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上海疫情以来,最牵动人心的事之一应该就是“搞吃的”了。
民以食为天。现在,只要和上海人民聊天,上来先聊吃的就会显得非常礼貌且知性,比如:“今天抢到菜了吗?”,“家里还缺啥吃的?”,“你们小区发了什么?”
谁能信,现在我和北京的初次认识的朋友打招呼的方式,都已经是这样了:

这么一来,感情基础就不一样了。

可见食品物资这东西,就是人的根本。纵然你腰缠万贯、日进斗金,然并卵,只要你被禁足,和外界切断接触,你就必须首先要琢磨一件事:在家吃啥。你总不能啃保险柜里的金条吧?
这一个多月来,上海大多数被禁足的人民,食品物资来源渠道只有两种:1. 靠政府发。2. 靠团购买。
大戏就这么出来了,果然生活永远高于剧本啊。
首先是出现了“菜区房”的概念。疫情以来发菜积极主动、物资富裕、吃喝不愁、社区管理水平到位、安全感满满的小区,被叫做“菜区房”。
当然,有人可以把它简单地归纳为“发了几次物资”。
就连一些“老破小”的卖房广告,都自豪地加上一句“物资发了15次”来彰显其菜区房地位。
发了15次物资,是什么概念?
很多小区是从4月1日开始封的,一个月里发15次,也就是平均两天一次。
但这不仅仅只是次数的概念。看看一些街道发的物资品质:

我一朋友在徐汇当志愿者,他告诉我,人家就连群租房都考虑得妥妥的,比如一个房子里住了四户租户,那么物资就会发四份,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人多不够分的情况。
而我的小区呢,至今连续封闭管理了49天,居委发给我们物资的次数,是4次。
其中包含一次纯蔬菜,一次大米,一次油。
我们楼里有户群租,住了8个人,物资也就发一份,发的时候才不会考虑你们这么多人要怎么分,8个小伙子对着3根香肠研究了半天......
至于发放的“礼包”的质量,我也不太好意思说,但有的东西还是很标新立异的,比如这些:

莲花清瘟我懂,但不可思议的是中间那一坨。菜和肉倒是没怎么发,却给我发了一大包中草药,这让我真的开始若有所思——
难道别的区住的是人,而我们区住的是病人?
我一个朋友说他们小区已经发了将近20次物资,问我们小区发了几次。
面对他充满挑衅的语气,我险些输给他,后来我灵机一动,骄傲地反问:
我们小区做了26次核酸,你们小区做了几次?
用数字说话,我们总有赢的时候。
但跟人家菜区房比,在“物资发放”上我们连内裤都输没了。
昨天晚饭儿子剩了三分之一吃不下,他爹见状立马抱起剩饭干了起来,连生姜都嚼嚼咽了。
一边吃,他一边苦口婆心地教育儿子:
“今时不同往日,吃东西不能浪费,毕竟咱家住的又不是菜区房。”
有人说我们吐槽物资纯属矫情,那意思就是“
我们大家都吃得了shit,就你吃不得shit了?

这我可要解释一下。
本来我也是吃得了shit的,怪只怪那些“菜区房”,他们搞内卷。

他们就是K12里的培训班,是九年义务教育里的补习班,是体育中考拉分班,是美育加分名师班,卷啊......
本来大家都不及格也就算了,他们偏偏还考98。
当那些学霸集体发朋友圈一片感谢赞美,学渣们赶紧删掉了骂骂咧咧的帖子,怕被人说成“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最近有个“给居委会打分”的程序挺热闹的。
分数高的小区,果然和上海人民朋友圈里的“菜区房”非常匹配。
这套评分系统也不是随便瞎评的,打分标准还是很科学的。

物资发放,需求响应,信息发布,消杀工作,核酸检测效率,几大方面,都是评判标准。有任何一方面特别差,分数就不会很高。

由此也可以推导出,那些得到了低分的居委会,就是连这几个基本动作都没做好。
事实胜于雄辩,人民的肚子是雪亮的。
就拿我家这一片区的评分来看看吧:
看看这分数,跟名列前茅的小区比比,是不是有种活在平行空间的感觉?
我朋友说,前几天他在小区业主群里提出居委工作的一些bug,结果居委干事反应迅速、效率极高地找他“谈心”,说“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事了,已经很不错了,别的小区还没我们好......”
朋友回忆起这段“谈话”,说他想了很久才为这个居委会想到了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普信
不过有些居委会的反应速度确实“该快的时候非常快”,比如有个小区搞敲锅晚会,刚开始一分钟,居委已经带着民警站在小区中央喊话了。

平时,打4小时电话也找不到他们人。

真是薛定谔的高效快速。

但大多数的居委确实很忙,他们事情一件接着一件,总有忙不完的活要干。
那为什么效率这么低,效果这么差,还骂声一片呢?
我想来想去,归根到底好像只能是那些菜区房的错了。
他们的街道居委非要面面俱到,非要把凡事做到合情合理,非要想居民之所想,非要第一时间快速反应解决居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非要把事情做得让人挑不出毛病......
就是因为他们这一系列做法,让我们产生了对比和落差。
如果不是这些菜区房自顾自优秀,我们这些全靠居民自救活到现在的人就不会知道:原来有些居委真的能做得不错。
我一住在张江的朋友,在小区当团长,居民说浦西都吃上固体牛奶(冰淇淋)了,他们不敢奢望,只想吃吃发酵牛奶(酸奶)。她好不容易找到靠谱的货源,去居委报备,居委说“非必需品暂时不批”。
我朋友说“酸奶也和牛奶差不多属于必需品”。
居委说“你这里面有草莓味酸奶,这属于零食”......
真的是魔幻。
有的小区,居委在努力联络、加速物流、给居民争取更好的物资和更舒服的生活;而有的小区,居委在努力使用自己的“权力”,给居民制造更多障碍,并营造一种“我已经很累了你不要再添乱”的氛围。
这还不算啥,还有些更牛x的居委,正在用晚清的穿越式思维,领导着一群通过自己努力买了高档小区、以为过上了中产生活的高知人类。

怕不是什么药吃错了,才能想出这么曼妙的主意吧。
有些人也终于知道了,生活质量和小区房价还真不一定成正比。
一些高档小区,疫情期间也出现了各种荒唐事件,没有物业清运垃圾,没有居委负责物资,完全只能靠业主自己想办法,求救也只能在网上求救......中产也许没有梦醒之日,却可能有梦碎之时啊。

不同的区,不同的小区,不同的街道、居委,怎么就能做到如此大相径庭的区别对待?我不太能理解。

其实我现在依靠小区团购已经过上了比前阵子好得多的生活。

但是我们这样的生活,是靠付出高昂的价格成本和精力成本换来的,而非像菜区房那样来自免费的保供物资。
我一直纳闷:在“发放足够物资”和“小区靠团购活命”之间,上海还有很多小区两头达不到,既没有收到足够物资发放,也不够规模搞大型团购,他们的辛苦程度难以想象。
那些菜区房的区域,物资从来不缺,信息透明化,政策人性化,疫情控制得也合理高效,这说明什么?说明基层民生保障能力可以做得非常漂亮啊!能够完成得很优秀啊!他们是有这个实力的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实力如此不均衡,难道只能用在“刀刃儿”上?
我现在遇到的难题,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解释,为什么别人的小区一轮又一轮养眼又暖心的物资大礼包送到居民家里,而他的妈妈要早上5点多起来抢菜,抢不到只能在群里接龙买买买;
为什么别人的小区居委办事高效透明,信息及时,从不让居民追着问,更不会让人有误解和谣言,而我们这儿很多事靠“听说”和“猜”;
为什么别的小区人民生活能和以前没太大差别,而我们家足不出户却天天大额开销到舍不得浪费一根葱......

我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些,只能告诉娃:是你的父母没本事,所以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争取住上菜区房。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独立运营IP「格十三」
旗下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