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2022年第1期
稳中求进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一)
探索保险资管特色的服务实体经济之路
文/ 崔斌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执行官,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而实体经济是“十四五”经济发展的根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两个大局的全局性重大战略判断,作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要表述。在新发展阶段,保险资管机构作为国内主流金融机构,在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的同时,也背负着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是保险资管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共识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
早在2013年9月,习总书记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就指出,“要继续加强国际金融市场监管,使金融体系真正依靠、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2017年7月,习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会议上强调,“要让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地阐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为新时代中国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2月,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在银行业保险业达成广泛共识
仅从近年银保监会年度工作会议来看,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是每年工作重点。2020会议指出,“要大力做好‘六稳’相关工作,推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2021年会议指出,“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2021年12月,银保监会党委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指出,“切实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2022年首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副主任张忠宁表示,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巩固。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保险又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保险资管机构运用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责无旁贷。
二、保险资管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做法和经验
(一)重大项目投资,通过债权投资计划等方式支持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疫情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保险机构着眼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方式,精准助力实体经济复苏。2021年全年,保险债权投资计划注册规模接近1万亿元,涉及市政、交通、能源等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保险资金充分发挥投资期限长、成本稳定的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平均投资期限超过6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仅为5.19%的长期限、低成本优质资金,与实体企业携手共度复杂局面。
(二)创新驱动发展,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保险资金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突破传统思维,克服机制约束,积极开展股权投资和股权基金投资,设立成长基金、新兴战略产业基金,以创新驱动发展塑造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自2010年《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正式允许保险公司投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发起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开始,经历2014年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关于设立保险私募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金可自行发起设立私募投资基金,和2019年银保监会对股权投资计划注册程序的大幅简化后,保险资金的股权投资力度持续加强。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后,保险资金积累了丰富的股权投资经验,投资手段得到极大丰富。截至2020年9月末,保险资金通过股权直接投资、股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投资企业股权累计规模达2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0%,成为金融业可提供股权性资本的主要机构投资者。
(三)盘活存量资产,通过REITs和资产支持计划等方式支持基础设施项目
在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后,保险资管机构及时开展基础研究,分析在“资产荒”加剧的背景下,REITs对保险资金丰富资产配置,获取长期分红收益的重要作用。首批基础设施REITs启动发行时,保险资金广泛参与,成为总申购金额最高的战略投资者。与更广泛的资产支持类项目相似,当前国内REITs集中于仓储物流,收费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污染治理、信息网络、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类项目。保险资金通过间接持有此类资产,与实体企业共享运营发展所带来的长期收益。
(四)发挥组合投资优势,在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性投资布局
在监管机构的信任与支持下,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日渐拓宽,目前已成为国内可投资大类资产类别最为丰富的主流金融机构。从品种上,保险资金涵盖权益、债券、另类股权债权、优先股、永续债、不动产、衍生品等类别;从阶段上,横跨创投企业、股权基金、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并可与通过长期股权投资持有具有持续回报特征的优质资产。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保险机构在各个投资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就从客观上允许保险资管机构以更长远的视角关注经济发展趋势,针对人口老龄化、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构建养老医疗、先进制造、双碳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等核心赛道,股债结合、期限结合、产业链结合,用一套完整的研究成果体系指导综合性投资布局,发挥多品种、全方位、跨阶段组合投资的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清单式服务,满足实体企业融资发展的一揽子发展诉求,以保险资金特有的方式支持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三、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保险资管机构的思考
(一)专注投资管理,持续创造稳健投资收益,就是对实体经济的最大的支持
保险公司本身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的一类金融机构,需要在危机时期或风险发生后,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和保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保险资金,为保险资金创造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以投资端的“收益可达”支持保险公司负债端的稳健经营,便是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务实举措。与此同时,保险公司除了通过承保风险为实体企业提供救助以外,还为实体经济构建了防灾减灾的手段,减少损失的发生。财险网点遍布全国村镇,很多分支机构设置的初心便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效益考虑,而是兼顾社会责任。因此,保险资金的稳健增值对保障社会民生意义重大。
(二)服务实体经济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既有利于保险主业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投资收益的实现
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会促进保险负债端的稳定和赔付率的降低,进而惠及保险主业开展。保险资金服务于生产型企业可以减少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隐患,服务于道路交通建设可以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出行安全,服务于医疗护理相关领域可以促进人民健康。这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效益,会促进保险公司的保费增长和赔付下降,从而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更为稳定的可投资资金,形成正向反馈。另一方面,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率水平与其经济增长直接相关。海外经验显示,以固定收益投资为核心的保险资金,在低利率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配置压力和挑战。因此,为了自身的长期投资回报,保险资金也应积极主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国内经济在较高的增长水平稳定运行。
四、正确处理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
(一)防止投资行为给实体经济带来额外风险
保险资管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应严格遵照监管规定,做好战略分析研究和资金统筹规划,使用长期限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如果缺少长远规划、追求短期回报,则容易造成投入资金稳定性不足甚至抽离资金,反而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危害。此外,激进投资行为同样对实体经济发展有害无益。在论证不够充分的情况下,盲目将保险资金投向过剩产业、僵尸企业和国家政策、监管引导不相符的领域,不但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而且还会导致金融风险外溢至实体企业,甚至危害整个产业链及无数中小微企业的生存。
(二)精准扶持,隔绝信用风险在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
服务实体经济并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更需发挥信用风险甄别能力,引导资金投向经济运行中亟需资金支持的薄弱环节,避免资金流向过剩低效的落后产能,助力实体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同时,保险资管机构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宏观视野和科学的风险防范手段,指导和帮助实体企业远离风险业务,规避或压降与潜在风险的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通过投资行为,隔绝信用风险在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
(三)避免风险事件影响保险主业的经营
保险资金运用不可避免的面临投资风险,保险资管机构应避免因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影响保险经营主业的开展。近些年,国内资本市场违约事件频发,确实有一些保险资管机构深陷其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风险都在投资板块得以解决,并未出现危及保险公司存续经营的极端情况。但随着未来国内常态化退出机制的成熟和完善,不排除部分实体企业的股权、债权出现价值大幅波动的情况。这就要求保险资管机构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手段,敬畏监管要求,预留风险余量,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事件影响到保险主业的赔付保障和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
(四)加强内控,防范股东侵占及员工道德风险
多年前,国内曾经出现过部分保险公司股东违规使用保险资金的行为,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事件发生后,银保监会连续出台《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和《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条例,对股东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列示大股东的禁止行为,并在适当时机对重大违法违规股东予以公开。这些做法都展现出监管机构对规范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视和对违规侵占保险资金“零容忍”的坚决态度。在监管要求之外,保险资管机构更要提高“三主”意识,加强自身内控管理和制度建设,避免出现假借“服务实体经济”之名,异化投资行为,最终为股东或小团体利益服务的违规事件。
五、进一步探索保险资管特殊的服务实体经济道路
(一)坚持联系保险主业,深度服务保险行业全产业链
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不同,保险资管机构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的保险行业。无论是财产保险、意外保险还是人寿保险、健康保险等,其保险业务的产业链都延伸至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保险资管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保险公司资源,打造投保联动机制,借力保险公司在自身业务领域的专业性及行业理解,形成服务保险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特有优势。此外,服务保险产业链还可以分散投资单一企业所蕴含的风险,“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让服务实体经济深入到保险业务上下游的各类企业,尤其是亟需扶持的小微企业和产业链薄弱环节,促进产业整合和优化升级,以主人翁的姿态支持保险全产业链的发展。
(二)构建ESG投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从海外经验来看,保险机构和养老机构是最早构建ESG投资体系,最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投资的一类金融机构。ESG投资理念与保险资管机构追求中长期投资收益特性相符,是保险资金长久期负债的优势。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3060目标”也随即被纳入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议。保险资管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也应遵循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构建领先的ESG投资体系,着力服务于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实体企业,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和低碳绿色发展。
(三)运用创新手段,探索通过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手段
组合类产品是《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所定义的三类保险资管产品中,存续余额最大的一类产品。但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其贡献度一直未提到和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同等重要的位置。组合类产品主要投向二级市场,看似与实体经济距离较远,但如果采用创新的思维和模式,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保险资管机构应建立适用于组合类产品的服务实体经济投资框架。可以充分利用组合类产品投资自主性高、资金运用机制灵活的特征,积极引入外部资金,参与实体经济投资。此外,还可以用组合类产品作为载体,尝试投资黄金、原油、碳汇交易等与实体经济挂钩的大宗商品。通过产品化的运作,发掘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模式。
(四)锻造内功,加强制度建设和投资能力建设,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保险资管机构应建立更为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单纯以实现短期收益作为考核标准,行之有效地调动投资人员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有条件的保险资管机构还可以建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的专业化团队,深耕特色领域,打造特色标签。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高科技、数字化手段监控和了解实体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以保险资管公司的专业能力赋能企业发展,实现和实体经济的共赢。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保险又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运用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是保险资管机构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双月刊)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双月刊)是由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创办、国内唯一立足大资管、专注于保险资管及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基础理论与业务研究刊物,持有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
刊物于2015年9月正式创办,2015年出版2期(季刊),2016年起改为双月刊。目前已出版39期正刊、2期增刊、5期合订本。
刊物共设12大栏目:卷首语、封面文章、特别策划、首席观察、政策解读、宏观研究、投资风向、业务探讨、全球视野、大资管时代、光影天地、会员风采。
刊物主要发送监管机构,协会会员单位,相关政府部门,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及有关研究机构等,影响力日趋扩大。
联系人:研究规划部  于老师  李老师

联系电话:010-83361689 83361693
收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官微
微信公众号:zgbxzcgl201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