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今天母亲节,转载一篇网友原创的母亲故事。这是一个在农村辛苦一生,后又到了城里做劳动者的母亲的故事。这个母亲的一生,是绝大多数中国母亲劳作的一生的缩影。
向她献上我的敬意。
—————————

今年母亲节,母亲帮我带孩子

当然,我爸也有参与,买菜、刷碗、给春来洗屁股和下午陪这个不睡的孩子在客厅玩。和大多数男性一样(至少我见过的),参与育儿而且更多时候是辅助角色。

给妈妈带了一束花,有雏菊和蔷薇,都是生命力很顽强的花朵,正如我的母亲——从我有印象起,就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泪,但是一直在为了家庭和三个孩子而坚强面对。
最早的记忆是还在老家的土房子里。我在家照看妹妹和刚出生不久的弟弟,酷暑天气,突然几位村民抬着晕倒的妈妈回家,她脸色苍白,正如从不晒太阳的腿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原来是辛劳、贫血加中暑,她晕倒在农田里,被村民发现。爸爸在武汉打工,她一个人除了要带三个孩子,还要喂猪、养鸡和种地,而且还是刚生下弟弟(排行第三)不久。那个年代在农村,别说产假,就是连基本的营养都保证不了,吃不上肉和水果,家里有一包红糖能冲一杯喝就非常奢侈和满足了。那一年我4岁,妈妈26岁。
因为爸爸不在家,山村里又居住分散,我们住的山头只有2户人家,而且还是外姓人,再加上还有土匪横行的历史,妈妈总是在天黑前安顿好所有的工作(鸡舍入笼、喂饱小猪、吃饭洗漱),然后就把大门拴上,再用一截很粗的木头顶住,哄我们三个孩子早早上床睡觉。如果我们还闹着想去院子玩,妈妈就会吓唬说:“小心土匪来了,把你们抓走。”土匪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这个吓唬的确给我童年留下了阴影,我不敢一个人睡,跟妹妹合睡一张床也是要各种威逼利诱甚至不惜耍泼来达到靠墙睡的目的——这样来了土匪就不是先抓我。

再后来,因为计划生育、种地矛盾、教育落后等多种原因,我们全家还是搬到了武汉,和爸爸一起生活。妈妈有了依靠,但是生活的重担依然没有减去分毫。种地、养鱼、种藕、做饭,日未初而作,日已落未息。尤其是夏天,上午十点多的骄阳似火,对作物和农民都是考验,妈妈四点多就会起床去地里拔草、打农药,她体谅爸爸白天干体力活多,从来都是她自己主动早起劳作,六点多再满身汗回家做早饭。晚上爸爸会看电视,妈妈对新闻不感兴趣,烧水给我们洗漱,收拾衣物,给我们做布鞋、织毛裤。

妈妈很头疼做饭,一个是用土灶效率低,上面炒菜还要顾着下面烧火,湿冷天就气柴火烧不旺,烟熏火燎;夏天又跟蒸炉一样,满身大汗。越是这种不愉快的时候,妈妈越不要我和妹妹帮忙,不愿意我们再像她一样遭受,“去去去,这里太热了,不要你们来。”在我们同学中,下地干农活、烧火做饭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尤其是女生,双手粗糙,皮肤黝黑,但是我和妹妹就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总是看着白净一些,我觉得不仅仅是成绩好有一些特权的原因,更多的是母亲有意的保护——她经历这些,知道其中的辛苦,因此不愿意她的儿女再步后尘。但又绝不是溺爱,鼓励我们生活自理,比如很小就自己洗澡洗衣服,三年级的暑假教我和妹妹学煮饭和炒菜,开始轮流刷碗,从不打扫我们的房间而是让我们自己收拾;支持我们努力学习,卖菜的收入总是先存起来留作学费,不够就借,不让我们三个辍学,我喜欢猫在房间看书,她从来不打扰,作业很多的时候她还会叮嘱弟弟妹妹不要吵姐姐。
再回到头疼做饭的问题,另一个原因是众口难调。这是我在当妈后,才知道个中不易。很少有肉吃,终于有点荤,分量很少,如何兼顾所有人?爸爸体力活多,消耗大,身体也不算很好;三个孩子正在长身体,尤其是弟弟自小体质差,发育较同龄人慢,可是两个姐姐也不让份。妈妈一直贫血,也需要补身体。再我又挑食,很多不吃,没有自己爱吃的就会发脾气。天知道妈妈当时是花了多少智慧平衡和面对的。
农村的时光是清苦和单纯的,后来因为征地拆迁而搬到城镇,我们三个陆续上初中和高中,也步入叛逆期,妈妈的经历也因为社会变迁和家庭阶段而变得更为坎坷。从失地农民到菜市场再就业,那一段对她来说,可能是人生最辛苦的时候。常常几个小时不能去上厕所,中午小跑回来做午饭,常常吃不上又跑回去。手受伤又给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和创伤,花了几年才平复。
再后来又失业了,妈妈陆续打过几份零工。我怀春来的时候,妈妈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到深圳来看望和照顾我。但是三个星期后,因为水土不服和辛苦,晾衣服时晕倒,不得不回武汉,走的时候妈妈一直哭,说“儿啊,妈妈没用,帮不上忙。”但是实际上,在我怀孕和生育孩子的6年里,她是照顾我和孩子最多的人,也是为我流泪最多的人——看我孕吐暴瘦,看我夜奶哄睡,看我像只鸟被圈住,担心我吃不好睡不好穿不好。

现在她在一家物业公司上班,每个月休息的时间不到4天,但是都留给我——为我调休带孩子。而且非常替妈妈感到开心和自豪的是,她的才能得到同事和上级认可,不到半年时间,从普通的清洁员到队长,管理着十几人的队伍,负责打卡、检查等工作,妈妈还学会了很多字,我开玩笑说,“妈妈,你现在也是个白领了,而且你的字写的比大学生还好。”
妈妈今年纹了眉,有两次还主动提出让我们带她去商场买衣服,昨天自己和同事去逛街买鞋。这都是以前她不敢想,或者想了而不敢做的。她不再围着三个不省心的孩子转,坐在家里替他们担心,或者等待丈夫回家,为家庭开支担心,为自己的孤独和封闭而受折磨。劳苦五十多年,妈妈的人生终于像花束一样,绽放出自己的色彩,带些温柔的粉,平静的蓝,还有那坚毅温暖的橘。其中原因,有社会的进步,家庭的支持,还有个人的不懈追寻。
我们的母女关系并不是像现在这么好,或者说,常常还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冲突,就像山中野蔷薇的刺。不说因为挑食而引起母女之间无声的战争有多少次和多少年,激烈的冲突就有几个:初二春节时,我不满妈妈的安排,在外婆家和她大吵(准确说是我吵)一次;疫情期间妈妈来带萌萌的一年,几次她都气哭回家,说再也不给我带孩子,但是没几天还是因为想孩子和心疼我,又默默回来。
妈妈也是一个有脾气的人,或者说有主见,会去表达和争取。有时候的确给她自己和身边人带来苦恼,对于女性来说,释放愤怒和男性释放哀伤一样不容易被接受。但是不得不说,我从她这里获得了力量,然后学习用智慧和方法运用这股力量。

母亲节,本来是想说母职固化甚至强化,还有这些年的母职惩罚。当妈的6年,外界提供的育儿知识越来越多,公益的免费的,政策似乎也出了一些,看起来是对妈妈的支持,但实际上看反而是强化母亲在育儿方面的角色——听课的购课的讨论的学习的人群是妈妈,要自我调节以更好适应角色的是妈妈,带娃的主力是妈妈(只不过看是娃的妈妈,还是娃爸爸或妈妈的妈妈)。在母亲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作为母亲为获得喘息的方式就是回到我的妈妈家,而另一位年过半百的母亲用半个月工作调休的一天照顾她的孩子和孙子。
但是温暖的是,我的父亲在参与,而且越来越主动,做得也越多。家人和朋友对我的母职也有了更多理解和支持。朋友圈里那些晒出来的跟母亲有关的文字和照片,也令人感受到温暖的爱意在身边流动。不管有什么制度原因、文化习俗,不管一个人经历什么,时代经历什么,母爱甚至是人类的爱意一直在穿透和延续,生生不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