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说话不算话,明明上一秒才答应变乖,下一秒就抛诸脑后?为什么孩子出口的承诺自己做不到,还怪大人限制他们太多?爸妈应该如何陪伴孩子走过这段学习承诺的历程,心理师提供7原则给爸妈。
本文重点摘要
1.软硬兼施,让他再撑一下
2.即使只多撑一天,也给予肯定
3.再撑多久,要看孩子的能力和状况
4.反悔之后,要和他讨论修正约定
5.大人要在孩子做约定时给予协助
6.觉察自己的情绪是否跟牴触信念有关
7.至少出于部分自愿,才算承诺
孩子反悔常令人气结,当初一副信誓旦旦要变乖,没多久就全盘推翻,还怪你限制他太多。
特别是那些渴望大人认同的孩子,被大人称赞或心情好时,都有远大的目标。认为自己一定做得到,认为从今以后自己会表现很好,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但诱惑来的时候又把持不住,只想要大人立刻满足他,给他手机、给他钱,什么目标、成长,此刻他都抛在脑后。
如果孩子常上演这种戏码,变成是大人要开始认清:孩子目前就是需要走这段历程。
或许别的孩子已经能遵守承诺、照着计划走,但这个孩子就是没办法做到,才会反反复复。对他生气、失望也没用,我们得陪他熬过这段路,他才会成长。
因为孩子出口的承诺,如果没有做到的一天,他将永远学不会承诺的意义是什么,并且落入卢大人、责怪大人的循环里。
我们的重点要放在:孩子能否越来越认识自己的能力?  对自己和外在环境能一点一滴增进合理的信心?反反覆覆的过程,是让孩子逐渐认清自己能忍受多少挫折、能延宕满足多久,渐渐地能订出自己做得到的目标(孩子也想做得到,只是耐力太短)。
过往大人的否定、失望、谩骂,孩子从中学习到的不是理性,反而是耍赖和偏激。为了不让大人再次白挨过程里的折腾,保持稳定、平静、肯定的态度会是产生改变的关键(孩子可以时常反悔,代表大人卢一卢就可能退让。
孩子每次的忍不住、弃守,都在告诉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所以,不要让孩子太快放弃,也不要不给孩子修正约定的机会。
很快就允许孩子反悔,他的“能力录记”就只会停在低阶(例如:撑三天不赖床就放弃,记录就停留在三天)。孩子下次又想放弃时就会想起自己只有这般能耐,内在就会认定自己永远做不到而不愿再多坚持一点。
以下是让孩子减少反悔、学习承诺的原则:
1.软硬兼施,让他再撑一下
倘若我们软(口头鼓励)硬(拒绝立即满足他的需求)兼施,让他多撑一两天才放弃,他的“能力记录”就可以往上推升。下次鼓励他继续坚持,就更有所本,而且延宕满足的能力也会增进。
切勿对此物质鼓励,此举等于你又另外开了别的“战场”让他卢你、让他模糊原本的承诺。本来目标就是孩子自己定的,物质奖励反而损害了孩子对自己承诺的自信。孩子会把撑下去归因于有东西拿,而不是认为自己能做到,之后没有奖励就会不想再撑。
2.即使只多撑一天,也给予肯定
肯定他的努力和决心:“虽然很辛苦,你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做到了,你很棒!”。不要说:“你明明就做得到嘛”、“才做到几天而已”,孩子会滴咕:“还不是你逼的”。类似的语带嘲讽,反而让他忽略了这次自己有下努力。
3.再撑多久,要看孩子的能力和状况
年纪小的或定性很糟的,多撑两天就好。定性好一点的可以再撑一星期。一旦孩子看起来真的要大抓狂了,就不用再撑。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搞到他崩溃。因为孩子放弃的那一刻,亲子的气氛如果太糟糕,未来恐怕是会更加逃避。
4.反悔之后,要和他讨论修正约定
孩子选择反悔,当下目光可能专注在他想满足的事物上(例如:存不了几天钱就想买零食),心情还在焦躁不爽(因为刚刚正跟你卢他想反悔)。除了给予上述提到的肯定,还要等他先满足部分需求后,心情才会恢复到平静,注意力也才能回到理性讨论上。
接下来,我们再跟他讨论他想怎么修正原本的约定,以及这次的经验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可以怎么被安排进来(例如:几天可以花多少钱在零食上,剩下的存起来,而不是一开始雄心壮志要全部储蓄)。目的是让孩子有更高的机率达成自己定下的约定,行为还能一次比一次更进步。
5.大人要在孩子做约定时给予协助
约定没有执行到最后,意味着目标需要被修正。没有讨论,大人就直接沿用旧目标重来一遍,孩子会没机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学习规划自己的需求。而目标订得太高或太低都不好,大人可以协助从旁评估,抛出一些建议,刺激孩子思考,但不强迫孩子一定要接受。
理想的目标修正,先从大人肯定孩子上次做到的部分(撑了三天)为基础,再加上一些新的期待(“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撑过五天”)。
6.觉察自己的情绪是否跟触信念有关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反悔作为,有很大的情绪反应,我们要先觉察这是不是抵触了自己根本的信念框架。像是:不能接受“不守信”、“说话不算话”、“说谎”、“半途而废”、“不够努力”。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反悔做了这些诠释解读,我们很可能就做不好稳定陪伴的角色。孩子的情绪就会跟大人一起摆荡搅和,关系更为决裂,遑论能共同成长了。
7.至少出于部分自愿,才算承诺
孩子的承诺是否出于部分自愿?如果是大人单方面强迫孩子承诺,而没有考量一点他的意见和需求,孩子只是迫于权威不能对你说“不”,自然就谈不上他内心真的有对你承诺。不如,直接以规范定之,不必再执着于孩子是否“反悔”,反而可以减少自己教养上的复杂情绪。
承诺的意愿,来自于对自己有所期待。承诺的实践,来自于诚实地认识自己。当孩子能稳定地信任自己,诺言自然就没有时时反悔的必要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