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今天是我们被封的第42天,小区团购日益内卷,我最近几天吃到的食物中80%是疫情之前没吃过的。我居然开始担心解封之后没有团长向我输出这些食品链路,我的餐饮逼格会下降。
但是总的来说,最近上海的很多小区都出了“非必需不开团”的规定。
有的小区,每周开几次团、每次团什么类目的商品、哪些“非必需品”是不允许开团的,都列得明明白白。
这也令不少人开始真正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必需品。
从广义上来说,维持生命的都是必需品,差别仅仅在于:我们维持的到底是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深度。
6500万年前的恐龙一开始只吃草,后来经过艰苦卓绝的进化,他们开始吃肉,他的“必需品”从单一到多元,逐渐壮阔起来。
我觉得我好不容易经过了6500万年的进化,才拥有了多元的食物选择权,我生活在了全球排名靠前的城市里,一个“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的地方,而现在你却告诉我“你只能吃必需品”。
想想怪魔幻的,2022年的我,目前和恐龙的唯一区别是:他不用每天早上5点多起来抢菜。

关于“必需品”和“必须做的事”,其实我们最近有了新的认识。
很多上海的小区都被封了一个月左右了,在这一个月里,大家忙活的可不光是吃饭问题。只要去看看天天“正能量”的local news,每天播报出来的“求医求药”的求助就有很多,身边看到的还有很多是“求而不得”的。
我妈需要长期服用的一个药,找居委会“求代配”了三次都被退回,说“配不到”,人家就一句轻描淡写“配不到”,管你是必需还是非必需。
最后我在小区群里求助,一个好心邻居把自己家储备的药分了一些给我妈。
居委和邻居,谁是必需品,总能看明白了吧?
即使这样,“上海人民事真多”的总结也成了被大量点赞的帖子。
不过“事真多”的上海人民并不在乎这种人的逼逼赖赖,我们还要忙着思考正事,比如:出门是不是必需品?
我在家也能工作,那么我“想出门”的欲望是不是一种非必需的欲望?
昨天十三姐夫看到别人在秀“出入证”,他说他也想要。后来我一看,原来是“干农活出入证”......
这就有难度了。
说明干农活是“必需品”,但你这种干不了农活的男人,就不一定是社会的必需品。
昨天我冷不丁看到一个标题:《北蔡疫情,开始发钱》。
我瞬间整个人都精神了。啥意思,这是物资不够,金钱来凑吗?
平复了心情后定睛一看,好家伙,人家那标题是《北京疫情,开始发钱》......
怎么,北京疫情,钱是必需品?北蔡疫情,钱就是非必需品了?
唉,虽然百思不得其姐,但目前我还是真觉得发钱不如发菜。
菜比钱“必需”,这是不是一种人生的大超脱?没被封过1.5个月的人,怕是品不出其中奥妙。
关久了真的很难快速区分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非必需品”。
然后我们会逐渐走向深度思考,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无聊的问题,转向了真正重要的问题:“人生的必需品到底有哪些?”
艺术,兴趣,冥想,爱情,这些是不是人类的必需品?
国家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普及艺术素养了,说明这些东西挺必需的。
但现在会允许我在小区开个团卖非洲鼓、尤克里里、丙烯颜料、欧洲绘画史博论和莫扎特胎教效应CD吗?
现在不能团购的,就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这轮疫情,就是来告诉你一些生命的真相。
这届孩子,辛辛苦苦学得满腹艺术修养,万一碰上封控隔离,还不是只能为五斗米折腰?倒不如现在多开设科学素养课,教教水培小葱技术、大蒜土豆防发芽秘要......我儿子昨天差点把珍贵的猪肉放进“0度不结冰”里,被我一顿怼,我说:“肉要放到冷冻里去,哪怕国庆节还不解封,它也等得起。”
咱们九年义务教育行行好,什么能活命教什么,多教点“必需品”,好吗?

那么其他的,比如婚姻?孩子?到底是不是必需品?
前几天,十三姐夫看着我刚团回来的30个鸡蛋,脱口而出:“你怎么又买这么多......”
那一刻我在想:老公是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到了晚上,我感觉家里异常安静,走到客厅一看,十三姐夫正在台灯底下穿针引线、认真地补着他的袜子。
我说:“以咱家的条件,难道买不起新袜子吗?”
他说:“我们小区难道有卖袜子的团?”
确实,我无言以对。
那么,袜子是不是必需品呢。
我对他说:“也好,你就委屈一下,缝缝补补又三年,毕竟封控还不知道还要封多少天......”看着他一副很会过日子的样子,我竟然产生了“这个老公留着还有用”的念头。

然后他又说:“等解封了,我要买它一卡车袜子,穿一双,扔一双,手里再拿一双,就是这么拽!”
那一刻,我的思路又回到了原点:老公真的是生活的必需品吗?

如果没有老公,没有婚姻,没有娃,我现在可能会成为一个正在享受高端辟谷生活的优雅lady,我可以两个月不出门却依然悠然自得乐在其中。
而现在,我不知道什么才是我的必需品,但我已清楚地意识到:我肯定是他们爷俩的必需品。
这或许能给我带来些许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但也仅仅是“些许”。
昨天开工作会议,约好的下午1点,但12:55楼下大喇叭开始喊“下来做核酸”。我高高兴兴出去 放风 做核酸,回来后把开会这事给忘了。两点钟我突然想起来,赶紧加入会议,其他人正聊得风生水起。
怎么回事?我这个C位还没进来,你们的会都快开完了?
他们说:“想必你比较忙,又要抢菜,又要接龙,又要做核酸,我们就把主要内容先谈起来,等你忙完跟你说一下就行......”
我已经成为了重要会议里的“非必需品”。
只怕最近被如此“宽待”的上海人有很多,在工作中逐渐成了“非必需品”,其中包含了三分之一的同情,三分之一的纵容,还有三分之一的“你自己看着办吧,毕竟你在上海,挺不容易的......”
是挺不容易的,但我们真的不“事多”,我们已经尽量能免则免,能躲则躲。

我昨天还跟十三姐夫说:你应该向我学习,别人慰问你的时候不要吐槽也不要沮丧,应该表现得平淡,给自己裹上一层超脱般的灵气,让他们羡慕我们能有这种难能可贵的的修行机会。
真正的高手,现在已经处于平静期了,他们早已掌握了续命要领:应佛尽佛,应仙尽仙。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独立运营IP「格十三」
旗下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