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文颇为艰难,还没有写完。恰好有读者来寻两年前一篇短文《敬弥尔顿》。重读一遍,我自己感觉也很是增加了一些力量,特此奉上,分享给诸君,盼对大家也有所帮助:
Photo by Anna Shvets from Pexels
这些天,常随手翻阅诗歌。

偶然翻到弥尔顿的一首诗,顿时心生敬慕,又感觉到一种无言的力量,在远方澎湃激昂:
赠西里克·斯金纳
西里克,看我这眼睛,外表虽清明,
看不出瑕疵或损伤,却整整三年
不曾见光明, 忘掉了视察的能力;
在茫茫岁月里, 我这无用的双眼,
再也瞧不见太阳, 月亮和星星,
男人和女人。然而我并不埋怨
神的安排或意旨, 我依然充满了
热情与信心。我还能勇往直前,
忍受着一切。你要问什么在支撑我?
朋友,是一种认识:
为保卫自由,
为完成这全欧闻名的崇高任务,
我才累得失明。即使我没有
更好的指引,就这种思想已足以
支持我了此尘缘,虽失明而无疚。
殷宝书译
这首诗,有些许我们中国诗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味道,但是,在精神力和境界上,更胜一层。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是用生命写就的诗歌
弥尔顿是英国人。在17世纪的时候,英国处于王权专制与共和新旧交替的关键阶段,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推翻,克伦威尔一派上台。当时,主张简朴修己的清教徒弥尔顿在新政府中担任拉丁文秘书工作。
王权专制者,是既得利益集团,哪里那么容易退让呢。于是,经费充裕的王室一派,请了,或者说养了一批“太监”、“水军”,写宣传册,什么《为查理一世声辩》《圣王肖像》,如此等等,大力推广。
很不巧的是,这一年,才43岁的弥尔顿,左眼已经开始失明了,医生警告他必须立即停止用眼,放弃阅读与写作,否则将会彻底失明,连右眼视力也要失去。
但是,这个时候的弥尔顿,做出了一个选择:他立即出手,日以继夜,针锋相对地写了《为英国人民声辩》《偶像破坏者》等等,义正辞严地予以驳斥。
用生命在写作,这是真正的战斗。
等待、沉默、旁观、坐山观虎斗、等着分享胜利果实,不是更好吗?何况,这个时候已经不具备写作条件了,上天已经不允许了。但,弥尔顿还是昂首向前。
我推想,弥尔顿应该是明确地感觉到恰好站在了英国历史上关键的节点,他知道,当时的英国,像他这样文笔犀利、思维清晰,尤其是热情不竭的人,已经极少极少了。恐怕,他是被驱使着的,不能停。他不能做一个搭便车的人,必须去做一个造车人、驾驶员。
终于,到了1652年,弥尔顿两只眼睛都看不见了。
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停止工作。他念,让别人帮他写下来。
《赠西里克·斯金纳》这首诗,应该写于1655年,也就是失明3年之后。所以,这不是文字,而是血泪与生命。我相信,如果司马迁泉下有知,他一定会感慨,这首诗与《报任安书》之间,地隔千里,时隔千年,在精神上却是如此遥相呼应,此唱彼和。
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太史公”,宁愿忍受宫刑的耻辱和痛苦,仍然要坚持把《史记》写下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这件事非他不可、绝无可能假手于人。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司马迁往前2000年,中国没有可与《史记》媲美的史书,往后2000年,仍然没有。
他和弥尔顿都知道,自己恰好掌握了某种超群拔类的能力,而且是历史级别的,他们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历史,属于文化,与整个族群的命运深深勾连在一起。
所以,再苦再难,绝不能放松丝毫。
弥尔顿著作也被收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即便被杀戮一万遍,也绝不悔恨。《报任安书》的这段,悲愤激昂的英雄豪气,与《赠西里克·斯金纳》中弥尔顿何其相似乃尔!
正如命运对待司马迁一样,命运对于弥尔顿的不公并未就此结束。就在弥尔顿在《赠西里克·斯金纳》中宣布“为保卫自由,为完成这全欧闻名的崇高任务”之后,他的妻子去世了,留下只出生三天的小女儿,然后,唯一的儿子夭折了。弥尔顿带着三个女儿,家庭经济在泥潭中挣扎。
再然后,查理二世重登王位,新教徒们纷纷被整肃,许多被判死刑。弥尔顿的书被焚毁了,财产被没收了,自己也被关进了监狱。
但是,但是啊但是,即便如此,全然看不见一切的弥尔顿,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创作,仍然要为捍卫自由而奋争。接着,他写出了名著《失乐园》。
现在,我们回头再看弥尔顿《赠西里克·斯金纳》,在同一年,他还写了一首《哀失明》,开头第一句就是“
在这茫茫黑暗的世界里
”。

他所描述的,一方面是自己眼睛已经看不到了,但更是描述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腐败,而自己决心在这个茫茫黑暗的世界里,不停歇地前行。“即使我没有更好的指引, 就这种思想已足以支持我了此尘缘,虽失明而无疚。”
弥尔顿的人格之伟大,在这首诗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我相信,从来没有理所当然的、恩赐的、天上掉下来的“进步”,任何一种文明的美好,必然是通过弥尔顿这样的一代代人,用自己的牺牲所换来。
为什么英国后来可以实现社会进步,可以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就是因为,有弥尔顿这样的一批人,他们在历史关头清晰自己的使命,并用生命去践行。他们的作品,是人类无可争议的瑰宝。
“虽失明而无疚”,弥尔顿虽然失明了,但他以身卫法,心中无疚,充满了光明和温暖,而且,给身边的朋友传递了力量,在历史的进程中维系了火种。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个真正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好诗
如果我有机会编辑一本教材,那么,我一定会将这首诗编进去。朋友们,如果你们身边有年轻人,请向他们介绍这首诗,如果能讲述背后的故事,那就更好了。
20201214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理想再温和,也是理想

关注呦呦鹿鸣就对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