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这是我的新号第三篇文章,从零粉起步。
古三古四、古五古六都已彻底阵亡。
请大家关注本号并设为星标,拜托帮忙转发传播,帮我找找老读者。
以下正文 

大家好,我是老古,今天我们谈一谈各种骂马云等企业家的民意的来源。
很多朋友,碰到各种痛骂企业家、资本家的人,总是习惯于批评他们的无知,但这种批评总是没有什么作用,并不能改变很多人的态度和观点。
有人说,就是有一部分人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富;
有人说,因为有人在带节奏,比如司马南类的民粹领袖;
有人说,因为经济学基本理论未被传播和普及;
以上原因,我都部分认同,但我觉得这些是非常次要的原因,真正重要的原因并不是这些,而是现实塑造了这些人的观念。 
第1个原因
直接利益损失
淘宝不倒,中国不富,这句话在中国传了很久了。区别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民间投资非常活跃,小个体创业的数量是非常高的。
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03亿户,同比增长11.1%,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10.9%,约占市场主体总量(1.54亿户)的2/3。
这里有相当部分人是经营线下实体店以销售各种产品为主的,但在已经发展了近二十年的互联网商业面前,他们几乎是不堪一击的。
互联网上价格更加透明、售后服务更好,快递做到了又快又便宜,而小个体要竞争客户是非常困难的。之所以这一句话能流传这么久,就是无数的小个体户能感受到的直接痛苦导致舆论直接被推高。
而从长远来看,不管是线下线上商业,产业走向集中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方向,也就是说,正常的市场发展逻辑是,大企业越来越多,线下店铺也最终是以连锁店为主,开店创业的失败率会越来越高,因为你的对手越来越强大了。
这一股感受到被市场抛弃的小经营者是有痛苦感的。
正如,很多人也用同样的思路去批评互联网商业进入生鲜团购,把他们批评为侵犯了小商小贩的利益。
这种基于一部分经营者利益的批评,是一股持续很长时间、力量也很强大的舆论。
但,他们还不是主流,因为他们这种批评面临的是消费者的反对。
是消费者选择了电商,是消费者选择了社区团购,大部分的消费者会明确无误地告诉这种议论的支持者,我明明可以在网上花100块买到我喜欢的衣服,为什么要到实体店买你200块,你需要我施舍你吗?
先进、有效率、低价的服务和产品,总是容易被消费者认同。
但问题来了,很多消费者为什么也会跟着一起骂马云呢?这个群体远比经营主体要大的多。
第2个原因
财富增长速度的差距
一般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几类,一类叫经营性收入,指办企业赚的钱,一类叫工资性收入,指的是为企业服务拿的工资,一类叫资产性收入,也就是通过投资获得的收入。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有经营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的是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而有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的是一批高收入的白领
而大部分人只有一种收入,那就是工资性的收入。
收入结构的不一样,导致各方的财富增长速度是有巨大差异的。
人们为什么痛恨炒房团?是真的觉得房产价格高吗?并不是。
各个地方都有很便宜的房子,包括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比如,小产权房就非常便宜,在我所在的城市,30万都可以买到90个平方的的小产权房,如果只是为了住,这种房子住一辈子是没有问题的。
但这种房子之所以低价,因为没人买。
绝大多数人还是想买商品房,因为商品房才会涨,才有可能带来资产性收入。
所以人们痛恨炒房团的真实原因是,房子价格太高,让他们无法上车,无法享受到资产性的收益。
看到那些收入更高的人,可以买房,然后几年翻一倍,资产轻松超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另一批没有能力上车的人自然是痛苦无比的。
事实就是如此,房产的投资门槛是非常高的,不但有高额的首付,而且还需要有持续还贷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房产这种投资品,只能是少数社会阶层才能进行的投资。
于是,一大群人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另一群人资产性收入爆棚,而他们只能坐在旁边干瞪眼。
这是必然会产生痛苦感的。
而城市里的房子,本质上是一个城市的股票,四十年来的高速城市化,让拥有房子的人资产性收入迅速上升,而上不了车的人只能沉浸在痛苦中,这种痛苦其实上是反商心态的底层情绪。
那是不是房地产有错呢?当然不是,因为资产性收入来源可不止是房地产,还有一个门槛低,人人可以参与的资产投资啊,那就是股票。
一听到这,大家就明白了。
2022年2月25日,A股市场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当天,中国结算发布消息称,自2019年3月突破1.5亿以来,A股投资者开户数量不断增长,到2022年2月25日已达20000.87万。
当然实际投资人应该不超过这个数据的一半,因为有大量的帐户已经成为死户了。
能在中国这样的股票市场赚到钱的,是凤毛麟角的,10个股民有一个盈利就算是不错的了。
但这其实很不正常。
中国改革开放的资产性红利除了房子外,企业证券也应该是最好的投资品,而这种投资是可以全民参与的,但显然,全民性的资产红利并未象房产一样出现在股票市场。
没有注册制,不能淘汰劣质企业,不能进入优质企业。
金融市场不开放,不能吸引全球资金来投资,也导致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只能在海外上市;
一大堆劣质企业在股市呼风唤雨,欺诈性事件屡禁不止,股民成为某些人手上的韭菜,割了一轮又一轮。
投资银行业态不成熟,还没有有影响力的超级基金来为普通人提供财富增值服务;
结论是,普通人投资无门,房产买不起,股票伤不起,身边还有一大堆人用资金盘去洗劫民间财富,这种痛苦总是需要找到情绪点进行发泄的,企业家成为了替罪羊。 
第3个原因
通货膨胀、社会福利与土地供应
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是具备有双重属性的。
第一重是城市化红利的获得,第二重,则是在通货膨胀时率先拿到钱,剥夺了后来者的购买力。
也就是说,上不了车的人,不但没有享受到城市股票红利,还要成为购买力被剥夺的一群人。
如果理解:通货膨胀就是贷到就是赚到,是先拿到新钱的人会剥夺后拿到钱那批人的购买力,这一原理,你也许也能理解这一群人的痛苦了。
没有享受到资产性收入,还得被人抢一轮,这是有多惨?
那么这时,你和他讲市场化带来的价值,他听不进去,他认为这些都是市场化的恶果,其实这与市场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完全是由货币超发造成的。
而认知不到这个原因,一样导致他们将矛头指向炒房客和资本。
而新入职场的年轻人痛苦感尤甚。
我记得有一个网传的帖子,大意就是在说,凭什么比我早工作几年的学长,他们有房子,年年增值,而我一年的收入只能买一线城市一平方的房子,然后我的大部分收入交给他们,成为他们的房租收入,这太不公平了。
那么,他描述的是事实吗? 当然是。
这里有更多复杂的成因,比如社会福利税费逐年增长,一个一线城市的普通上班族,上缴的社会福利费用要达到他收入的40%以上,并且还在逐年上涨。
这就意味着他的储蓄能力被剥夺大半,他没有办法存钱。
哪怕股市有红利、房市有红利,一个人的储蓄能力降低了,那再多的红利也无法成为他的资产性收入。
而大城市的土地供应受限,也让城市周边的房子供给不足,房价过高,让年轻人看不到在大城市生活的未来,甚至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那么,他们会有情绪吗?当然有啊,只不过发泄错了对象罢了。
正如美国也曾掀起过规模巨大的华尔街运动,年轻人向华尔街精英们示威,你不能说他们完全错,至少华尔街精英们也是通货膨胀第一批拿到新钱的人,他们是受益者,甚至他们还天天支持政府各种货币政策,你能简单地骂这一批年轻人只最嫉妒、仇富、反商吗?
人们的情绪应该被理解,但认知却应该被修正。
不是市场和企业家们剥夺了你,是各种市场化不够和政府干预过多造成了现在的局面,真正需要修正的是不够市场化的地方,过度的政府干预。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一个人人都有获得感的社会。
这是我的新号第三篇文章,从零粉起步。
古三古四、古五古六都已彻底阵亡。
请大家关注本号并设为星标,拜托帮忙转发传播,帮我找找老读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