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二级市场朋友见面吃饭,一个个的失眠健忘掉头发。
反弹了,无奈是成本太高,跌70%、然后反弹30%,回两天血是没有用的,短暂的兴奋之后看到账户总亏损,还是睡不着觉。
PEVC的朋友喝咖啡,则是满脸写着“亚健康”,精神不振、内分泌失调、感觉身体被掏空。
股市里折腾的好歹还有个流动性,实在受不了的话退出不做也是个一了百了的方式。上周听有个自己操盘的老哥说上半年不干了,专心钓鱼养养身体。
空仓不犯法,还在场子里玩的属于自己主动选择失眠健忘掉头发。
一级市场投资人则是没得选,退不出来干着急。
这种压力还传导到了募资端,现在PEVC普遍拿不到钱。
市面上的说法是PEVC自己把自己给玩儿坏了,然而事情没这么简单。
二级市场估值压制。
过去10年时间,人民币基金的各位朋友很羡慕美元基金。
从创业板到科创板再到北交所,上市的门槛一步步降低,但是和港股美股相比还是很高。
就说盈利要求好了,美股对企业的盈利要求很低,只要规模够大就可以上市。
美国资本市场属于典型的“买定离手、盈亏自负”,管好企业不欺诈就算完事儿了,至于连续亏损、商业模式不成立这种事情,美国SEC并不关心。
现在美股的大型上市公司,连续多年不盈利,股价一路上涨的例子也不少。
顶着亏损能上市,美元VCPE退出路径顺风顺水,更重要的是让一、二级市场的估值体系产生了连接。
一级市场的估值一直是个难题,用DCF这类绝对估值方法吧,增长和资金要求回报率这种参数太难估计,最后就变成了想要什么价格,就用什么参数。
我记忆犹新,多年前问一个券商的前辈,DCF到底应该咋用。
那是几个朋友凑在一起扯闲篇的局,他喝了一口酒——兄弟你给个公司,你说他应该值多少钱吧,现在价格上下浮动个2~3倍都能给你调出来。
结果他保守了,那是2015年,最后涨了5倍。
就这,后来他的DCF模型显示,价格非常合理。
一级市场做估值,DCF确实没啥说服力,特别是天使或者VC这种早期投资,投资经理在excel里改动一个小小的数字,就能产生神奇的魔法——这怎么可能让人相信。
所以早期投资人一般习惯用可比估值法(multiples),PEPB不太好用,初创公司一般不挣钱甚至是负资产,所以PS就变成了常用指标。
当然有明确经营单元的也可以按照单元估价,比如每家店铺给个估值、每个用户给个估值。
我甚至见过某些偶像团体,每个艺人(小姑娘/小伙子)给估值1个亿。
在人民币基金的世界里,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估值并不相通,一级市场里用这些multiples,真等到上市,还得认认真真搞DCF,或者至少估算个PE或者PB
A股上市,以前有PE的要求,VCPE在一级市场把估值做出花儿来都没用——上市PE不得高于XX倍。
一下就能给梦想来个泰山压顶。
美股不一样,什么样财报的公司都能在市场上见到,一级市场的估值总能找到一款二级市场对标。
去年初,奶茶投资的热度还有余温,恰逢奈雪的茶上市。
正愁不知道给刚开了5家店的新消费品牌怎么估值呢,直接用上市公司总市值除以门店数,不就成了么?
于是市场上都按照一个店几千万或者1个亿叫价。
2021年初以前,新经济公司涨幅挺大,既然美股港股估值可以作为早期项目估值的“锚”,创业企业的估值当然水涨船高。
虽然只是账面浮盈,那也是富贵——市场名气、个人身价,等等等等。
不过,美股港股二级市场的估值成就了美元基金,当市场下行的时候,也是压死骆驼的一根根稻草。
一级市场的很多朋友向来没有二级市场投资者天天盯盘的习惯,不过2021年初开始中概股打着滚下跌,让很多VCPE投资人开始养成盯盘的好习惯。
本来就已经昼伏夜出了,这些白天要看港股、晚上要看美股。
体力上不是太大问题,毕竟他们不需要交易。
心理创伤才是打击,每一次知名企业DUANG地大幅下跌,都意味着手里边的案子,估值又下调了。
也有作茧自缚的成分。
市场好的时候,每次跟LP金主爸爸汇报,都有意无意提到那些上市公司涨势喜人,“明示”被投企业也有光明的明天。
市场不好的时候,这又要怎么解释呢?
估值下调,是一级市场比较大的忌讳,所以很多VCPE对向下修正估值经常“左右顾而言他”。
可惜LP们最近也看股市。
龙头单店估值从3000万掉到1000万了,那个曾经单店估值1个亿的,你跟我说还值一个亿?
闹呐。
LP金主们亲自下场
2022年初,PEVC日子都不好过,就业市场有了新动向,各类基金高管、合伙人,都在往LP(这些基金的金主)跳槽。
国资LP,家族办公室,母基金的HR着实收了不少简历。
人才总会流向资金最充沛的地方不假,但是金主们希望自建GP(基金管理人)团队,也是促成这种人员流动的重要原因。
2015年一波PEVC大发展,按照5+2投资周期计算,当下是大量基金结账或者接近结账的重要关头。
LP突然发现重金砸向一级市场的投资,能想办法回本就烧高香了。
他们坐下来想了这么2件事情。
首先,如果号称“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最后都挣不到钱,那还不如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反正都是跟摇骰子一样瞎蒙,还不如自己试试手气。
早些年一级市场规模小,GP还是一个神秘的群体,动不动说起当年千倍百倍投资回报的故事,LP听得一愣一愣。
每个中英文夹杂的投资人都像是点石成金的魔法师。
有钱人排着队希望让这些魔法师也能给自己创造奇迹,不过市场扩容以后,魔法师密度在不断被稀释。
一级市场并不是玄学和魔法,是一个在海外已经成功运行了几十年的金融体系,10多年过去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那为啥不自己建个团队呢?
自建团队,省去了每天阅读让人挑花眼的GP募资材料,免去了和GP斗智斗勇拍桌子。
更重要是感谢内卷的PEVC行业,大量聪明人杀进来,压低了这个行业的平均收入,LP对比着给GP的管理费,自己雇人并不亏。
LP希望自建团队,还有另外一个理由,GP正在变得FA化。
一级市场大发展这些年,新成立的基金一大批、杀进来的聪明人一大把、想浑水摸鱼的To VC项目茫茫多。
传统意义上基金的收入包括“管理费”和“利润分成”,比如经典的2-20结构,每年2%的管理费,超额收益部分GP分走20%
我和几个做过VCPE打工人的朋友闲聊过这事儿,当年入行的时候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基本工资,而是真的挖到明星企业以后,通过公司奖金分成一把财富自由。
可惜,这几位朋友从来没见过这种奖金长啥样。
理由各种各样:
●提前离职,奖金没了;
●填补同事投资的窟窿,奖金没了;
●日常开销过大,公司整改了;
●等等等等;
在执行层面,投资经理、副总裁和总监们发现,收益分成虚无缥缈,但是融资返点真金白银。
彻底对奖金失望的投资经理们,纷纷下场做起了原本FA(财务顾问)的生意。
一笔几千万的融资自己运作,1~2个点就拿到手了,手脚麻利能控盘,3~5个点也不是不可能。
不得不说,这种融资到账就能拿返点的诱惑实在太大,让人上瘾。
最近2~3年,市场机会迅速减少,一些GP投资的项目打眼一看就知道绝无投资获利的可能。
没关系,GP的员工们返点钱到手,可以买房了。
这也是很多基金5年下来,回本也难的另一个原因。
LP们本来希望通过GP的投资能力挣钱,既然GP们纷纷做起了FA,自己也只好做起了直投。
这事情也早有端倪,去年的时候有VC的朋友和我抱怨,现在LP桌子上和桌子下面的条款太多太复杂了。
那种要求GP保底他倒是没有见到,但是要求资金投给指定项目的LP越来越多。
1个亿,其中5000万都要投给LP已经看好的项目,这不把我纯粹当成通道了么?!”
我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还能找到LP金主,已经算不错了。
这波GP机构会有一次出清,连用剩下一半钱投资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币圈、链圈的强势竞争。
说到底,PEVC的本质是高风险、高回报类投资。
来掘金的LP不在乎被投企业一夜归零,只要你有几十上百倍的投资回报就成。
以前,这个机会当仁不让属于创投,从2017年以后新型投资产品类似币、链开始抢夺LP们的眼球。
2方面原因:
首先是PEVC自己业绩太差,LP正在失去耐心。
投资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把它说得极致复杂,用逻辑和策略说服LP,大家其实很多机构看的只是历史业绩。
“判断挣钱最好的逻辑是历史上曾经赚过钱”。
可惜过去1~2PEVC业绩并不好看,相比币、链火爆的行情,实在拿不出什么傲人的业绩。
2021NFT这一波兴起,这类新兴投资实打实地给LP投资人赚到了钱,一年时间2~3倍的回报,这就是最好的募资材料。
其次是论讲故事,PEVC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挥斥方遒,和新兴投资的风头无两没法比。
高风险高回报类型投资,美好的故事比扎实的财报更有作用。
市场想听的是中国的优衣库、世界的肉夹馍、新能源汽车的东方力量、中国文化冲出亚洲。可惜当下一级市场,已经太缺乏这样的好故事了。
前几天和一个LP聊天,他说已经有好几年听不到让人兴奋的故事了,你们那些消费行业还能讲出啥?你觉得让全中国人每天吃一碗牛肉面、每人一个蛋挞泡芙起司蛋糕,现实么?!
看看人家元宇宙、web3.0,一个个讲出来的故事哪个不是拳打互联网、脚踢BAT,所有行业重新做上一遍?
出清也不是坏事。
二级市场从业者抗击打能力还是很强的,遇到了大熊市,就是放眼望去毫无机会,缩减开支、锻炼身体、做点小生意,绝对不和市场先生较劲。
去年行情也不好,我不是讲过有看海外中概股的朋友问我开咖啡厅的事情么。

逆风的时候歇歇也不错。
中国的PEVC还是没见过大风大浪,说到底一级市场股权也是资产大类,也要符合金融行业周期性规律。
现在早期股权缺新概念,市场风险偏好普遍低,美元也在回流,不用每天顶着亚健康的表情将拼命工作进行到底了。
金融行业有些时候靠的就是“谁能熬”,等投机客、能力不足、心灰意冷的人离开,等到大类资产新风口来了。

又是“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转自家哥的小黑屋 作者 Oryx王家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关于我们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