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
上海,不只属于上海人。
这个2500万人口的大都市,有1000万是外省人。
据说安徽籍260万、江苏籍150万、河南籍79万……
他们来到上海追逐梦想,共同成就了魔都的繁华。
十里洋场的霓虹闪烁,离不开外省人付出的血汗付出。
在这场旷世无二的疫情中,上海人遭遇了空前的艰难,比他们还难的是那些背井离乡的外省人。
疫情爆发初期,上海人与外省人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尤其是发放物资时只给具有本地户口的上海人,其他人则不予以考虑。
这让很多人无比愤怒,老家捐过来的物资,结果自己却没有资格领取,让人瞬间如坠冰窟。
事实证明,排外的不是上海人,而是不合理的政策,是狭隘的官僚主义在作祟。
尽管分发物资问题已经解决,但在资源奇缺的态势下,本地人与外省人的关系变得敏感脆弱。
昨天,短视频平台流传的一则视频显示,上海临港地区南港大道上出现大批临时搭建的帐篷,且已有人入住,传说是给外地打工人的露天隔离点。
后经证实,这是一施工队对1000多工人居住的宿舍进行彻底消杀,安排工人白天在路边帐篷内临时休息,消杀完后就可以返回宿舍。
上海的外地人之所以更难,因为他们没有家,没有生活依托,封城就意味着流落街头,衣食无着。
一位从安徽到上海工作的住家保姆,与雇主一起被感染后送进方舱医院。保姆转阴离开医院,雇主却是阳性继续隔离,导致她无处可去,只能临时躲在电话亭里露宿。
由于上厕所不方便,保姆在电话亭里不敢多喝水多吃饭,苦苦撑了数日,最终安徽老家来的救援队发现这一情况后伸出了援手。
江西一位69岁老人到上海去看病,原指望到朋友家借宿一晚,未曾想疫情原因导致其所在小区被封,他就独自在上海街道流浪,后来得到了民警的救助。
一位55岁老兵,得知普陀区战友去世消息,从山东来上海送战友最后一面,赶上疫情封控两三天没吃上饭。在民警和热心市民帮助下,这位老兵见到了战友家人,并准备返回东营老家。
回家,对居住在上海的外地人来说,是幸事也是难事。
4月15日,上海宣布对符合离沪条件且要求返乡的,将资助其返回家乡。
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就可以申请离开上海:
第一,所在社区14天没有感染人员;

第二,离开上海之前要签订一个保证书,保证解封前绝不再返回上海;
第三,家乡愿意接受且核酸检测阴性。
此举被视为甩锅行为,各地针对离沪返乡人员开展了一场围追堵截,高速路出口、车站码头严阵以待,各个村街设卡布点,就为了堵住从上海回来人员。
按照动态清零、科学防控要求,达到以上三个条件人员,按说没必要限制流动。
但是只有沾有上海两个字,谁敢保证不出问题,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有位女孩给老家打电话,问能不能回去。
回去可以,必须强制隔离,费用自理,伙食费每天100,酒店住宿费另算。
留在上海无处落脚,离开上海又备受争议,夹在疫情里的上海外地人真是太尴尬、太难了。
这也是上海不能独善其身的最重要原因。
3月份,有一种观点认为让上海放开,是尝试另外一种防疫模式的探索。
实际上,这没有丝毫可行性,上海不是孤岛,每天有海量的人员流动、商品流通,怎么可能封闭起来另搞一套呢。
当上海疫情不断外溢,成都、杭州、广州等重要城市出现传播后,一时间怨声载道,就更加证明上海不能走自己的路。
其中的复杂性不只是病毒,还包括地区差异和社会鸿沟。
香港采取另外一种模式扭转了疫情局面,上海的城市文明程度并不逊色于香港,但是上海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因为还要考虑更多上海以外的地区怎么办?
如同一场赛跑,让所有选手跑出同样速度,平时跑得最快的最疲惫、怨气最大。 
但是没办法,这是规则。
不遵守规则就会犯规,演变成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既然大家命运都系在一起,那就同病相怜吧。
说啥都没用,苦日子是难免的。
不埋怨、不抱怨,不排斥、不敌视。
所有煎熬总会过去,但愿越快越好。

打赏

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郑重提醒

因最近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推送规则改了,很多小伙伴反馈没有及时看到更新的文章,根据最新规则,建议如下:多点击阅读不同文章,成为“常读”用户;或看完文章常点右下角的“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