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家庭第一”关注我们哦!
徐曙光先生先后创立了美国太平洋地产公司、格林豪泰酒店等企业,因为要同时兼顾在美、中两国的管理,他时常都在努力消除两个半球的时差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尽管如此,一对儿女仍是他生活的核心。他希望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们的成长。
徐曙光相信,如果父亲肯花精力和时间给孩子,就会有收获。“白手打拼过天下的男人,在教育下一代的能力上,一样具备魄力与智慧。”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Ashley和Brian希望爸爸是个榜样,对待他们更有耐心,愿意付出时间。而父亲被徐曙光定义为他的终身事业,这也是他不允许自己失败的创业。“孩子的教育是终身的。要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不停地影响孩子。一个人每天比别人多1%的积累,过了50年,他可能就是世界第一。

爸爸要付出时间

Ashley八岁时,和小伙伴想尝试摩托艇。徐曙光带了三个八岁小孩一起下了水。也是第一次玩摩托艇的他,从启动到玩起来都很顺利,但在返回后排队等着上岸时,速度一慢,他和三个孩子一起落水了。落水的经历比水上飞速前进的刺激更令徐曙光感悟,“小孩的活动我们都要参与的。一定要能花时间,和他们一起学习成长。”

在洛杉矶的家中,晚上能等到孩子放学回家,有长时间的相处,对于徐曙光而言非常幸福。周末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家人也会一起参加。每天晚上九点到十点,爸爸和儿子女儿三人要读50页同样的书,交流心得。Ashley和Brian讨论对当天报纸上的重大新闻事件的看法,还要进行五分钟的单词竞赛。姐弟两人一个弹钢琴,一个吹长笛,还要合奏曲子。就算徐曙光不在洛杉矶,他也一定坚持每天与子女远程视频一小时完成这些“功课”。在中国出差时,他会挤中午吃饭的时间,或者提前结束晚宴来与孩子交流。铁打的规矩,日日如此。
身兼多家公司董事长,在家又要尽父亲之责,其实很难平衡。培养员工和教育孩子在他看来是自己最大的使命。24小时里,他会先关注这两件事。
一次,徐曙光在上海出差,打电话问孩子的功课时,发现女儿的物理课作业到晚上十点还没有做完,至少还需要五个小时,他立即取消所有会议来处理。严厉批评了女儿半小时后,他要求,哪怕通宵熬夜病倒,也要完成作业。因为曾经承诺过陪孩子一起学习,徐曙光用电话连线的方式陪伴了女儿八个小时。在儿女眼中,徐曙光是个“脾气不好,一点小事会让他大发雷霆”的父亲,也是个“真诚有趣,非常关心别人,最后忘记关心自己”的父亲。他们能领会父亲的用心。

对于孩子,妻子曾倾向于“散养”,但后来也受徐曙光的影响,相信教育一定要有方法,否则很难出成绩。徐曙光把商业理论运用到教育之中,他的方法,或许是个“大概率成功”的方式。“我选择不去走独木桥,而是大多数人能够成才的道路。”这位父亲也有头疼的时候。在女儿到了青春期,徐曙光感到如何帮孩子解决困扰还是个很大的挑战,“只好让孩子妈妈来补上这一课。”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监督孩子学习上,徐曙光坦言,自己还不是个称职的爸爸。如果有更多时间,他想带孩子做许多事情,一起玩、一起参与社会活动。汶川大地震和日本海啸时,女儿独自去做募捐,做其他义工和实习也是一个人去。徐曙光说,和孩子一起去做这些有意义的事,一直是他的期待。


教育的起点是灵魂


十年级时,Ashley建议并协助学校设立了演讲课程和校队,自己做教练,在加州的一次比赛中,校队进入前五名。一个不擅长演讲辩论的朋友想参加辩论赛,邀请Ashley一同组队,结果得了团队第二名。Ashley悄悄告诉徐曙光,其实他们有实力拿第一,但她想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那个不善演讲的朋友。徐曙光并不指望儿女接班自己的企业,子女能“有为,有爱心,有自己的健康幸福价值观”是他的心愿,也是他要给予孩子的魂。

作为企业家,阅人无数的徐曙光发现,当下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孩子已经没有灵魂了。他们被简单的手机控制住,没有自我的思考。许多孩子对父母,不像我们以前那样有礼貌并愿意从和大人的交流中习得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的浮躁”。对于子女的人格培养,徐曙光的观点是“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在美国,他们一家住在中产阶级社区。他坚持为孩子营造一个衣食无忧,但却保留淳朴实在风气的家庭氛围和环境。家中没有很奢侈的家具,也没有值得炫耀的科技产品,装修风格类似电视剧《成长的烦恼》里的感觉,家用车也并不豪华。过平常人家的平常日子,目的是让孩子从小能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和普通。女儿考了全A的时候,他只用一句“good”表扬,拒绝马上奖励女儿期待已久的iPhone。一个月后再买给她,说这不是奖品,而是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他逛街时和子女讨论名牌,做“买哪个”的游戏。如果孩子选了便宜的,他便把差价交给他们做慈善或存起来。他在饭桌上告诉子女用勤奋和优异的成绩来换取父母辛苦赚来的面包,才叫公平。

“孩子通常八岁后心里有杆秤,懂了因果关系,得失平衡。人的灵魂要作为教育的起点,认识自我价值,有敬畏与感恩之心。这样行为上就有约束。”徐曙光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