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首先祝各位妈妈节日快乐!
五一我去了眉山的三苏祠,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和祠堂。
那天天气很不错,三苏祠里曲径通幽,绿竹掩映,鸟鸣嘤嘤,真个好去处!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苏父子三人就占了唐宋八大家里的三个席位,可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厉害的父子组合了!
这么牛的家庭,想必你们对它的女主人,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有一丝好奇吧!
让身边的三个男人都成一代文豪,她是怎么做到的?
我选取了两个文言文小故事,带大家去一探究竟!
第一个故事出自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 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打开任何一本苏轼传记,你都能读到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流行的版本是这样的: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小的时候,父亲苏洵常年游宦在外,由母亲程氏亲自教苏轼读书。
有一天,程氏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不禁慨然叹息起来。
究竟是什么让程氏叹息呢?
原来范滂是东汉名士,当时朝中宦官弄权,仁人志士起而抗争,于是发生了党锢之祸,范滂也被牵连其中。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范滂决定付出自己的生命。
与母亲诀别时,他说:“母亲,我对不起您。弟弟孝顺,足以供养您,我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存亡各得其所,希望母亲不要悲伤。”
范滂的母亲说:“一个人美好的品德名声和长寿富贵,怎么可以两全呢?我支持你舍弃生命,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时年仅十岁的苏轼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你会同意吗?”
程氏回答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这句话被传为了千古美谈,我们也知道了程氏是一个深明大义且会鸡娃的母亲。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上面的这个流行的版本与原文并不完全相符!
在苏辙的原文里并不是程氏在教苏轼读《后汉书》,而是她自己在读。
一直到“慨然太息”这儿,压根没苏轼什么事......
那苏轼在干啥呢?
“公侍侧”,母亲读书,他在旁边待着。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两个版本没啥区别。
不过在我看来,还是很不同的。
在原来的版本里,程氏并不是为鸡娃而鸡娃。
她当然对苏轼的教育很上心。
但更重要的是,她自己就热爱读书,热爱历史,以至于可以读书读到慨然叹息。
我想,正是程氏自己的读书热情,感染、激发了苏轼、苏辙兄弟吧!
什么是真正上心的教育?
这就是。
真正上心的教育,首先要自己走心。
第二个故事来自司马光受苏轼之托写的《程氏墓志铭》: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 :“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
夫人曰 :“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 ,以生累我可也 。”
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
苏洵年轻的时候其实很不喜欢读书。
苏洵虽然生性内向、沉默寡言,却很有游侠精神,结交了一些斗鸡走狗的少年,整日在外游荡。
看到夫婿不知上进,程氏的心情大概是复杂的。
她觉得丈夫在虚掷光阴,浪费她自己无比艳羡的机会。
身为女性,虽然酷爱历史的程氏心中也激荡着豪情壮志,她只能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
于是她既为丈夫痛惜,也更加为自己感到悲哀。
不过,程氏什么都没有说,也并没有试图改变苏洵。
在她看来,上进与否终究是丈夫自己的事,必须由他自己来决定。
苏洵二十七岁那年,终于良心发现了。
有一天,他感情激昂地对程氏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只是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就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
程氏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养家的事就尽管交给我吧。”
于是她卖掉衣服首饰作为本钱,亲自出面经营纱縠生意。
程氏展现出了很强的经商才能,没有几年,苏家就成了富裕之家。
苏洵没有了后顾之忧,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大家。
后来苏洵在《祭亡妻文》里写道:
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感叹折节,以至今日。
从前我是少年的时候游荡不学,你虽然不说什么,心里却郁郁不乐。
我知道你的心意,你是担心我在这世上埋没。
我因此而感动,折节读书,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EASTWEST
写在最后:
她没有刻意去鸡娃,只是用自己的读书热情去感染孩子。
她没有试图改变谁,最终丈夫被自己的耐心和尊重感动。
我觉得苏轼的母亲身上有一种很珍贵的品质,即:
尊重他人的独立
不过归根结底,只有自己独立的人,才懂得尊重他人的独立。
苏轼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与其把她描述成一个含辛茹苦的妻子、深明大义的母亲,我更愿意把她描述成一个热情、通透、独立的女性。
她就是经由成为这样的自己,成就了身边的丈夫和儿子。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话欢迎点赞、在看、加关注~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在看/点赞/转发,谢谢大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