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无才姐

来源 | 女子无才便留德(ID:wucai6de)
前几天,我和往常一样到女儿房间里跟她道晚安,亲了亲她的额头。
她突然咧嘴一笑,心满意足地说:现在妈妈更爱我了。
我愣了一下,笑着问她为什么这么觉得。
她耸了耸肩,说:我们家爸爸更爱妹妹,妈妈更爱我,就是这样的。
我说,其实爸爸也很爱你,只不过表现得不一样而已。
她哼一声,不置可否。
第二天和妹妹一起聊天的时候,她再次按捺不住,得意洋洋地说:妹妹你知道吗?妈妈现在更爱我了。
多么感人的情商啊!空气瞬间凝固了。
我尴尬地一边用脚抠地,一边偷偷观察妹妹的表情。
谁知人家根本不在意,只是懒懒地翻了个白眼,说:是吗?我可没觉得。
虽然是个女孩,她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我暗自松了一口气,回想起姐姐五六岁时每天一小闹,三天一大闹的情景。
“这不公平!”“你们不爱我,只爱妹妹!”
这些话每天都要听上十几遍,声泪俱下,撕心裂肺。
那个满心委屈、痛不欲生的小孩,仿佛要向全世界控诉自己受到的“非人待遇”。
可是她的父母真有这么混蛋吗?
那时的我和她一样委屈痛苦,饱受煎熬,常常感到百口莫辩。
偏心?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队友更是直接被整懵了:什么情况?你们女人怎么这么难搞?
好在一切终于过去了。
如今她十一岁,妹妹九岁,家里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争宠的场面。
“不公平”这句话,我至少有三年没再听到。
也许很少有人会明白,姐姐这句“妈妈现在更爱我了”对我具有怎样的意义。
对二胎父母来说,把一碗水端平不仅是件技术活儿,还是件体力活儿,太不容易。
如今看着她俩打打闹闹又蜜里调油的样子,我总是感到无比欣慰。
这才是二胎家庭最美好的样子啊!
委屈的“姐姐”
作为独生子女,以前我从来不知道“姐姐”这个词是自带委屈的。
在这里我不想说那部影片《我的姐姐》,里面为生男孩而对女儿漠视、虐待、遗弃的极品父母早已超出了我对人性的认知,只能用“变态”来形容。
我想说说“常态”,那些和你我一样正常的父母们。
1996年,央视《东方时空》播放了一部时长20分钟的短片,名为《姐姐》。
导演李玉原本接到任务要去跟拍优秀刑警的生活,却被刑警家中一对龙凤胎吸引,以女性敏锐的视角捕捉到了这一家人看似琐碎的日常中隐藏的问题。
平时工作繁忙、难得回家的爸爸回来了,本该是一家人欢欢喜喜大团圆的一天,姐姐蕊蕊却一直不肯配合,情绪接二连三地崩溃。
短片开头,蕊蕊在陪弟弟下棋,发现弟弟偷子耍赖,一气之下推开棋盘不玩了。
弟弟去妈妈那儿告状,忙得团团转的妈妈劝蕊蕊陪弟弟玩一局,遭到拒绝后开始数落起她来:
蕊蕊怎么回事啊?你是个姐姐,你爸爸又不在家,妈妈还得洗衣服还得做饭,蕊蕊你懂点事行吧?
蕊蕊回答:你不是说不喜欢我吗?
妈妈尴尬地笑了笑,岔开话题:我还得做饭去。
这时弟弟要玩积木,蕊蕊不让他玩,因为玩具都是她在收拾,弟弟弄乱从不收拾。
妈妈又出来持公道,开口就是:蕊蕊怎么回事啊?
边说边从姐姐手里拿过积木递给弟弟,蕊蕊只能一脸落寞地看着弟弟搭积木。
下一个镜头,妈妈满脸笑容抱着弟弟查看他的牙齿,蕊蕊独自坐在角落里看着他们亲昵,忍不住对妈妈说:你看看我的牙!
妈妈被弟弟搂着脖子心花怒放,对蕊蕊只是应付了一句:你的牙也不好。
蕊蕊垂下头去沉默了一会儿,对着镜子独自看自己的牙。
接下来家里的“稀客”爸爸回来了,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妈妈终于得了闲,坐在沙发上陪弟弟看电视。
弟弟向妈妈撒娇:妈妈,你想看球赛还是想听狮子王?
蕊蕊靠在门边用脚划着地说:我想听狮子王。
妈妈说:你就少数服从多数吧,我和弟弟都想看球赛。
下一秒姐弟俩就打起来了,蕊蕊往弟弟身上扔穗子,弟弟大喊:把她给我杀了!把她给我杀了!
妈妈嘴里说着“你俩再打我可不管了”,手里却抱着弟弟,把他身上的穗子拿掉。
爸爸接到妻子的求助从厨房出来调解,批评弟弟“不能说你姐这个”,但是要求蕊蕊接受一起看球的决定。
不服气的蕊蕊躺倒在地打起滚来。
爸爸一边说“你是姐姐,让人笑话”,一边把她拉了起来,继续教育她要“少数服从多数”。
终于开饭了,弟弟早就开开心心上了桌,而满腹委屈的蕊蕊在门边蹭来蹭去 ,不肯入座。
爸爸招呼她跟自己坐,她不愿意,嘟囔着:你们老训俺。
爸爸却觉得训她有充分的理由:你都六岁了明年就上学了这么任性怎么行?改了就是好孩子,你把缺点都改了爸妈就不批评你了。
妈妈在一旁抱怨:你爸好容易回来一次一家人好好吃顿饭吧,你一直在这儿闹腾,真是!
蕊蕊说起了下棋的事,抱怨妈妈总要她陪弟弟下棋,爸爸却批评女儿:
你是姐姐,这么自私怎么行?你弟下棋一个人怎么下,在家你陪陪他不是应该吗?
妈妈边夹菜边对丈夫说:你越叫她她越来劲。
弟弟也开始火上浇油:你这样爸爸也不喜欢你了,我也不喜欢你了,全家都不喜欢你了!
面对女儿“她不喜欢俺”的控诉,妈妈更是撂出了狠话:这样永远都不喜欢你!
这时爸爸打起了圆场:不是不喜欢你,你和弟弟都一样,都是爸妈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你呢?弟弟有缺点妈妈也批评他。
蕊蕊却认为弟弟犯错的时候妈妈很少批评他。
爸爸辩解是弟弟犯错比她少,她太任性。
这时妈妈发表意见,认为女儿这样是因为丈夫长期不在家,爱太少的缘故。
爸爸的口气也软了下来:蕊蕊也有优点是吧?舞跳得也很好,画画也很认真,脾气得改,知道吧?
听到夸奖的蕊蕊终于坐到了爸爸身边。
爸爸继续安抚她:你练舞练得好,妈妈总跟我说呢。
蕊蕊不信:她没说过一次。
爸爸一边表示妈妈跟他说过,一边指挥弟弟往里坐坐,给姐姐让个地方。
趁着女儿去洗手的功夫,爸爸对妻子说:你别说了,你越训她越不听,得慢慢来,哪能一下给治好。
妻子抱怨道:我倒是想有耐心,我倒是想有耐心!
蕊蕊洗手回来,仍然满肚子委屈,告诉爸爸,妈妈动不动就和弟弟说悄悄话。
爸爸笑了起来:哎哟,你人不大疑心太大了,你怀疑你妈和你弟弟在一块捣鼓你啊?这不笑话吗?
妈妈听得哈哈大笑。
蕊蕊伤心地抹起了眼泪:肯定说我坏话。
妈妈笑得更大声了,弟弟也笑了起来。
爸爸继续圆场:要搞帮派的话咱俩是一派。爸爸喜欢你吧?不搞帮派。
蕊蕊依然气愤难当:我就知道她向着我弟弟,她老出坏主意。
爸爸用毛巾帮女儿擦了把脸,告诉她冤枉妈妈了。
妈妈不以为意:现在的小孩就是太独了,这么点的小孩真是。。。
这时弟弟跳出来煽风点火:不愿挨着她了,谁让她说妈妈的!谁让她说妈妈的!
蕊蕊终于憋不住了,放声大哭起来。
妈妈一边收拾桌子一边向丈夫倒苦水:我们家的教育问题是个大问题。平时管他们吃喝接送,这个我可以干,可是整天这样当法官我一个人真弄不了。平时光是干完活就累得我,真是。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的,你以后多回来教育教育。
说完就搂着弟弟一块儿看电视去了,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接下教育重任的爸爸,开始苦口婆心劝说女儿向妈妈认错。
小姑娘别扭了半天,终于被爸爸领到妈妈跟前,抹着眼泪承认自己错了。
妈妈搂过她来对她说:改了就好,妈妈怎么不喜欢你啊?妈妈对你和对弟弟都是一样的,你就是太任性了。
不知道是得到了宽慰,还是觉得更委屈了,蕊蕊哭得更厉害了,上气不接下气。
短片在哭声中定格,结束。
短短20分钟,满耳的“蕊蕊怎么回事”、“你是个姐姐”、“任性”、“自私”却让人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小姑娘倔强又委屈的模样太让人心疼。
有一个细节我特意放到最后再讲:蕊蕊之所以成为姐姐,并不是随机事件,而是她的父母认为姐姐可以照顾弟弟而决定先让她出生。
这个决定令蕊蕊的父母背上了重男轻女的骂名,被观众喷成了筛子。
而我却觉得重男轻女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甚至有可能是冤枉了他们,理由后面会说。
片中父母的言行、孩子的反应有可能出现在任何 一个多子女家庭中,无论是怎样的性别组合。
坦白说,其中很多错误我也犯过,虽然我只有两个女儿。
这部《姐姐》可以说是一面极好的镜子,让父母照见自己的得失。
父母的盲区
蕊蕊的父母可以坦承“姐姐照顾弟弟”的理念,可以非常自然地面对镜头,看得出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即使算不上自信,至少也是问心无愧的。
他们多次强调两个孩子“一样吃一样穿”、“对你和对弟弟都是一样的”,也并非虚言。
女孩被打扮得漂漂亮亮,在一个出门的镜头中,手上还提着一个精致的小包,要知道那是90年代。
注意到这个细节是因为我这么大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小包,因为在大人眼里这是“没用的东西”。
父母在培养上也没有厚此薄彼,给儿子报了国际象棋,也给女儿报了舞蹈和画画。
不要说物质不重要,在大人的世界里物质无比重要,真正的重男轻女都是从物质上的不公开始的。
大到财产分配,小到压岁钱的多少,再小到饭桌上一个鸡腿一块红烧肉的归属,处处可见端倪。
能够做到在物质上公平给予的大人,当然会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没有偏心。
而在小孩的世界里,物质算什么,他们更想得到的是同等程度的关爱。
可惜,大人理解不了这种抽象的“关爱”是个什么鬼,只觉得小孩无理取闹,太不懂事。
说到底就是“我给了你这么多苹果,你却闹着要梨子”的问题。
另外,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蕊蕊能够在镜头前如此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闹腾一整天,甚至在地上打滚,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家庭平时对她是宽厚的,没有采取粗暴的方式压抑她的天性。
而在真正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我们几乎很难看到这样一个“闹腾”的姐姐,姐姐们早就被训练得低眉顺眼,无比懂事。
所以我认为这是多子女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的给予和孩子的感受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偏差,父母认为孩子自私任性,却始终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
1,理所当然
片中最大的争议是这对父母人为决定了两个孩子的出生顺序,把“姐姐的责任”强加给女儿。
与其说这是重男轻女,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观念上的“理所当然”,认为女孩会照顾人,姐弟组合会让父母更省心。
说实话,如果我有一对龙凤胎,也很难抵挡住这种诱惑。
不过,我大概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兄妹组合,因为潜意识里觉得男孩应该更有担当。
可是等等,我就是对的吗?
男孩就一定要更有担当,一定要保护妹妹吗?女孩就可以撒撒娇,心安理得地接受呵护吗?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偏见?
重男轻女固然是人人喊打的封建陋习,但是重女轻男就公平吗?
在芒果台亲子真人秀《一起出发吧》中,节目嘉宾杨烁就曾经大秀了一把什么叫做“重女轻男”。
他对儿子杨雨辰不是怒吼呵斥就是冷嘲热讽,形同仇人,见到女儿杨雨曦却是一秒奶爸上线,柔声细语无限宠溺。
杨雨辰在镜头前唯唯诺诺、伤心落寞的样子难道就不让人心疼吗?
只因为他是男孩,就活该被这样差别对待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让小”,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理所当然”。
《姐姐》这部片子可以说是对“大让小”啪啪打脸,力证了它的荒谬性:
一个被强行安排早出生的孩子,只比弟弟大了几分钟而已,却要从此被道德绑架,不断被指责“你是姐姐,你怎么这么自私”。
大人演着演着,居然忘记了这是自己精心安排的剧本,忘记了这个“姐姐”本来也可以是妹妹的。
当父母被“姐姐”“哥哥”“老大”这些标签蒙住了双眼时,就会从根本上忽略一个孩子情感上的无助和对公平的渴望,为亲子关系埋下隐患。
2,情绪转嫁
片中的妈妈一个人带着一对双胞胎,丈夫因为工作性质经常不在家。
这位优秀到值得拍部纪录片的刑警,却是一位在家庭教育中长期缺席的爸爸。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为蕊蕊打抱不平时,却很少能体会到妈妈的艰辛。
片中多处都有体现,精疲力尽的妈妈实在没有耐心和精力去调解孩子之间的纠纷。
这点我也深有体会。
当你已经累到不想说话的时候,孩子的吵闹就像一把锯子,时刻锯着你的神经。
你不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只希望他们赶紧闭嘴。
如果此刻有一个孩子懂得察言观色适可而止,瞬间就赢得了你的心。
而另一个不依不饶继续哭闹的孩子,你则很难控制对他的厌恶。
你没有力气去思考他哭闹的原因,去共情他的委屈,因为你的心里也有委屈。
片中的妈妈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比一般人更多,她对丈夫的抱怨说不出口,因为丈夫有自己的事业,难得回来也是忙里忙外无可挑剔。
她得做一个“懂事”的妻子,而这份“懂事”背后的压抑无人可知。
所以她寄希望于女儿能够懂事,分担她的压力。
当女儿不仅不能分担,反而还要增加她的压力时,她的情绪就爆发了。
一个成年人的负面情绪找到了唯一的宣泄口——那个不配合的孩子。
这位妈妈宣泄情绪的方式不是打骂孩子,而是和孩子赌气,故意忽视她、冷落她、气她,不断用语言和行动告诉她:不听话就不喜欢你。
她抱着弟弟各种亲昵,在出现纠纷时偏袒弟弟,放出狠话“这样永远都不喜欢你”,都像极了在耍小性子。
那些在丈夫面前发不出的脾气,耍不出的性子,全都转嫁给了女儿。
其实这种隐秘的迁怒在所有家庭中都普遍存在,只不过在二胎家庭更容易以“偏心”的方式表现出来,带给孩子更大的心理伤害。
3,迷之自信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明察秋毫,对小孩子心里那点小九九了如指掌。
他们不相信自己会被迷惑。这既是高估了自己,也是低估了孩子。
几乎所有观众一眼就能看出片中的弟弟不是省油的灯,既会献媚,又会挑事,可偏偏妈妈当局者迷,被迷得七荤八素。
即使弟弟大喊要杀了姐姐的时候,她也没有丝毫要阻止的意思。
“我的孩子哪能有什么坏心”是全天下父母共同的自信。
甚至有些恶贯满盈的杀人犯的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本质是善良的,是被别人带坏了。
我的意思,不是说片中的弟弟就有多坏,事实上吵起架来嚷嚷要杀了对方在我家也曾经上演过。
但是这种苗头如果大人不引起重视、严肃处理,后果就不好说了。
家中那个更机灵、更萌、更会迎合大人的孩子总是更容易赢得父母的欢心,他们搂着我们奶声奶气撒娇的样子,简直难以抗拒。
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孩子讨好我们的动机,更意识不到他们争夺资源、打击竞争对手的决心。
我们偏宠的结果,往往是把会来事的那个孩子养得更刁滑,而把憨厚的那个孩子养得更悲苦。
当我们理直气壮地指责孩子“性格不好”时,根本意识不到这是在欺负老实人。
“偏心”的父母未必是有意的,但一定是昏庸的。
平衡的原则
蕊蕊的妈妈把问题归结为“爱太少了”,认为是因为丈夫长期不在家导致爱的总量太少了。
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却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
对孩子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爱少一点问题不大,分配不均才是大问题。
在偏心这件事上,大人再怎么自我感觉良好都没有用,孩子的感受才是唯一的答案。
正视孩子的感受,停止为自己辩解,及时调整言行,这个问题才会有解。
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愿与大家分享:
1, 感谢孩子
蕊蕊的父母之所以会那样决定出生顺序,除了偏见,背后还隐含着这个特殊家庭因为爸爸很少回家而希望有人为妈妈分忧解难的迫切需求。
所以他们对女儿寄予厚望。
可是,当蕊蕊牺牲自己的游戏时间陪弟弟下棋时,他们心中没有感激,只觉得理所当然。
而当蕊蕊拒绝陪弟弟下棋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她的正当权利,反而批评她自私任性。
这种赤裸裸的道德绑架换了谁会愿意?
作为二胎父母,我们都有忙碌疲惫的时候,都会寄希望于老大替我们看护一下弟弟妹妹,可是别忘了,那本是我们的责任。
当我想清楚这个问题时,和姐姐之间的关系立刻就出现了转机。
我常常对她表达感谢,谢谢她帮了我的大忙,同时也告诉妹妹,姐姐有权利不跟她玩,去做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尊重瞬间就抚平了姐姐的情绪,也帮助她在妹妹面前树立了威信。
感觉到自己很重要之后,姐姐反而愿意主动帮我照看妹妹,不仅陪妹妹玩耍,还辅导妹妹学习,真的成了我的最佳助理。
2, 调整规则
德国人民主意识很强,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灌输“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识,我也一度非常认可。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原则在幼儿园很适用,在家中却一定要慎用。
因为父既制定规则,同时又参与投票,实质上是既当裁判又当守门员,破坏了公平的基础。
无论父母投票给谁,在另一个孩子眼里都是“偏心”,根本跳进黄河洗不清。
在家庭中,更适合的规则是“轮流决定”,这次你说了算,下次他说了算,机会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
如果蕊蕊的父母用了这种方法,看电视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当然,“轮流决定”的前提在于言出必行,让孩子在多次实践中建立起对规则的信任感。
3, 及时示爱
中国父母的普遍问题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需要孩子慢慢体会,使劲体会,体会不出来就是不懂感恩。
蕊蕊有多么希望妈妈说一句喜欢她,可妈妈偏就不说,不仅不说,还故意用“不喜欢你”作为武器,逼迫她“改正错误”。
妈妈想要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听话才喜欢你,不听话就不喜欢你。
撇开情绪不说,我认为她在很认真地把这当做一种教育方式。
但是孩子看不到这句话背后父母的教育意图,也很难理解父母那种拧巴的情绪,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非常简单,就是父母不爱自己。
这对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天都塌了!
同样作为中国人,我一辈子也没听过父母说过爱我,也曾经一度觉得表达爱意是一件特困难的事。
尤其是当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还要按捺住内心的烦躁去示爱,简直比登天还难。
可是,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最缺爱的时候。
这个时候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句妈妈爱你,胜过一切灵丹妙药。
当我面对姐姐的哭天抢地不再试图去说道理,而只是上前抱住她,在她耳边轻轻说妈妈爱你的时候,她通常都能很快平静下来。
只有孩子平静下来了,大人的话才能听得进去。
片中的爸爸显然在这方面做得要比妈妈好得多。
他夸奖女,喊女儿挨着自己坐,直言“爸爸喜欢你啊”,都有立竿见影的安抚作用。
可惜的是,也许是出于对妻子的愧疚,他选择了站在妻子那一边,没有对她提出质疑。
当女儿多次提出妈妈偏心时,他采取的方式是否定她的感受,说她冤枉妈妈了。
所以蕊蕊面对的处境是:爸爸喜欢她,但不常回家,而与她朝夕相处的妈妈却永远让她深受委屈。
她对爱的需求怎么也没有办法填满,一直闹腾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4, 拨乱反正
很多人对蕊蕊的弟弟恨得咬牙切齿,觉得他太会欺负姐姐了。
我只想说同款老二不要太多啊!
鉴貌辨色,鬼灵精怪,恃宠而骄,倚风作邪。。。我们家妹妹又何尝不是这样?
也不能说他们坏,只能说这是一种天性。
哪个孩子不希望得到更多的宠爱呢?不择手段就是他们的手段啊!
为了防止自己昏庸无道,有段时间每天晚上我都会回顾一遍历史上废长立幼惨遭报应的昏君们,喊自己赶快醒醒。
我给妹妹立了规矩,一旦发现对姐姐有打骂行为,不管任何理由都要立刻道歉。
既然没有精力当法官,那就先把底线亮出来。
另外,需要批评姐姐的时候,我都会特意避开妹妹。
当然也有避不开的时候,如果妹妹幸灾乐祸煽风点火,那就立刻制止,一起批评。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当然也会有面对萌货把持不住的时候,但是只要上一秒和妹妹亲昵,下一秒一定会及时找补,给予姐姐同等待遇。
我还不定期地制造和姐姐单独相处的机会,逛逛街,聊聊天,让她独享我的爱。
和妹妹这样独处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因为长得好看又聪明伶俐的她,想要俘获长辈的心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在一个二胎家庭中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但相对的公平还是可以实现的:
当你觉得其中一个孩子更可爱的时候,那就对另一个孩子更好些。
25年前,《姐姐》这部短片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蕊蕊的妈妈连坐火车都会被人认出,遭到指责。
批评的声音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也让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问题,对姐弟俩的教育方法进行了调整,给予姐姐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后来两个孩子都非常优秀,去了国外读书,现在应该工作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家人是幸运的。
而在短片下的留言显示,许许多多的“姐姐”并没有如此幸运。
她们有的和弟弟妹妹感情淡漠,有的始终无法原谅父母,还有的从内心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配。。。
这也许是许许多多父母在辛勤养育二胎时绝不会想到的结果,更不会想到,这是他们亲手造成的结果。
而我想说,父母也是人,有着人性的弱点,也有着能力的界限。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愿意反省的父母。
在我们认真倾听孩子的那一刻,就向着解决问题迈出了第一步。
而当我们承认自身的不足时,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世界上最好的父母,就是愿意放下大人的骄傲,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
多子女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孩子觉得父母偏心的情况。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孩子们彼此是手足,但也存在竞争。而如何平衡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很考验父母的智慧。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点赞】【在看】噢~
—— End ——
来源简介:本文转载自“女子无才便留德”,作者“无才姐”。公众号以中德文化差异为背景,以家庭教育为基本主题,探讨生活多层面、深层次的问题。无才姐,才华有限而热情无限。资深留德华,淡定俩娃妈。用有趣的灵魂,抵御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透过公共议题,发出冷静、逻辑、高效的声音;穿越众生喧哗,守护温暖与爱。

领取学习资源

爸妈亲子课堂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回复上方关键词领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