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去天桥德云社听了一场相声,因为是工作日,观众不是很多,台上的演员也没有特别出名的。
但有一位演员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虽然大家现在在这看不到郭德纲、岳云鹏了,只能看到我们这些小演员,但是他们当初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可能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去几千人的大剧场演出。
“我没有容貌焦虑”,“脱口秀届的鹿晗”今年最火的素人徐志胜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一撮“逗号刘海”,在突破常规的同时,也引领了一股新的潮流。
靠脸吃饭的徐志胜在一次采访中,聊到自己取得的成绩,说:自己只是在做喜欢的事情,并且一直在做。当你内心非常渴望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总会指引着你,一步一步走到想到达的地方。
那么,既不是演员也不是企业家的我们,该怎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点滴累积,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刷手机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大数据记录了你每次点赞和观看时间,从而计算出你喜欢的内容。
就像每年年底朋友圈刷屏的年终总结报告一样,我们试图通过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本人的性格特征,来展示个人的独特性
算法的优越性展示在,我们不再需要花费大把的时间从互联网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打捞自己喜欢的内容,但这也使得我们很难再平心静气去仔细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我们选择从广度上接收讯息,而不愿浪费时间在深度内容上。

有一个词叫功能性文盲,意思是人们很难再接受新的东西了,那么他读的所有的书,都是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没错,“你看,果然不出我所料。”只要是跟他意见相左的,他都视为异端。
《十三邀》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管你的思想、观点多么的极端,你总是能找到你的“队伍”,比如说我本来有一个观点,可能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个观点对不对,好不好,我现在是存疑的状态,思索的状态。
但是因为在自己的非常小的群里面,永远都是,你同意我,我同意你,然后你立刻就变得斩钉截铁了。
你就变得觉得非常的自信,然后再加上社交媒体上,容易很快形成一个聚众效应,然后导致形成一种剧场效果。
在网络上,你很容易找到一个心理上相互支持的网络,并且因为这种网络的存在,而变得过度地自信。
我们很难再去发现那些在自己的认知之外的新知识。就像望远镜,它能使我们看得更远,但是,当我们举起望远镜的那一刻,我们只能看到望远镜里的景象,却很难看到眼前世界的全貌。
科普作家@河森堡说:在网上,我们时常能看见那种杀气腾腾的人,他们长久地处于激愤的状态,不停地辱骂视野范围内的所有对象,仿佛一个马上就要被高压蒸汽撑爆的锅炉,螺母都崩飞了。
这类戾气特别重的人往往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总是觉得别人做的是错的,如果换成他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就像很多球迷在看台上对球员恨铁不成钢,但真正让他们上球场后,立刻认怂。
如果一个人不想让自己长久地置于这种状态中,坚持写作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组织文字表达观点也是一种实践,而且成本小门槛低,谁都可以试试。
当你拿起笔将自己的想法融合成文字时,会对自己的观点有更深入通透的理解。


导演伍迪艾伦在访谈节目中谈到:当你坐下来,一个人在房间里写作的时候是很愉悦的,独自在街上走着,思考应该写些什么,在脑海里设想从一个人物开始的故事。
你试图把所有故事都描绘出来,这是一场持续几周或者好几个月的噩梦,在持续六个星期毫无想法后,你意识到这并不是一部好的电影,你又开始重新思考:
我是要拍一个关于偷车贼的故事吗?还是拍一个关于跳伞员的故事?还是拍一个关于脑外科医生的电影?
终于你有了一个点子,并把想法整合了出来,你坐下来将它写作出来,这就是一件很令人愉悦的事情,并且开始享受你的写作
用最低的成本和入门门槛,为自己创造影响力,非写作莫属。
1. 持续输出是一种 Proof of work,证明你勤于思考、有积累、有毅力,愿意花精力去创作。而且“坚持”本身就是人们欣赏的一种特征;
硅谷顶级投资人Fred Wilson,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者,他曾连续日更博客18年;中国通证经济发起人孟岩连续五年每周公开复盘投资;这次我想聊聊金融圈的段子手“饭统戴老板”。
如今的“饭统戴老板”,近万字长文和一连串注脚已是标配,公众号简介里写着“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在此之前,“戴老板”是靠写微博段子起家的。
140字里的包袱和反转,为他积累了至今150万的微博粉丝量。
做自媒体先定目标读者,就像做生意先选目标客户。“潜在客户一定不是我以前的同行,同行只会看观点,不会买你的产品。那就写点泛财经类的文章吧。”
写着写着,就出圈了。
2. 一开始水平不高是很正常的。创作能倒逼思考与输入,创作能力也能通过练习和他人反馈得到提高。
如果对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满意,可以从难度较低、有安全感的领域起步,比如对优质内容做评论、概括或整合
比方说:坚持每次看完电影后写200字的影评、准备一个摘抄本,看到优秀的文字记录下来,经常翻看、多看一些大咖的访谈类节目、睡前听一听有声读物,均有助于为自己积累素材
3. 一旦创作出高质量作品,它能帮你跨越时空、跟人对话,获得陌生人的任,触达其他圈层。在Web 3.0 的世界里,作品还有机会转变为可观的直接收益。
我曾碰见过一个出租车司机,56岁的年纪,每天在平台上记录自己遇到的人和事儿,并且经常分享一些驾车的小技巧。不仅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还获得了不少收益,甚至还有一些节目向他发起了采访的邀约。
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发声的平台,只要你有内容,就有观众。
每天不用做特别多,就做一点,不要让自己感到压力,只要能坚持做,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进步很多。主要是把它养成一种惯性就好了,难的是开始做事,还有一开始几天的坚持。
很多事情坚持就可以做到,还远不到需要使用天赋的地步。可坚持往往是最难做到的事。
在这个世界发光,用每个普通人的努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