲、父亲、心理学家三个角度,彻底读懂当下家庭生活中误解最深的“父母之爱”,作为母亲节最好的礼物:龙应台“人生三书”,赵洪云《爸爸与小孩》,以及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爱的艺术
识图扫码,即可一键收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