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梅拾樱(ID:Meishiying666)
小辉是我堂侄,他从小的理想是当老师,也从小就是个学霸。不出所料,本硕都是北师大,这可太随了他的心愿了。现在读硕士二年级,我一直觉得他是个稳重踏实且很有教育理想的小伙子。

前不久我邀请他来家里做客,很想听听他半年来在北京某高中实习的体会,之前这几个月他在海淀某六小强教情景写作课。
没想到,这个对教育一贯满怀激情的年轻人,跟我讲第一次在海淀六小强的实习经历时,居然一再重复:
“姑姑,用一句流行话说,所谓的好学校,真的颠覆了我的想象。
有点儿出乎意料,我迫不及待地让他给我讲讲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因为在很多家长眼里,海淀六小强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小辉时而侃侃而谈,时而低头沉思,他想给我最确切的描述。下面是我精心整理后的聊天。
01
优秀者只是一小部分,
绝大部分是普通小孩,
六小强这些年可能被神化了
小辉说,我原来以为,海淀六小强是海淀区乃至全国顶尖名校,里面学霸云集,学生都见多识广,目标远大,很有学习内驱力和创新能力,有独立见解,没想到,真正热爱学习、会学习、有想法的优秀生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最多十分之一,大部分学生仍然属于被动学习状态,是很普通的学生,状态跟我实习过多的普通中学中上游的学生差不太多。
我对小辉说这种情况并不知道,表示好奇。
他说,北京高中升学试卷总体偏易,除了少部分学习内驱力真正强大的孩子外,其他一部分是凭着初中的小聪明和培训班进来的,这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潜力有,学习不主动,无规划。上过很多学科培训班的这部分学生明显后劲不足,所以校外学科培训确实不能过度双减从整体上看对学生成长是有利的,但需要家长更费心;另一部分是通过校额到校名额进来的,基础较差,被动学习的学生比较多。
我问他,你觉得这三部分小孩智力相差很远吗?
小辉说,我仔细观察了,有智力差别这个因素,但是又好像智力影响没那么大,想不出这些高中生的主动和自律性为什么偏差这么大。
我笑了,我说我知道根本点在什么地方,咱们最后再说这个。
02
创新教育比应试教育难太多
小辉说,姑姑,我当学生那会儿,咱们老家最好的学校也都是衡中那一套,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我那时候就经常羡慕北京一些好学校的创新教育,而且我有一个理想,等我将来当了老师,一定不能这样,我也要好好进行教育创新和改革,发掘学生潜力,使他们全面发展,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内心的热爱。但是这几个月我感觉,创新教育其实比应试教育难太多!
我说能举个例子吗,他就给我举了一个典型例子。
一位高二年级的高级语文教师给普通班学生布置了一份非常考验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下作业——《孟子》第一章抄写一遍,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您猜大部分学生是怎么对付的?
我猜,不喜欢这项作业就选择罢工呗。
他说,不是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不在课下做,都在上语文课和其他课时时争先恐后地完成这项作业,不太在意当时课上老师都讲了什么。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认为这项作业有意思,有价值,课下认真对待。您看,这耽误了学生时间,也没达到预想的效果。
他说,姑妈您看,您是一直支持创新教育的,创新教育比应试教育而言,追求人的个性、平等、多元、包容,这也确实可以发掘学生潜力,但任何学校都处在一种高考竞争之中,处在全社会对教育效果的凝视之下,不可能不被衡量。当一个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在课堂上,在生活里,在每一天,无法看到有意义的反馈,就渐渐没有了动力。而且,从传统教育升上来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没有作业就什么也不干、有了硬性作业才完成的习惯。我们有时居然有些怀念传统教育的模式,怀念满分,那样似乎对一个老师来说,目标更明确,更清晰
所以,我现在的想法变了,教育先不要急着变革什么,要先弄明白学生的基础和现实状况,创新必须有系统的纲领,有具体步骤,这样才可以见成效,有动力。一句话,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改良更符合国情和社会的期待。
我听了这些,不知不觉伸出大拇指,说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成熟了,孩子!
03
来自高知家庭的孩子
问题反而更多,更难解决
小辉说,我接触的孩子大部分来自高知家庭,孩子蔫蔫的,没有活力,作业敷衍,细聊,感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多,再一聊,又发现渊源隐藏得很深很远,自己无论如何努力,有的孩子只是稍有改变,然后依然故我。教育需要家校联手,可有的家长自己学历很高,却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很大问题,让他们改变真的非常伤脑,挫败感特别强烈,有时会让自己怀疑是不是选错了行。
对于一个持续关注教育的人,我告诉小辉,这个我太有发言权了: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改变,多数情况下父母才是起决定作用的人。虽然在有些节点上,教师能起到一些关键性作用,比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帮助学生在某科的学习上开窍了,或者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让学生在某个时期树立起上进心,或者引导学生树立了远大志向,等等。但总的来说,教师的作用更多是局部或短时间的,对学生的根本影响都是来自家庭。家长是那种放任型、躺平的家长还好办,有的高知型家长自认为什么都懂,对家庭教育傲慢而无知,生活中虚荣、多戏,对孩子期待还高,教师再努力都无法取得太多成效,因为学生从家庭带来的根本观念就与教师的教育方向相悖。可以说,家庭氛围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才是全面和持久的,是底层和本质的。
说到这儿,我告诉小辉,这是教师的最大难点,也是一个教师成长的一个必经之路。除成绩以外,我们的教育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探索。

04
校额到校是一项好制度
我们聊天中一再听小辉说,尽管校额到校使所谓名校的生源变得更加参差不齐,但这个制度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
在这方面,小辉的一个切身感受是:以前,北京远郊区县的学生考到海淀六小强的极少,因为名额是全市竞争。现在实行校额到区、到校,远郊区县的孩子只要肯努力,成绩在所在学校排到前面,哪怕是个渣校,优秀者依然有出头之日,有可见的机会考入原来想都不敢想的所谓好学校。目前,校额到校名额几乎占到了好学校名额的三分之一。
看来这项制度非常吻合我这位侄儿的教育理想,他聊到这项制度时两眼放光,说这部分学生凭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争取到更高更好的教育,同时也让一些所谓的渣校有了破冰的机会,使老师和学生都有了期盼和动力,真的非常好。
听到这里,我也特别兴奋!
05
教育真的需要理想
我本来以为小辉讲到后面要失望了,一个以前很坚持理想的人可能会因为经历的这些现实而改弦更张。没想到95后这些后浪依然让人刮目相看。
他说,他今年分别实习了两所中学,一个普通校,一个海淀六小强,发现中国当前的教育现实,学校的硬件和技术差得不太远,主要还是在软件的不同。
我问他软件指的是哪些?他说就是教育的理想,尤其是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坚守,对学生整体的爱和深入了解。
比如,对学生好,是每一天都对他好,每一天都用行动对他好,人格、知识、情感同时到达学生的心。如果所有孩子都有可能遇到一位高情感、有耐心的老师,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能有办法得到缓解。
这意味着对自己的高要求不局限于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意味着要付出,和自己的惯性、惰性、随性搏斗,意味着坚定了方向之后,就要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外界所有声音——质疑的、嘲笑的、批评的……
这孩子越说越激动,让我这个热爱教育的听者渐渐动容,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教育的生动性,很受震动,目前的社会,真的缺少这样的年轻人啊!但愿他能够秉持理想,脚踏实地,坚定地走下去。
最后小辉问我这部分普通孩子缺乏学习动力的根本点在什么地方。
我说,仍然在于家庭,在于父母的终身学习和自省,重新认识教育,认识自由和责任,深刻理解人性,先让自己的心智成熟,从自己改变,然后等待孩子的改变和觉醒。
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因为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好的成长氛围有树的特性:父母探索和思考的深度,决定孩子向上接近光明的高度。

作者简介:梅拾璎: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曾任大学教师,专业杂志编辑记者,现为纸媒专栏作者,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自然主义教育探索者和践行者。新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持续热销中。

「牛娃成长记」更多好文:

《桃蛋妈对话北京高考第一名:我父母是现实版“白素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