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历经多年的高速增长,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就宏观环境而言,中国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面临“卡脖子”困境,国内高速发展多年的互联网经济逐渐趋缓。具体落到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受国内政策和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国内外资本市场均有动荡,部分板块或题材出现较大的市值波动。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硬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硬科技赛道非常值得投资人关注。
硬科技,是指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上,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应用场景,难以被复制和模仿,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 
过去几年,得益于持续的政策支持、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加速的技术进步,硬科技赛道投资如火如荼,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各类硬科技主题均受到重点关注。从一级市场看,以人工智能为例,2015—2020这五年间,累计发生近4,500件融资事件,融资金额累计近7,000亿元(注:企查查数据统计),其中不乏已在境内外证券市场成功上市的企业案例。从二级市场看,以科创板为例,从2019年7月开市仅25家企业,到22年3月突破400家,其中硬科技企业的占比也接近80%。
本次硬科技投资系列文章将会关注的重点细分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领域等。
随着全球发达国家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人口红利消失,以及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并加速落地,全球机器人行业高速发展。据第三方研究机构统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含无人机),目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近40%,未来五年预计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速。*
注:数据来源于IDC中国。
聚焦中国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是最主要的类别。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实现加工、制造、搬运等功能;汽车、3C等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下游应用场景。服务机器人通常为可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实现清洁、照护、保全、设施维护等服务功能。服务机器人的下游应用场景更为广泛,涵盖从个人/家用服务到专业服务等不同领域。展望未来五年,我们预计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仍将持续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其中服务机器人占比逐年提高,达到与工业机器人类似的规模。
BCG针对中国机器人赛道中的部分热门领域,提炼洞察。本文将重点介绍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仓储物流AMR和力控协作机器人。
仓储物流AMR
关注要点:
仓储物流AMR板块增速高,潜在市场规模大。国内玩家具有一定先发优势,技术成熟,发展潜力高。仓储物流AMR板块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度过早期普及阶段,行业扩张的阻力逐步减小,有望进一步放量。国内领先玩家在中国市场鏖战后脱颖而出,在国际市场亦具有强竞争力,成长可期。
全球仓储物料搬运自动化市场非常广阔,主要覆盖库内运输、存储、取货、分拣环节,由于其环境适应性强、可扩展性好、CAPEX低而得到广泛使用(参阅图1)。
仓储物流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是其中的新兴板块,其市场增速很快,远超市场平均,主要驱动因素为电商渗透率的持续扩张,仓库模式的改变以及人工成本的上升。其中仓库模式的改变是指由电商平台或品牌方大力发展DTC模式(Direct-to-Consumer,直面消费者)带来的柔性供应链需求,进而使得仓库形态变得更为前置化、轻量化、柔性化,是更适合AMR工作的仓库场景。
仓储物流AMR市场的早期发展面临业务拓展耗时长、技术人员短缺和仓库基础设施质量参差不齐的阻力。通常攻克单个客户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来完成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验证)。对于中国市场而言,仓储物流AMR行业已经完成了早期的市场教育,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市场竞争激烈,重心是通过时间积累来进一步证明产品能力和规模化潜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国内企业看好海外市场的发展,纷纷谋求出海机会。相比之下,海外市场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国内外仓储物流AMR厂商均在加大投入来教育市场。
对于仓储物流AMR领域的竞争评估,建议从技术能力和客户理解两方面评估。技术能力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产品硬件、产品软件、系统集成和服务支持四个维度(参阅图2)。产品硬件影响机器人的速度和可靠性等,产品软件影响定位精度、路径规划、优化调度等。产品软硬件能力在企业早期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中长期发展而言,企业更需要关注系统集成和服务支持能力的结合。对客户的理解体现在玩家的商业化进展,如是否已积累了大量行业案例及经验,是否能提供更为落地的解决方案等。
力控协作机器人
关注要点:
力控协作机器人在中国仍处于行业早期,正在跑通关键应用场景的阶段中,发展潜力广阔。未来,随着关键场景的跑通和场景拓展能力的提高,将会带来累计装机量上升和工程及应用端经验的积累,从而使得中国玩家的技术水平进入快速上升的良性循环。建议重点关注赛道内头部企业的商业化进程和技术演进。
力控协作机器人属于工业机器人中的协作机器人分支,产品的每个关节内置高精度扭矩传感器,利用直接力学控制技术,融合了力觉以及视觉深度学习等AI技术,能够提升机器人的通用性、智能程度与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更贴近人在工作场景中的表现。应用场景广泛,比如工业、医疗及商用(参阅图3)。以商用场景中的康养领域为例,相比第一代协作按摩机器人相对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如,只能完成设定好的按摩次数和力度,无法感知消费者的反应,可能用力过大但无法调整),力控协作按摩机器人能根据消费者的反应在机器人传感器端所造成的力学反馈,灵活改变按摩力度,提升消费者的按摩体验。
传统工业机器人面向大批量、高重复性加工,近年来应用拓展面临天花板。协作机器人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更下沉的用户群体,有望推动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进一步增长。其中,力控协作机器人虽尚未放量,但凭借更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未来可期。
协作机器人产品有代际差异,力控协作机器人无论从力度感知、力觉控制、抗干扰性、误差容忍度上都比第一代协作机器人表现更出色,能完成更多更复杂的任务,处理不确定情况。目前行业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头部企业在积极推进场景验证和产品落地,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校产品和算法。以服装加工企业的缝纫场景为例,力控协作机器人在初次部署后,通过一定时间的数据积累和算法训练提升性能表现,持续提升良品率到95%—96%,向人工水平不断逼近。向前展望,协作机器人在新场景的拓展中,需要针对具体场景做方案集成,头部企业也在致力于提升机器人工作能力的跨场景可迁移性。
国内玩家异军突起,纷纷在不同场景摩拳擦掌。对于力控协作机器人玩家,建议从技术能力和商务拓展两方面评估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中技术能力可进一步细分为技术栈竞争力(包括算法、底层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界面、传感器、机械组件等)、制造稳定性、行业应用开发以及团队综合素质四个维度(参阅图4)。
预告
本篇我们重点介绍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仓储物流AMR和力控协作机器人,下篇我们将聚焦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送餐机器人和商业清洁机器人,敬请期待。
关于作者
吴新艺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
於晨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
王海旭
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合伙人。

感谢BCG同事戴云汉庞嘉文对本文的支持与贡献。
如需联络, 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BCG视频号开通了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BCG视频号
快来关注我们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