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海疫情的进展,紧紧揪着每一位国人的心。谁曾想,疫情会以如此凶猛的态势,颠覆了上海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下文作者是一位家有二宝的妈妈,她以时间线梳理出了封闭以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心路历程。为我们还原了眼下大多数上海人的真实样貌——用互相的坚守,来慰藉内心的焦灼与不安。更为难得的是,字里行间所渗透着对于疫情的思考。
文丨雁归   编丨Amanda
本文原文来自:外滩教育
微信号:TBEducation
上海,曾自喻为“魔都”,然而奥密克戎的来势汹汹,让这个一度以自由、开放的城市,瞬间变得魔幻而又“不可思议”。
身处疫情爆发的漩涡,繁复信息纷至沓来,这段时间,我和家人们过得是跌宕起伏。
足不出户的日子中,我第一次感到了时间可以既漫长又短暂,而生活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跨越分歧和隔阂,更需要包容和智慧,有时,柔软的心也许才更有力量。
01.
理所当然的,从来就不是生活
最近这段时间,“谢谢”这个词语,几乎刷屏了我所在的业主群。一句句的留言中,既有对物业管理人员的尊重,也有对业委会、志愿者的感谢,以及对小区各位“团长”的真诚赞美。
这一点也不夸张。事实上,在长达一个多月的足不出户中,他们几乎成了我们小区300多户家庭的“衣食父母”。正是他们的努力,让我们能安心宅家,维持着基本的生活需求。

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很少有人会想到,疫情将会以如此猛烈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其实警讯早有迹象。3月7日,上海有不少医院纷纷宣布停诊,不少学校、企业开始了密集的管控隔离。风雨欲来中,公司虽然开启了线上办公,但大家都轻松心态,还期待着三八妇女节的鲜花和假期。
很快,疫防控局势肉眼可见地变得紧张起来。12日,上海市教委要求中小学全面停课。我家正在上幼儿园的哥哥和妹妹,也暂时告别了校园。
坏消息紧随而来,由于邻班孩子是奥密克戎确诊病例的密接,幼儿园要求所有孩子必须返校接受五次的集中核酸检测。家长们瞬间变得不淡定了,不过好在发现及时,幼儿园一切如常。
生怕交叉感染,孩子们第三次去幼儿园检测被紧急叫停。但是弥漫在社会层面上的不安在加剧,管控变得更加严格。当天早上,我们发现小区门口,支起了蓝色的帐篷。常用的两个出入口贴上了禁止出入的提示。
大家活动范围开始缩小,小区开始了两次的全员核酸检测。不过连着两次的全阴检测结果,也让人们安心下来,静待小区解封。
但是通告上显示的2天解封,延续成了8天,许久并不曾有动静的小区微信业主群里,开始相互询问各类商家的联系方式。好在当时还有外卖,生活依旧平稳有序。
没有课业压力的孩子们,在小区满是花骨朵的玉兰树下疯玩,有的孩子还共享了篮球框,热火朝天地打起球来。大人们则坐在小区台阶上、草坪上,吹着春风,喝着咖啡,享受着上海短暂的春天。
然而等不及玉兰花绽放,上海疫情又肉眼可见地严重起来在小区大门重新打开后,我忽然发现,街头小巷的一些菜场、熟食店,开始排起了长龙。网购商品开始变得不顺利,部分商家变得不稳定发货,前往上海的物流纷纷被取消。
街头巷末开始浮现“封城”的言论,危机感开始涌上我心头。在快速评估了家里冰箱的储备后,家人们兵分两路,一边是在沿街店铺采买,为了避免人员聚集,我们会格外小心一些拥挤排着长龙的队伍。另一边则专挑顺丰、京东快递发货的网购物资。
小区春景图
很快,“靴子”正式落地,上海开始了“鸳鸯锅”式的封城。幸运的是,除了部分物资被拦截在路上后,绝大多数蔬菜、米面顺利送达。家人当时还想额外买些肉类以防万一,但被我紧急叫停,食物买太多冰箱塞不下,放坏了岂不可惜!乐观去想,也许2周后就能解封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毫不起眼的决定,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懊悔不已。
随着管控时间的延长,冰箱只出不进的,我的焦虑也不可避免油然而生。一日三餐逐渐成了“老大难”,家中掌勺的“大厨”也开始发挥创意,想方设法地既要让饭菜分量减少,又要让孩子吃饱肚子,均衡营养。
说实话,作为80后的尾巴,我从未想过2022年,我还会面临食品短缺的压力。在这魔幻的4月之前,我还一心只想着“断离舍”,但在4月之后,却走上了一心想要“买买买”的极端。
可以说,疫情让人们遭遇病痛的折磨,也颠覆了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体验。
疫情发生之前,不论多晚,街头拐角处总有24小时开灯营业的便利店;
想要改善伙食,打开手机外卖软件,种类丰富的餐饮任人挑选;
想要吃些全国各地特产,只要操作手机网购下单,等上几天也总能端上餐桌……
然而,在上海封城这段静默期里,没有便捷的商铺,外卖软件中的商家全部停业,淘宝里的网购狂欢也总是别人的热闹。所有熟悉的购买方式,全都归零。这也意味着我们和外界的实质联系,脆弱得不堪一击。
家人们开始频繁查看冰箱,孩子们敏锐地感到了其中的差别,吃干净了碗中的每粒粮食,身体力行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零食、牛奶面临着断供的情况下,哥哥开始主动盘算着剩余的饼干数量,甚至连每天一块的巧克力,也被他掰成了两半,省着来吃。
邻居丁丁小哥哥的字条

没有了源源不断的甜点零食,孩子们仿佛无师自通般地学会了节制自己的欲望。看着适应良好的孩子们,当妈妈的我,除了欣喜外,不免浮上些许的愧疚和自责,甚至后悔当时囤粮太草率!
经此一役,我想我恐怕可以熟练说出来每样食材的保鲜时间,深刻理解原来如何囤粮,也是一门实用的学问。
一次饭桌上,家人聊起了当初备货的细节。当时托人从外地购买莴笋时,买菜的阿姨听说是寄往上海的,默默多塞了5根莴笋在包裹里,我听到了,忍不住眼泪直掉。
恐怕也只有在物资匮乏的当下,我才更能体会阿姨赠菜背后的深意,和远在千里外的陌生阿姨,在吃饱肚子这件事上,产生了共鸣。
水栽的芹菜生根了
前几天,上海气温回暖。开窗透气时,窗外暖风裹挟着花香迎面而来。不知不觉间,小区的樱花花开花谢,只余深深浅浅的绿色铺满枝头,仿佛在无声提醒人们,上海的春天已经进入尾声。
蚕豆、茼蒿、马兰头……以往都是此时餐桌上的主角,但今年这些时鲜绿叶菜全部失去了踪迹。
可是上海人失去的又何止是“蚕豆、茼蒿和马兰头”呢?
自由自在的生活,唯有建立在有序规范的社会环境上,希望在上海的我们,不要再错过今后每一年的春天。
02.
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虽然一直处于封控之中,不过我们小区“全阴”的战绩,在4月初惨遭“破防”。在早前的一次筛查中,小区出现了阳性案例,这也意味着我们足不出户的日子,直接顺延到了4月下旬。
居家抗疫,使得核酸检测成了每天最重要的事情。频繁检测下,我家3岁的妹妹开始把“娃娃感冒了”挂在嘴边。足不出户的他们,熟练地假扮成“大白”,给玩偶们检测核酸,开启每日乐此不疲地“治病”过家家。
妹妹在玩”治病“过家家

在这段静默期,身体健康仿佛成了一种“执念”。上海春季温差变化极大,前段时间,哥哥起床时忽然变得病怏怏。一摸额头,一片滚烫。我心中一跳,孩子发烧了,此时担心和焦虑一下达到顶峰。
万一哥哥成了小阳人,妹妹又该怎么办?
作为二娃家庭,我不禁焦虑“变阳”后的日子,更糟糕的是,因为兄妹俩平时体质不错,家里没有常备“美林”退烧药。但现在全上海的药店大多关门,急需用药的我们,却面临着买不到常备退烧药的尴尬处境。
庆幸的是,哥哥很快退烧了,几次核酸、抗原检测下来,依然保有“小阴人”的身份。
可这样的突发事件,在全城抗疫的氛围中,又显得格外惊心动魄。推己及人,这场疫情危机,不仅存在着个人的困窘,也反衬出弱势群体的艰难困境。
哥哥的画,《妈妈打病毒》

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抱着手机,浏览社交媒体的信息,急切地想要了解上海的最新现状。
但网络上繁复信息甚嚣尘上,一些冷嘲热讽看得让人胸闷。
最让我心疼的是一位母亲的遭遇。
她本想托人给独居的父亲送菜,却因为只给了快递小哥200元的感谢费用,而被网爆跳楼自杀。
一边是知恩图报的孝顺家庭主妇,一边是一位深夜送菜的跑腿小哥,他们本是用彼此的善良,打造了一个温情的世界,最后却在网络世界的恶意的攻击下,变成了一出惨剧。
我多么希望这只是“谣言”,但当各类帖子被判定反转、谣言时,唯有这则悲剧成了警察们认定的事实。
魔都,是真的“魔幻”。在长期刷帖中,我的心情总会低落到谷底。封城之初,乐观的上海人,还能制作一些搞笑图片聊以自嘲。
可封城之后,“政治性抑郁”成了朋友圈中的刷屏网红名词,人们的焦虑和苦闷也随着时间延长而不断蔓延。
政治性抑郁:指人和社会的关系。那些容易产生政治性抑郁的人,通常敏感细腻、有同理心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期待世界变得更好,并希望自己也有责任使社会变得更好。
但与之相对的,理想化的愿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会让他们很容易觉得失落和无助。这种创伤感可能会让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从而陷入抑郁。
然而不管内心有多焦灼,日常的生活总在继续。在接连几日早起“叮咚”抢菜失败后,“水果团”、“牛奶团”、“鸡蛋团”、“面包团”开始不断出现在小区业主大群里。
当第一批物资团购成功后,业主群们又开始活跃起来。不过众多团购也不总能顺利成功。
此时,团长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他们不仅要快速和商家锁定货源,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成团,紧盯配送运货的各个关卡。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相应的团购就会失败。
尽管有着各位团长的义务付出,但封城至今,运力依旧紧张,不少团购的价格直线疯涨。一筐平时只要50多元的蔬菜大礼包,涨到了100元还供不应求;一箱水果春见,从封城前的90元,变成了如今180元,价格直接翻了个倍。而政府平台推出的蔬菜团购物资,我苦等了3天,依旧还未发货。
此时此刻,唯有自我救济。如果说莫逆之交指的是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那么在眼下的上海,可能还要加上“一起挨过饿,一起成了团”团购越来越多,以往邻里之间的点头之交,如今成了“邻里好,赛金宝”的生动写照。
给志愿者放抗原的手工纸盒

一场疫情,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更多小区志愿者们也站了出来,帮助维持小区的日常运转。随着一些长者吃饭难、患者配药难的消息传开,弱势群体,也成了小区的关注对象。
为此,志愿者们也开始主动统计各个楼栋中年龄较大的长者、一些慢性病患者以及低龄宝宝的家庭,期望能够及时守望相助。
业主大群也开始制定相应规则,专门发布各类重要信息,方便长者、外籍居民的查阅。而其他相关话题,则一律挪动到更多相应小群,满足大家的沟通需要。
更多小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以物易物的“换购”群,最为活跃。有人在群里换购到了孕妇每日必备的复合维生素,过敏药、隐形眼睛的药水、还有日常必备的酱油、八角和葱蒜。有邻居担心长时间的网课会影响视力,马上就有邻居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孩子空闲时数下空中的鸽子……

每天总有意外发生,而这些群却总能解决各种意外。疫情下断断续续的日子,在这些群里又丝滑地运转起来。
哥哥画的《春天》

有人曾说,上海人的抱团自救,是现在最大的温暖。不过对于我们小区而言,还有一批默默无闻的英雄,那就是小区的物业。如果说他们之前是我们生活的配角,那么今天,他们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
整个管控期间,小区300多户家庭,全都倚赖于这个不足10人的物业团队,完成物资保障最后100米的畅通。
除了白天黑夜的配送外、他们还承担着消杀、疫情信息搜集的多项工作。而他们也同样有家不能回,住在不能烧饭、不能洗澡的办公隔间里。
可疫情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努力而停止进攻。目前这10多人的团队,有过半因为感染奥密克戎而被隔离。
焦灼、担忧之外,更多的还是坚守。感同身受的小区居民,自发为物业保安捐赠了许多即食物品、一次性的内衣裤。
“礼轻”背后,传递的更多是尊重和关怀。物资匮乏时,还有朋友将家中多余的鲜奶赠送给保安,疲惫的保安被瞬间破防,哽咽地重复着许多句的“谢谢”。
封闭期间,小朋友过生日,邻居赠送的气球

困难很多,但更多的温暖和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放下手机,看着身边两个孩子在家中疯闹,我又感到了岁月静好。
此时,无比感谢那些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让我们得以从沉闷的生活中,透出一口气,让柔软的心,充满力量。
03.
学着在逆境中自处
清晨,透过窗户向外望,曾经熟悉的热闹街头,依然门可罗雀。空荡的马路上,只有外卖小哥匆匆穿过。鸟鸣声越来越响,可这座城市却越来越静默。
疫情期间,现代城市的功能丧失,让上海市民们见证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气温升到33°时,还穿着薄羽绒服出门做核酸,因为长期居家丧失了对温度的感知。
当我们遇到困难拨打12345求救时,这条曾百分百回复的热线,却可能永远无法拨通。
当我们以猎奇眼光看待国外市民紧急采购卫生纸巾时,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这样的窘境也会出现在自己身上。
当我们拔光阳台花草改种各类水培土栽蔬菜时,才能真正理解祖辈埋藏在血液里的“种菜基因”。
我们在顺境中过得太久了,逆境中却忘了该如何自处。短期涌来的更多恐慌,又会反过来加重情绪负担,变成恶性循环。我想这次疫情,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内心的重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共鸣上。
疫情当前,也为我们补足了重要一课: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有的从来只是更多努力和坚持。
学会“底线思维”,拥有“随遇而安”的心态,至少让自己更加体面地面对各种逆境。等将来我的孩子们长大了,我也会把这段经历告诉他们,并他们传递这样的理念:
珍惜资源,尊重物资匮乏时的生存本能;

人需要温度和共情,善待他人的求救与困境;
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最后,好好吃饭,用行动尽力生活。
这几天,孩子的零食全部吃完了,果蔬又快见底了,虽然前路依旧有迷茫,但作为妈妈,我希望自己还能再坚持一点,为了所爱的城市,也为了我们自己。
也许,明天会更好。好了,志愿者又通知来做核酸了。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