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们一家坐在青城山下的一家茶馆里,小半妈和小半在下棋,我在旁边看书。
感受着这种岁月静好,我心想:
短途旅行也挺好,没有长途旅行的劳顿,倒也轻松惬意。
突然,一个小男孩开始在我们旁边跑来跑去,大声吵嚷,旁若无人。
他的父母都在专心地玩手机,对自己孩子的行为置若罔闻。
我把目光向周围投去,一个男人的眉毛都快皱到一起了,一个年轻人从兜里取出耳机戴上,一个女人拉着老公坐到了另一头。
不过从头至尾,都没有人去“教育”这个熊孩子。
我心中一动,想起前一段看到的一个视频。
1
社会并不会管教
熊孩子
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内,三名孩子站在威震天面前合影,个头最高的男孩突然对威震天竖了中指。
对此,威震天cue了三个孩子的母亲:“这都是你的孩子吗?”
不过母亲并没有理他,而是赶忙调整姿势准备拍照。
威震天转而对男孩说:“你这根手指还想不想要了。”
男孩转身对威震天比了一个向下的大拇指,威震天怼道:“你妈妈还在这呢,你丢的是你妈妈的脸。”
男孩听了这话似乎有些恼羞成怒,朝着威震天左侧腿部位置踢了一脚。
威震天摊手说道:“熊孩子太多了,一点哥哥样都没有。”
网友普遍对男孩的妈妈全程未劝阻男孩的行为只顾拍照表示不满,对威震天的回应表示赞赏。
在知乎这个新闻下面第一条回答开头就是:
“父母不管教,社会来替你管教。”
现在回想起这个事,我倒觉得,在生活中,像视频里的威震天一样教育熊孩子的情况并不多见。
据我观察,大多数时候,别人是不会替你管教孩子的。
因为:
管教熊孩子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熊孩子背后的家长分两类:
一种是熊家长。
你去管教他的孩子,他还觉得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大家都很忙,大费唇舌却徒惹一身骚的事,谁都不想干。

还有一种是躺平家长。
在一期《奇葩说》里,傅首尔说自己在暑假高铁上遇到了一个熊孩子。被吵到休克的她对熊孩子的父亲说,“子不教,父之过。”
不料这个父亲直接回了一句,“太难了,送你吧”......
完全不讲武德,这还怎么聊?
所以对于熊孩子,大家的策略往往是能躲就躲,能忍则忍。
“又不是我的孩子,关我什么事呢?”
实在忍不了再出手,那就不是管教,而是“毒打”了。
这样被社会毒打的孩子并不会收获教训,反而会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还不够熊、不够横。
没有意外的话,熊孩子大概率会继续“熊”下去。
一个可爱的孩子会获得同伴和老师的喜爱,大人们乐于对他发出真诚的微笑,带领他探索这个世界。
而一个熊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少很多玩伴,也会失去很多来自长辈的善意。
他所到之处,至多只会得到大人们的敷衍和冷漠。
这种伤害也许不是直接的,但它会让这个孩子无形中丧失很多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的机遇,最终决定他一生的命运。
那么,熊孩子是怎么养成的呢?
我觉得,与其说熊孩子是品德问题,倒不如说是能力问题。
2
熊孩子的问题是
能力问题
熊孩子归根结底是一个能力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里,郭靖黄蓉的大女儿郭芙是在母亲黄蓉的百般娇纵之下长大的。
她砍断了杨过的胳膊,把毒针甩到正在疗伤的小龙女身上,让杨过小龙女一次次生离死别。
仿佛神雕的剧情就是靠郭芙闯祸来推动的......
电视剧《神雕侠侣》剧照
郭芙就是一个典型的熊孩子。
她不通人情,总是冒犯别人而不自知。
她的行为笨拙,各种闯祸。
即使她向杨过表达喜欢和关心,也会因居高临下被敏感而心高气傲的杨过理解为侮辱。
电视剧《神雕侠侣》剧照
这些都让她感到挫败,更挫败的是她不能理解这一切。
这里面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所以,郭芙的问题的本质是缺乏能力,这是熊孩子的共同问题。
熊孩子通常没有自知力,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惹人厌恶。
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呢?
其实,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熊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很小的孩子没有边界的概念,他们也不会把别人看成独立的人。
把别人当成跟自己一样的人,这种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我常常见到,一个小孩在妈妈怀里,用小巴掌反复打他妈妈的脸。
这个妈妈侧过头躲着,但是并没有制止。
这个小孩其实是在通过这种行为探索行为的边界
说白了就是他想知道,“我究竟能熊到什么程度?”
如果母亲及时制止了这种行为,孩子就知道了自己的行为边界。
这虽然会导致暂时的失望和挫败,但是明晰的规则也会带来一种安全感。
如果始终缺乏边界,小孩子就像寻找墙面的盲人一样,不良行为也会愈演愈烈。
当父母回避了自己的责任,孩子就被剥夺了获得有关人与人交往的知识的机会。
在他人面前,他们的行为会显得唐突而笨拙,即便在他们想要表达善意的时候也是如此。
电视剧《神雕侠侣》剧照
就像郭芙,虽然喜欢杨过,也不会正常地表达爱意,反而总是不经意地惹恼对方。
母亲黄蓉的纵容,让她失去了学习与人相处的机会。
所以说,熊孩子内心其实都有一种无力感。
3
该如何告诉孩子
行为的边界
帮孩子认识行为的边界,是每个父母的责任。
别人通常不会替我们做这个工作,也没有义务这么做。
那么管教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
▲ 科胡特(1913-1981)
我觉得,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说“不含敌意的坚决”可以作为管教孩子的心法。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首先父母应该坚决制止。
孩子一开始可能会哭闹、满地打滚,或摔东西、打人。
这时候不要让步,但也不要被孩子的行为激怒。
不要打他,也不要骂他。
同时也不要走开,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屋子里。
而应该很平静地陪在孩子身边,等待他的心情平复。
通常这时候父母的平静也会影响到孩子。
等到孩子安静下来,要适当地对他表达关心,让孩子知道你仍然是爱他的。
然后就可以开始跟孩子谈刚才的不良行为。
谈的时候不要仅强调行为规则本身,更要告诉孩子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把好的行为内化,在没有权威在场的时候也能做到自律,同时保有人格的自主性。
而不是仅仅屈服于外力,形成他律型的人格。
管教时采取“不含敌意的坚决”这种态度,孩子就能既理解自己的行为边界,同时仍然相信自己是被爱的
EASTWEST
写在最后:
有一个“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的细节大家都很熟悉,我这里就不赘述。
其实,像这种极端的例子离我们比较遥远,大多数父母的孩子也远称不上“熊孩子”。
不过,管教孩子这个话题离我们并不遥远。
原则是: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情。
毕竟,我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如果他的行为让我们厌恶,想想那些不像我们那么爱孩子的人又会怎么样?
所以,管教的本质是教授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卑不亢、讨人喜欢的人。
这样,孩子所到之处,都有来自同辈的接纳和真诚的微笑,也有来自大人们的关注和悉心的指导。
这会给孩子带来更多机遇,让他的人生之路更加平坦。
这是温柔而坚定的父母,为孩子做出的最了不起的奉献。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点点“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