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口是心非的时候,比如领导跟你说:小李啊,有件重要的事今天留下来加一下班,可是你已经约好了朋友,同时面对领导又不能说不行。这时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内心的纠结当中。一方面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拒绝就会失去这份认可,另一方面又觉得很委屈。
牺牲自己换取认可的便利贴女孩
就像陈乔恩饰演的《便利贴女孩》里的陈欣怡,特别自卑,她的名字就是一个菜市场名,因为只要走到菜市场一喊陈欣怡,就会有一群人回头问是找我吗。
当一个人自卑时,真的是连自己的名字都嫌弃。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通过牺牲自己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欣赏,因为对归属感有需求,所以我们非常渴望能够融入到一个群体里,因此就会无意识地牺牲自己。
在潜意识中我们会认为当我无条件地服务他人、服从他人时,别人就会爱我、认可我、欣赏我、接纳我,所以慢慢地我们就变得不敢拒绝别人。
就像便利贴女孩陈欣怡,她每天走进公司手里就开始拿着便利贴,一路上这个同事说:欣怡,帮我打印一下资料,“好的,好的”,赶紧写在便利贴上,一会儿那个同事又说:欣怡,待会中午帮我买杯咖啡,赶紧也写下来。当她走到工位上时,面前贴满了便利贴,那时也会觉得很委屈,我也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什么你们总是喜欢找我帮忙呢?
然后她就开始自我心理安慰,一定是因为大家都很爱我,一定是大家都非常喜欢我,所以有事才会来找我,我要珍惜这样的机会。
可事实是当她离职的时候,那些曾经牺牲自己来帮助他们的人,没有一个人来送她,那一刻她才明白原来牺牲换不到认可,换不到他人的喜爱。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当你都不爱自己时,你也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在心理学中,我们将其称为“讨好型人格”。
当你给了自己无条件的充分的爱,这份爱就像是一朵打开的玫瑰花,所有的蜜蜂蝴蝶经过你的生命,它都会被你的生命所滋养,这个时候你给出去的爱也一定是无条件的。
无法拒绝别人背后的原因
原因一
总是活在社会的道德评价和标签之下,认为我们要成为一个好人
在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常常被植入一种道德性信念,也就是社会会评价我们,必须当一个好人,所以我们会认为当有人向我请求帮助时,如果我拒绝了就相当于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不是一个好人,我们会被这些社会道德评判所捆绑,却忘记了要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应该的自己。
比如小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明明不想把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可是父母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这么自私,你应该把玩具借给别人,我们就在这样的影响下慢慢认为我要做听话的孩子、做大方的孩子、做懂事的孩子,但同时我们的真实需要也渐渐被忽略、被压抑了,我们开始为了讨好别人、满足别人而委屈自己,但没有人告诉我们我的需要是可以被接纳、也是可以被满足的。
原因二
拒绝创伤
心理学家盖伊温奇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人被拒绝后智商会瞬间降低,同时会感到非常苦恼,从而产生愤怒、抱怨、自责等一系列情绪。
因为在被拒绝时,我们感到自己是被否定的,无法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同时还会激发内心当中的无价值感,认为是自己很差所以别人拒绝我,就开始产生一种孤独感,进而激发内心最深层的羞耻感
“我很差,我很不好,我很糟糕,我不值得被爱”,一切关于自我的评判,都来自深层次的羞耻感。
羞耻和羞愧是不同的,羞愧是针对事儿,羞耻是针对人。
当一个人产生羞耻感时在霍金斯能量层级中是接近于死亡的频率,等同于自杀。
被拒绝后随着一层一层的情绪我们会深入到羞耻感,这时会产生两种模式:
要么向内攻击自己,“我太糟糕了,我真差劲,我就是个被别人讨厌的人,我讨厌自己”。
要么向外攻击他人
当被拒绝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演变为自卑情结于是开始害怕被拒绝。因为我们不想再经历那个苦,而这又会衍生出不敢拒绝别人。
所以为什么不敢拒绝别人底层因是:
1、价值感缺失,我们拒绝被伤害
2、社会给我们贴上了太多道德性标签
这种影响继续深化,就会一直处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只狗关在布置了电网的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狗施加电击,狗狗忍受不了可又逃不出去,只能在笼子里乱跑、疯狂地挣扎和哀嚎。
在进行多次实验之后,他们发现只要蜂鸣器一响甚至都不用电击狗狗就开始惊恐,只能被动等待电击,也就是说在反复经历之后开始形成一种习惯,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之后实验还发现当蜂鸣器想起,即使笼子被打开了,小狗也只是趴在原地不会往出跑,因为我们本能地认为跑也没有用,干脆躺平,这时我们就看不到其实有改变发生,我们是可以跑出去的。
我们人也是如此,如果自卑、不敢拒绝他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我们就会无意识地养成讨好别人、不爱自己的习惯,且对此全然不知,陷入鬼打墙的模式,一直在原地打转。
所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非常重要,因为当我们无法摆脱习得性无助时,本质上对我们也是对自己的施暴者。
如何摆脱旧模式优雅地说不
改变的过程会经历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生活的奴隶
也就是不敢拒绝别人,不敢说不的阶段,因为无法为自己的需求负起责任,无法为内心真实的想法勇敢表达,就会被生活牵着走。
第二阶段 面目可憎
到这个阶段开始意识到为自己负责很重要,要忠于自己的感受于是开始勇敢地说不。
从牺牲模式进入到拿回主控权的模式,这时容易呈现让人觉得你很自私,不考虑别人感受的状态,也很容易得罪人
如果你发现自己现在正卡在第二阶段也不要担心,找回自己就是生命觉醒的旅途,是正常的过程,能走到这个阶段已经非常棒了。
在人生自信力工作坊中我们会做“用25种语言说不”的练习,就是来帮大家忠于自己的感受同时优雅地不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地说“不”。
第三阶段 慈悲的链接
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可以做到我爱你而与此同时我也爱自己,可以优雅地说不。
方法就是我们能够明白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对方的需要是什么,知道双方的矛盾只是因为彼此的需要没有匹配
比如领导让你加班,可是你已经答应了别人,同时最近工作很累想早点回去休息。
爱自己是指我能够觉察到我需要休息。
与此同时我爱别人是它能帮我们看到领导为什么让我加班,因为他需要支持,因为公司需要发展,所以双方都没有错,只是我们的需求不一致。
当我们看清这两种不同的需求时,就可以学习如何优雅地说不。
我们可以首先去表达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和邀请的感谢,公司的发展对你来说非常重要,我也相信你也非常渴望能够得到我的支持。但与此同时昨晚上加了一晚上的班,现在我非常需要休息,我也很希望能够支持到公司的发展,所以我可以先回家休息,等休息好了,如果您还需要的话,我再来帮您做方案,可以吗?
大家感受一下,当我用这样的表达来跟你沟通时你会感到不舒服吗,其实是不会的,而且你会觉得这个员工非常有主见。
这就是我们说的我爱你而与此同时我也爱我自己
当每个人能够照见彼此内心当中真实的需求的时候,爱的连接就产生了。
如何化解内在的冲突
在人生自信力课上一位学员说,婉萍老师,我感觉我心里总有两个声音在打架,比如明明很晚了,我需要休息,可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刷手机,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内在的拧巴是源自于内在的两种需求在打架
玩手机娱乐的需求,睡觉休息的需求,两个需要都没有错,只是此刻两个需求有些冲突,无法同时共存。
这就是我们内在冲突的根源,我们没有觉察到内在这两股需要的声音,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看见并且去接纳
看见这两个需要,好了你俩不要吵了,我知道你想要娱乐和放松,我知道你想要好好休息,我看见了,我知道你们都很重要,那我们能不能商量一个策略呢?
那这样,现在是9:03,到9:30我就准时睡觉,这段时间我就再看剧放松一下。
一旦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两者的需求内在斗争的声音就马上消失不见了,这股纠结的情绪也会消失不见。
我们就能够轻松下来,开始享受到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自己的喜悦。
当不纠结不抗争的时候,生命的能量就被重新拿回来了,我们也就能够轻松做到对自我的约定。
当我们能够真实的洞见生命底层的需求的时候,自我的爱就发生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