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公众号选择关注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更多精彩内容
Contact
新浪微博:UIUC_CSSA
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来稿至[email protected],投稿相关问题请回复‘文稿’提取详细说明或私信公众号后台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国目标,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和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目标,建设脑与类脑智能科学技术发展高地,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现依托“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认知神经科学中心建设、全脑机器智能系统研发三项重大创新任务,面向全球招聘高级、中级、初级专任岗位人员。
专任岗位是学校去年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首次对承担国家级重大创新任务急需的重点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专门设立的人才岗位。专任岗位分为专任研究系列和专任工程技术系列,设高、中、初级岗位。学校与专任岗位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根据相关政策享有职务晋升、子女入学等相关待遇。
岗位信息
招聘岗位:专任研发工程师
招聘人数:1-2人
位职责:
1. 负责智能神经刺激器仪器的电子系统或嵌入式软件开发以及文档撰写;
2. 负责智能神经刺激器研发所需元器件采购、供应商管理和外协加工管理;
3. 负责智能神经刺激器性能测试及实验技术支持;
4. 协助研究院科研团队开展科研工作、支持科研团队的技术需求,负责智能电子技术研发实验室管理,仪器使用维护以及人员培训;
5. 参与并完成研究院交办的其他工作。
岗位要求:
1. 具有电子、信息、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年龄应不超过35周岁
2. 已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3年及以上从业经验者;
3. 能在技术负责人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相关领域科研工作,协助平台用户和指导有关人员进行课题设计、执行及数据分析;
4. 参与设计过电子电路,熟悉电路设计工具、电子系统的开发流程、设计模式、体系结构等;能独立完成项目需求分析,进行系统框架等的详细设计,具备编撰技术文档的能力
5. 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6. 富有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能长期稳定工作;
7. 良好的沟通能力,能用中文和英语进行流利有效的口头及书面交流。
招聘岗位:专任研发高级工程师
招聘人数:1-2人
岗位职责:
1. 负责智能神经刺激器等设备的方案设计,算法、软件整合开发方案评估及确定;
2.  负责智能神经刺激器等设备的算法及软件开发的计划及相关节点交付物;负责智能神经刺激器等设备算法及软件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证及标定;
3. 负责智能神经刺激器研发项目管理,指导项目团队成员,协助推动研发设备临床转化应用;
4. 研究院安排的其它技术研发、管理等工作。
岗位要求:
1. 具有电子、信息、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年龄应不超过40周岁;

2. 已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任务特需的,能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获聘后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认定;
3. 具有丰富的医疗电子设备研发经验,具有医疗设备研发、测试、检验及管理经验;
4. 具备一定英文听说写能力,熟练查阅文献、专利和商业数据库等;
5. 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独立开展项目的能力。
研究方向
方向一:神经工程
包括脑机接口、神经信号处理与建模、神经调控等方向相关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相关研究和神经电刺激等医疗电子设备研发。
方向二:数字医疗
包括远程医疗、可穿戴传感技术与医疗设备、认知行为干预、脑疾病机制等相关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认知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生理、神经康复技术等相关研究及软件系统研发、医疗电子设备研发。
科研条件
  • 研究院承担了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重大科技专项(8.4亿人民币),建设有国际一流的脑影像平台、神经工程、生物医学大数据等科研平台,“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研究中心具有开展脑疾病机制、神经调控机制研究的动物实验平台,开展神经工程技术研发的智能电子技术开发、测试平台,开展人体生理与有创、无创神经调控研究的实验条件;
  • 研究中心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解放军总医院、华山医院、天坛医院等国内外科研单位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建有长期国际合作网络。
福利待遇
招聘面向社会,凡符合招聘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应聘。
岗位待遇
签订劳动合同,待遇面谈。
应聘程序
请有意向申请岗位的申请人将个人简历等申请材料发送至[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岗位名称+专业+姓名”。通过资格审查的应聘者,我们将尽快安排面试,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面试不合格者,不再另行通知。应聘材料将予以保密,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联系人:康老师
联系电话:021-65791963
Email:[email protecte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定名为上海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进一步拓宽学科格局,增强办学实力,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2009年6月,经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复旦大学成为国家 “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
复旦大学有着一批传统的文、理、医优势学科,各个学科均衡发展,各具特色。近年来,各个学科不断加强整合与交叉,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推动新兴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步伐。
邯郸校区
枫林校区
江湾校区
张江校区
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复旦大学在十三•五期间提出的科技发展战略方针。2015年3月,为更好践行这一使命,切实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兴学科发展和前沿技术培育,服务国家智能产业发展需求和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战略目标,复旦大学成立了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类脑智能交叉研究机构。作为复旦大学跨学科国际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试验田,研究院以复旦大学雄厚的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信息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综合优势为基础,以计算神经科学为桥梁,交叉融合、聚力创新,开展大脑机制解析、类脑智能算法、新药智能研发、脑疾病智能诊疗、通用智能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研究院拥有一支学养深厚、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跨学科国际化研究团队,其中教授/研究员21名,包括2013年诺奖获得者Michael Levitt、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Brain奖(神经科学最大奖)获得者Trevor Robbins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外院士4名、“长江特聘教授”2名、国家“973”计划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8名以及一大批优秀的海外青年研究员、工程技术人员等60多名。


研究院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科学合作计划,目前已与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20余所国际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究伙伴关系;同时,吸引了全球130多位脑与类脑研究著名国际学者参与各个层次的研究合作计划和项目。研究院建立了“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科大智能机器人国际交流基金”,用于支持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国际交流学生,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共建了“复旦-KCL群体神经科学中心”。2018年1月,研究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申请的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成立。建立了从青年科研工作者、顶尖科学家团队、国际合作平台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多层级国际合作模式。
研究院探索打通科技与产业全链条创新合作机制,通过与10多个企业、30多家医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和联合研究项目与课题等方式,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和储备高端人才、发现和培育前沿技术的综合优势,推动产学研医用源头创新与合作。

2018年,研究院领衔承担上海市市级重大专项“脑与类脑智能基础应用转化研究”。以此为契机,研究院将通过探索科研与管理机制创新、推动基础条件建设、招聘和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国际高水平学术合作交流等工作,致力于创造国际一流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类脑智能与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前沿科技创新中心。
研究院目前建有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和张江国际脑库两个重大实验技术平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亚洲规模最大的高端科研型影像研究平台。现拥有国内第一个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建设的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平台。同时拥有认知神经科学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中心、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类脑智能人机交互研究中心、类脑智能转化与合作中心等多个中心。
目前,研究院牵头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为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网络单位,正在承接国家和上海市脑与类脑相关重大研究计划的战略研究和任务组织,致力于建设成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国际一流的前沿研究中心。
工作环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