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

姓名:
Kessi
课程学校:上海某IB课程学校
英语成绩:托福107
GPA:40
录取院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01
“反网暴”却反被网暴
我是个喜欢“玩”的人,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玩”,而是做我喜欢的活动。申请季时,在总结自己活动列表时我才发现,我真的做了很多:CTB,YIC,学校电视台、戏剧社、电影社等。不仅如此,我还参加了各种比赛。看起来我的活动跟我的学业并无太大关系,但所涉及的均和传媒方向相关,这和我早早定下了读传媒方向有一定的关系吧。
10年级时,我参加了CTB(China Thinks Big)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当时刚好碰上韩国明星雪莉因为网暴而自杀的新闻。由此引申,我和我团队的同学们便将“中国大陆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定为我们的选题。
我们考虑到,人们不愿意把自己遭受网络暴力的经历放在台面上来讲述,为了做好研究并最终能在数据上有所呈现,我们用了发问卷、匿名提问箱等方式收集大家的经历并进行了统计。
收集信息只是一个做研究的方法,我们发现的问题、现象还需要解决。虽然我们还是高中生,但也可以进行尝试,尝试去改善“网暴”的现象。然而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次尝试能让我们如此记忆深刻。
我提出可以选用视频的方式来做“反网暴”的宣传,然后上传到那些“拥有认真看视频的观众”的平台,比如B站。我曾经在校电视台实习,我知道B站的用户更年轻,而且每个相比于短视频平台的观看时间,他们更愿意在长视频上花时间、沉浸。
有了这个想法,我们便开始了行动。我们混剪了很多欧美电影、电视剧作品的片段,将其组成一个新的影片,有3分钟。在这3分钟的“反网暴”视频中,我们只字未提“网暴”,但却做到了每一帧都在反映网暴的可怕以及网络键盘侠让人崩溃的行为。
可精彩由此打开,这视频爆了,不仅爆了,它还登上了当时B站的首页!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查看了弹幕、评论和私信之后,我们终于知道了原因:
当时正值某明星的“粉丝团风波”,我们的视频在此时从一个新账号下面悄悄上线平台却引起了风波中粉丝们的注意。他们觉得自己维护的明星“哥哥”遭受到了网络暴力,而我们的视频是一个反网暴的视频,我们就是在为他们的“哥哥”说话。于是他们一股脑儿的开始转发并宣传我们的视频,视频中的弹幕、评论也越来越多。同样的,粉丝对立面的网民们也纷纷赶来,开始指责我们是在给那位明星洗白,很多用词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我们不评判事情的好与坏,这件事无论是明星、粉丝团还是其对立面的网民们当时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着网暴。而想改善“网暴”的我们却被“网暴”了。后面,我们清理了很多弹幕和评论,并表达了我们只是学生在做研究项目的真实目的。在风波渐渐淡去,有很多的学生和老师联系到我们,想要引用我们的视频去做“反网络暴力”的宣传。
后面在11年级,我们参加了YIC,我做了队长,我们想继续把反网暴这个话题延续下去。除了借用了这个视频,我们继续做了问卷收集数据,并且做了海报贴到了徐家汇、学校里,介绍了网络暴力是什么、成因是什么等等。
在这两个项目中,提出做视频、做海报这种使用高效率传播媒介的方式是我的想法。或许也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对我申请上UCB有了助益。和学霸们不同,感觉我的申请季并不是由我的标化成绩撑起来的,而是由我的活动撑起来的。
02
初遇ZOOMiN——“选项”变“决定项”
就像上面说过的,我对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了然于胸。然而对于找留学机构,我和我的父母都没有太多想法。
要知道,我平时就是一个不“卷”的人,对于我自己的成绩我不会要求自己一定要冲刺前几名,当然我也不会希望自己太差,我对自己还是有比较高的“最低要求”的,所以成绩方面我没有太大的压力。而我的父母因为在德国留学过的,他们在那边也有同学、朋友,如果我申请欧洲的大学,他们可以帮我搞定。也正是上述这些情况,最初我相信申请大学我是可以自己搞定的。
但是因为我选择了传媒方向,这个方向最有优势的学校在美国,对于美国大学的了解我们却都知之甚少。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了——找机构。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找留学机构?先不说对于申请美本,我们没有“文书怎么写?活动列表怎么填?”的经验,最初我连对美国的大学“概念”都没有。敲着键盘在网上看到的满眼都是各大学乱七八糟的排名以及学校优势专业等,比如NYU排名前30,传媒专业也不错。然而并没有人说这个学校是什么风格,他们适合哪种学生去。要了解这些,我们就得寻找“懂”的人。
要说“懂”,那就不得不提ZOOMiN了。决定找留学机构之后,我和父母看了很多家机构,筛选到了两三家开始和他们面谈。在这期间,我看到了一篇Zi公众号推文。说来也巧,这篇推文讲的是我同校同学的案例采访,他被录取到了Emerson College的新闻专业,看过推文之后又开始对整个机构了解起来,也就是这样,Zi进入了我和父母的“选项”。
作为我们的“选项”,我们自然对Zi和其他机构一样开始深入了解。和其他机构不同的是,我感觉他们就是在表面做“留学”实则搞“教育”:面对留学他们不止关注申请的结果,更在意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更在意作为申请者的“我”,这是我觉得他们与其他机构最大的不同。并且看过他们的申请故事,可以知道他们并不是那种只按模式、按流程走的“流水线”机构。
当时很多美国的大学都放出了Test optional的消息。其他机构对每个学生都说着几乎同样的话说:“虽然Test Optional了,但SAT还是要考并且提交一下。”他们做着“流水线”式的辅导流程,我并不喜欢。而Zi的老师却并不是这么说,他们只说“如果你不想考就不用考。”他们告诉我会根据我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规划、辅导和申请。
也正是因为这样,“选项”成为了我们的“决定项”。
03
进入Zi——从“新”认识PSS
整个申请季下来,Zi的老师给我一种“家族”式的感觉,但这个“家族”不止有“大家长”Huini。我在Zi SOSA时认识了个性十足的JK老师;也在写文书时有温柔的Cici和犀利的Huilan等几位老师帮我修改;还有面试辅导“老司机”KK帮我做面试培训。
当然,我印象最深刻的活动,还属Zi的文书工作坊(PSS)。最初我对所有文书营的印象都是“死写文书”。我毕竟是个爱“玩”的人,虽然我也会按时完成作业,但总会有些忧虑。可Zi的PSS并不是这样。
参加完Zi文书营的第一天我就跑去跟我的同学说:“你敢信,文书营的第一天居然是去打真人CS!”我真是太欢喜了,这就是我喜欢的模式,很快我便融入进去了。在后续的日子里,这种模式不仅让我,也让其他同伴更快的了解、认识。我们互相聊天、提问,挖掘自己的故事和闪光点,这可比只“死”写文章要有用多了。
这种方式,最终也为我带来了“好处”。在申请季写文书时,弗吉尼亚大学有一篇小文书问“你有哪些癖好?”实话说,看到这个问题的我有点懵,我并没有想法。我的“癖好”大多就是已经成为“习惯”,我每天和这“习惯”呆在一起,感受不到它的特别,因此突然让我写这个我觉得是有困难的。
我每次乘公交车都会不受控制的坐到车的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有空位的情况下)。这个位置对喜欢摄影的我来说简直就是“天选之位”,我喜欢观察各种人、事、景,而在这个位置我可以拍到这些,不论车内车外。这一点我以前从未细想过,但现在我明白,这些事其实就能表现:我喜欢观察。而把它写进文书,放大,就会成为招生官眼中我明显的特质。
经过PSS慢慢发现了很多这样的点,在后期写文书的时候,真的方便很多。
04
“玩”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申请季的后期,就是疯狂写文书的阶段。有动力时,我会连着把几篇都写完,但总有写烦的时候。这个过程中,有那么一刻我真的不想写了,这时我会跑出去玩,逛街、拍照、发朋友圈,回家之后再继续写。我给自己设定的Deadline永远要比别人给我设定的Deadline要早,所以我基本上都可以提前完成,老师们几乎没有催过我。
就像我在文章刚开始说的:我,喜欢玩,是一个随性的人。对待学业一直都很放松,这种放松不是说完全的“躺平”,而是在“躺平”和“完成”之间有一个平衡点,毕竟我也不希望我的成绩太差。也就是因为这种平衡,我的成绩是维持在中上的位置,虽不拔尖,但我自己可以接受。
而这种“躺”的心态,也体现在放榜的那段时间。那时我收到的拒信很多,并且当时UCB正处于“减少录取5000份offer”的漩涡中,我以为自己会成为“炮灰”,所以对此并没有抱希望。且对待录取,我一直是“我overqualify了,所以这个学校不要我”的态度。
后来,我录取到了UCB,这是我喜欢的,有山,有公园,有自然风光,适合“玩”的地方。
近期直播:
Hui客厅 | 本周五8点直播:10年前,我就在斯坦福学习了设计思维
最新榜单:

2022年ZOOMiN录取结果总榜
近期精彩文章:
Zi录取实录|5000字,我想完整地与你聊聊我的高中生活与申请季
Zi录取实录|Top30“最难录取”之一的大学为何选择了他
Zi录取实录|“反卷“达人上CMU:合适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
Zier去哪儿|从CS到金融工程,追求刺激的“理工男”如何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Zier去哪儿|“梦想”很性感,“现实”很骨感,我该怎么办?
Huini说|申请结果好的都是哪种人?
Huini说|刷“谷爱凌”,“搞体育”到底好在哪儿?
干货|Waitlist之后,自我拯救怎么开始?
干货|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排名
干货|一张图说明白中美英三国大学含金量比较!
干货|来看一下ED2和RD放榜时间
干货|哈佛大学的夏校一定是最好的?夏校申请迷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