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近日,一场特殊的冰球友谊赛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参赛选手中有一支“白发冰球队”,队员们平均年龄60多岁,他们与十几岁的少年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年龄的“美好较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这支冰球队的部分队员,今年60岁的冰球队队长梅春晖告诉记者,这支球队里的很多成员来自上世纪70年代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的冰球队。球队解散后的三十多年里,他们忙于各自工作,逐渐失去了联系。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重新点燃了他们心中对冰球运动的热爱。
一场特殊的冰球友谊赛
跨越年龄的“美好较量”
近日,一场特殊的冰球友谊赛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赛场上,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动作敏捷、精神专注地打着冰球,看起来与二三十岁的年轻运动员没有什么区别。这是“北京1979”冰球队与北京史家小学飓风冰球队的一场比赛。
说起这场特殊的友谊赛,一位参赛小队员在领教了“1979冰球队”的身手后,十分佩服地发出感叹:“你爷爷终究是你爷爷!”
比赛时选手们活力四射
成立于2013年的史家小学飓风冰球队在同类队伍中是一支“劲旅”,在北京市中小学校际冰球联赛中创造了连续7年夺冠历史。2016年1月,他们赴纽约参加了第九届“灯塔杯”国际少年冰球邀请赛,获得了亚军,取得了中国参赛队伍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同时也成为了第一支以学校名义参加此项赛事的球队。
一位四岁起就开始学习打冰球的小队员说:“我想为中国的奥运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这些小朋友们不错,很有进步空间!”“1979冰球队”队员李鸿海这样评价小队员的表现。李鸿海告诉记者,他穿上球服、拿起球棒进入冰场时,这些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小小身影,仿佛正是当年刻苦练习追逐梦想的自己。 
“以2022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我国冰雪运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拥有了更好的训练环境、先进的训练器材,相信孩子会用自己的热爱、拼搏精神、永不服输的态度将冬奥精神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史家小学校方表示,这场友谊赛让大家见证了这场美好的“较量”,和一代又一代体育人的精神传承。
1979年冰球班解散
一个梦想埋藏了30多年
罗才北是“北京1979”冰球队的副队长,他和球队的其他成员一样享受着每一场比赛,对他们来说,现在能聚在一起打球,是一个埋藏了30多年的梦想。
罗才北告诉记者,“北京1979”冰球队目前有30余名队员,以当年什刹海体校冰球班的成员为主,还有一部分是后来加入的冰球爱好者。今年59岁的罗才北在这支队伍里还算年龄比较小的,大多数人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
“北京1979”冰球队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首都体育馆的竣工,中国有了第一块室内人造冰场。北京市体委决定恢复少年冰球项目,成立冰球班,地点落在了北京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也称什刹海体校),当时体校从北京的中小学生中招录了大批身体素质好、学习好的学生参加冰球专业训练。
1974年,12岁的罗才北因为喜欢滑冰进入什刹海体校学习,“当时看着比我大的孩子滑冰,感觉有趣就跟着学习,后来体校招冰球班的孩子,我便报考了。冰球班的流动性很大,最后留下30余人。”
回忆起当年打冰球的场景,罗才北感慨说,因为专业场地少,都是到天然湖泊里打球,“完全看天气,如果冬天冷一点,可以在12月中旬打冰球,如果稍微暖和,只能等到12月底,每年只有两个多月训练的时间。”因此,每一次上冰训练,罗才北都倍感珍惜。
1974年在首都体育馆的一次训练后
1979年春节前,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冰球联赛上,来自什刹海体校冰球班的球队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北京1979”冰球队队长梅春晖当时参加了这场比赛。和记者聊到那场比赛,他说:“成绩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有了信心,觉得整个队的水平都提高了,第二年如果再来,我们肯定有更好的成绩!”
1979年参加全国比赛时的合影
梅春晖憧憬着能像什刹海体校冰球班的师兄们一样进入专业队,成为专业冰球运动员。然而,1979年春天,由于种种原因,冰球班停办,冰球队解散。梅春晖表示,大家心里非常难过,有些依依不舍,毕竟有了这么多年的感情。
“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参加两次青少年比赛,第一次比赛回来后,大家都跃跃欲试地准备在下次冰球联赛上夺得更好的成绩,可惜冰球班解散了……”说到这些,罗才北也觉得非常遗憾。
冰球班停办后,班里同学逐渐转入其他行业,有人做建筑设计,有人选择当兵,还有人出国发展。梅春晖和罗才北都选择参加了高考,一起考上了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因为大家的生活重心都转移到工作和家庭上,远离了冰球这项曾给他们带来梦想的运动。在之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大家没有再打过冰球,见面的机会也很少,因为当时通讯不像现在一样方便,很多人逐渐失去了联系。
冬奥会申办成功后
“老男孩”们重燃速度与激情
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与此同时,国内各种冰上运动场馆也大量出现。既有供专业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场馆,也有各种面向爱好者开放的场地,冰雪运动在我国逐渐“热”了起来。
“我们最初聚在一起还不是为了打冰球,想把过去的队友找回来,重续以前的友谊。”罗才北介绍,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重新点燃了他们这群“冰球老少年”心中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与激情。大家逐渐恢复了联系,随着见面次数增多,他们觉得除了聚会聊天,还应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恢复打冰球吧!”
就这样,当年什刹海冰球班的9名学员在五棵松冰场重新集结,成立了“北京1979”冰球队。“开始打球后,我们觉得应该想一个有意义的队名,既然我们是1979年解散的,那就叫‘北京1979’冰球队!”罗才北告诉记者。之后,又有一些当年冰球班的队友和其他爱好者陆续加入。
据罗才北介绍,这几年,他们和很多冰球队打过比赛,不仅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和小孩子;他们到过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也到过长三角的上海、杭州,“我们参加这些活动都是自费的,想多出去打比赛!”
作为队长,梅春晖负责主持队中的日常工作,如对外联络、发布各类通知、制作队服、训练、把控队员情绪等事宜,“又回到了当年在体校训练比赛时候的感觉,看到每个人都亲切,从心里为之高兴。”
2015年秋季,组队初期的队员
虽然年迈身体机能退化
但队员们仍然充满活力
冰球运动对抗激烈,运动量大,这些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老人能够适应吗?
罗才北坦言,一些队员的身体机能出现退化,有人容易出现腿疼或者腰疼,但大家都在坚持。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只要上了赛场,大家都挺“较真”,而且不仅是为了玩,还会探讨怎么打,采用什么样的战术。
在罗才北看来,冰球这项运动带来的这种激情不是一般运动项目能比拟的,“上赛场后,我们瞬间充满活力、激情四射。”不过让他收获最大的还是和队员之间的友谊,“这么多年能在一起,大家说来打球就来打球,这种深厚的友情是难能可贵的。”
队员在努力比赛
打球的过程中,罗才北也感受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里的队友来自各行各业,有人以前忽视了锻炼,自从打球后,大家的精神面貌和体质都有了很大改善。”

在每一次比赛中,大家都感受着冰球项目带来的身心快乐,“每当和队友一起配合,打成一次进攻或者防守,我们都会觉得内心舒畅。”
在“北京1979”冰球队中,守门员周云杰曾是什刹海体校少年冰球队的主力门将。如今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曾表示,现在虽然很多动作根本做不出来了,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老朋友依旧在冰上,依旧在一起。
2020年10月21日,梅春晖代表“北京1979”冰球队向北京奥运博物馆无偿捐赠了冰球比赛用头盔、护肘、手套、护腿、防摔裤、冰球鞋等护具和球杆10件套,还捐了一件红色的比赛服,上面有全体队员的签名。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梅其傲也将其收藏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俄罗斯、芬兰和中国产的老球杆一并无偿赠予博物馆。
球队捐赠给北京奥运博物馆的冰球护具、球衣、球杆等
身为一名冰球爱好者,梅春晖热爱、参与冰球运动40余年,培养了自己的儿子成为优秀冰球运动员(国家级运动健将)。他说:“冰球属于小众体育项目,大部分地区的人对冰球不了解,更没有近距离地看到过冰球护具的样子,我们愿意把收藏多年的这些老物件无偿捐赠给国家,影响和带动更多人爱上冰球这项运动。”
紫牛新闻记者|万承源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闫春旭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视频来源: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你可能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