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出炉的新课标,想必每位家长都有所听闻了。尤其英语,因为看起来变动很大,大家的讨论也非常热烈,我都已经在朋友圈里深入地学习过一轮了:
刚开始:“呀,课时那么少,是不是不用学英语了?!”
紧接着:“不对啊,课时少但难度增加了,比如词汇量,就是明显加大了啊!”
再紧接着:“妈呀,增加的可不是词汇,而是要灵活应用词汇!
于是问题来了,什么才叫“灵活应用”,怎样才能做到“灵活应用”呢?
不敢贸贸然给大家支招,趁着小长假我也把长长的文件,尤其英语部分反复读了几遍,发现大家已经总结得八九不离十了。对,一句话说就是——新课标下的英语:死记硬背已是过去式,灵活应用才是大趋势!
其实我觉得更根本的是,目标指向变了:不再把英语当成一门知识,而是真正当成一门语言去学习。
两者区别很大。
前者更强调一个一个知识点,词汇、语法、句型句式等的积累;后者则是把这些都融合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词汇,肯定是出现在主题应用里的,会读会写还要会用;语法、句式,也是要体现在读写理解、解决实际问题里的。
具体怎么整呢?
新课标里有个关于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如何“化解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的教学例子,不过我觉得稍稍有些难了,已经有点思辨的味道,比较适合大孩子。
今天我来给大家举一个小小孩的具体案例,因为我认为不出意外的话,年龄越小的孩子,受新课标影响越大。
记得逃逃上一年级时,有次我收到老师发来的周报说,他们上周主要学习了“怎么吃奥利奥饼干” 。当时就傻眼了,什么?一周时间? 就学了怎么吃奥利奥饼干?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是说这片是一流的学区,学校各项评分都很高的吗?

可了解情况之后,我只能说“很服气”。这个貌似无厘头的问题,被逃逃的老师Mrs. Keller拿来作为英语课的学习素材,不但解决实际问题,还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又很契合,正是灵活应用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案例。
虽然是个英文母语国家的课堂例子,但我觉得很具有参考价值。
经过大概是这样:
某天上午的课堂中,老师拿来一包奥利奥饼干,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开始学怎么吃奥利奥饼干!”可以想象一群六七岁的孩子是什么反应,当然是一阵欢呼“ Yeah!”
“谁来说说看怎么吃呢?”老师问。
“我知道我知道,张开嘴巴,咬!”
“掰成两半,先吃一半,再吃一半!”
“先倒杯牛奶,然后泡进去,再…“
“好,吃法有很多种对不对?你们先跟伙伴讨论一下吧!”
1
小组讨论发散思维
一个班有20多位小朋友,如果随意地讨论,那肯定是乱糟糟的。不过老师说的伙伴,是早就安排好了的。这是我当时从逃逃教室墙上照下来的一张Partner (伙伴) 安排表。

他们五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分成两组,一组三人,另一组两人,按照上面这个图每天都有不同的组合,而周五就是you decide(自由组合)啦,有纪律也兼顾到自由,老师这安排也是蛮拼的。另外,小朋友的位置还经常轮换,所以一个学年下来,基本上班里的每两位孩子都有过“深度”的沟通。
于是孩子们就根据这个组合,三三两两地讨论起“怎么吃奥利奥饼干”这件大事。逃逃告诉我,他的一位小伙伴坚持认为,奥利奥一定要配着牛奶一起吃,因为包装上就写着“Milk’s Favorite Cookie”(牛奶的最佳搭档)。(很较真很有性格的孩子啊!)
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都不一样,有些小组达成一致得出最佳吃法,有些小组呢,还是各持己见都认为自己的吃法无人能敌。
2
思维导图理清逻辑
等小朋友们都讨论完后,老师说,“好了,大家现在都想清楚该怎么吃奥利奥了吧?那我们来试试把吃的步骤画下来。”
于是,老师开始教孩子们怎样把自己的思路画成flow map(思维导图中的流程图)。在美国小学课堂里,几乎每门学科都会融入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应用,之前和大家分享过很多,这里就不多说啦,继续我们的奥利奥。
当然,小朋友的流程图版本也是五花八门,下面这个就是掰碎泡在牛奶里的吃法。
3
用关键词搭框架
咳咳,重点来啦!别忘了,这可是一堂英语课啊。前面搞了那么多事,其实老师最想教的是怎么表达“How to…”,怎么用英语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写出来。“教学大纲”是什么?就是下面这些连接词。
如果是描述有三个步骤的事件,可以写成这种结构First…Next…last(首先…然后…最后)
如果有四个步骤,那就这样,First…Next…Then…last (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4
不抠细节地填内容
"语言最关键是要用起来"
学了上面这些连接词之后,文章的基本框架就搭起来了,接下来,就是在里面填内容啦。
一年级的小朋友字不识几个,全靠自然拼读法和自己的感觉拼写,可以说是错漏百出,不过也挡不住他们表达的热情啊。而且,老师给我们家长的建议是,这个阶段不要过分去纠结孩子书写的细节,比如拼写有没错误啦,语法是否正确啦,字写得歪歪扭扭啦,都没关系,重点是让他们用英语去表达,语言最关键是要用起来。
来看看逃逃的大作吧,(小心,有很多错误,比如half写成have, total也不知写成何物…), 连图带字只能说勉强能看出个大概。
逃逃的吃法是,先掰开一片饼干咬掉一半,再吃另一半,然后吃一半的icing(中间的夹心),最后把剩下的一片饼干和一半的icing一起吃完。很奇怪是不是?
记得当时他的解释是,他在模拟一个第一次吃奥利奥的人,一开始有点犹豫,所以一点一点尝,发现还不错但是缺了点味道,于是吃了一半的夹心,这时候感觉味道好极了,所以一口把剩下的全塞嘴里。哈哈~~~
最后呢,当然是在snack time(零食时间)时,老师把带来的那包奥利奥饼干分给小朋友们,然后大家欢乐地把它消灭掉了。这可能是我见过最有代表性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案例之一了。
印象中在学习“How to”这类文体的写作期间,逃逃做了很多类似的练习,比如:
How to blow a bubble? (怎么吹气球?)
How to make a peanut butter sandwich? (怎么做花生酱三明治? )
还有更过分的, How to drive your mom crazy?(怎么让你妈妈抓狂?)这也是他们的研究课题,汗啊!
你发现其中的几个特点没:
1
老师选取的都是和生活很贴近,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主题,所以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2
比起练单词、抠语法,老师更重视的是孩子应用语言的能力,在讨论中练习“说”,在动笔头中练习“写”。
3
虽是英语课,但并不限于语言学习。比如融入了思维导图,用它来梳理想法,让语言表达更有条理。
总结一下就是主题、应用、思维。因为语言本质上是个沟通工具,要把这个工具用好,达到应用实践甚至迁移创新的程度,终归要靠背后的思维。
之所以想起和大家掰这个例子,是因为它本身很简单,但却恰恰囊括了新课标下,对英语学习的新要求:
▲ 摘自《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大家可以对照着细品一下。
当然,新课标才刚刚下来不久,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落实操作中,应该有些出入的空间。
不过我想大方向是很确定的,从去年的双减到现在的新课标,都是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补课、重复、刷题,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
而具体到英语这个单科,就是要提高孩子的语言应用和实操能力,因为语言本来就是拿来用的
你说呢?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来 留言区 与我们分享你的看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