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都可陪伴与修行。
北京二十米深的地下,不锈钢车厢飞驰在轨道之上,早高峰时,无数漂泊在这座城市的年轻人挤满车厢,许多人耳中塞着无线耳机。
耳机中,各种各样的故事正用声音的模式延续。过往,地铁上流行报纸和口袋书,而今,则流行听书。
听书的地点并不限于地铁。清晨空旷的塑胶跑道上,午后悠闲的咖啡桌前,晚高峰一步一挪的私家车内,以及晚饭后和幼子嬉闹的地毯之上,各种各样的内容,总会陪伴响起,最后沉淀进我们的生活。
书籍也因声音的介入,有了新的打开方式。过去是用眼亲读,而今可以用耳听读。
26岁的女孩颖硕,是大都市里一名自由职业者,从事内容创作,压力大时就开车散心,从而喜欢上在车里听书。
她最喜欢听喜马拉雅上的《明朝那些事》,她不喜欢读历史,但听这个故事却是享受,“轻松、诙谐、代入感强”。
养成习惯后,她的听书之旅一发不可收,她听悬疑小说,听女性书籍,最后连学习英语的书也在喜马拉雅上听,雅思成绩也因此从5.5分涨到了7分。
最后,她也成为喜马拉雅上众多朗读者之一,读书给别人听。
北京人庚超听书的场景,同样在车内。除了在车内听书,他还喜欢听播客,最喜欢的播客叫《阿龙说北京》,那里面有胡同,有糖人,有什刹海和前门楼,总能勾起他的童年回忆。
北京晚高峰拥堵,来回百里的路程最少要开一小时,听书成为最好的陪伴:
这时候我就喜欢听喜马拉雅上的音乐电台,有主持人的介绍也有歌曲,会让人很平静。
全职宝妈晓红听书的是在卧室之内。最开始听书是为了哄两个儿子,两个吵闹的小孩听童话故事和绘本故事时候,会变得很安静。
夜深人静之后,听书成了晓红的精神出口,她在朗读和音乐中,学会和自己和解。
68岁的退休教师杜老师,是喜马拉雅上众多银发用户之一。儿子送她陪伴机,听书便成了生活中重要一环:
“我在写书法、画画的时候就会用陪伴机放一些音乐,氛围一下就出来了。我也很爱听历史故事,有时候把我老伴也吸引过来了。”
那些声音中,有时光,有众生,有世界,而新的“读书”方式,也让故事多了别样魅力。
夜晚的出租车司机,车里放着《平凡的世界》,穿梭空旷城市,在寂静中感受黄土高原的悲欢;
雨中的快递小哥,听着《水浒传》,如侠客般行走雨天,“突然感觉有了一种江湖气”;
入睡前一起听亲子故事的母亲,看着女儿在橘灯下安然入梦,主播声音温柔流淌,幸福在那一刻具象化起来。
喜马拉雅听书排行前列的《三体》之下,有听众留言:
“听完《三体》全集后,呆坐十分钟不知道干点什么。在科幻与文化的知识星空,故事还没有结局。”
当下流行的听书,其实在向遥远的时光致敬。
七八十年代,收音机是全民媒介,而听广播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从那个年代穿行而过的人,大多脑海中大多藏着单田芳沙哑的嗓音和醒木的脆响。
那一声下回分解,连着无数个蝉鸣的午后,而那些帝王将相江湖豪侠的故事,回荡在田间地头、工厂喇叭、以及开往春天的绿皮车厢之内。
为防错过故事,收音机成为一个时代的时髦物,小巧的半导体收音机,曾和现在的手机一样,随身必备。
那个年代的人们,爱声音,也爱书,追求一切美好和优质的内容,以浇灌干涸的心田。
上学的孩子们,书包里装着海德格尔;下班的青年们,车筐里放着《美的历程》,每逢新书出版,新华书店人满为患。大学生需要攒上好几个月的助学金,才能买一套平装的《鲁迅全集》。
在山西电厂的刘慈欣,灰沉岁月几大乐事,便是听广播,看科学杂志,以及做七八个小时到北京书店站着蹭书。
后来电视普及,广播谢幕,胶带里的说书人走上了电视书场,后来,电视书场也消失了。
物质世界五色神秘,官能享受多种多样,人们渐渐不再听声,也不再爱看书。
互联网兴起后,电视也渐成过气媒介,人们在网络新世界中撒欢拓荒,玩腻之后,又开始重拾原始爱好。
早期风靡一时的猫扑论坛,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网页下方有个猫扑电台,女主播温柔的声音,陪伴无数冲浪的人。
起起伏伏十余年后,穿越了无穷享乐的人们,终于发现,所有欢娱只是表层,唯有读书连着心灵深处。
2019年,易烊千玺在微博上分享班宇的小说集《冬泳》,大批年轻的粉丝笨拙地翻开书,有评论戏称这是饭圈里的文艺复兴
然而,习惯碎片时代的人们,已不习惯或找不出大段时间读书,听书因此成为热门选择之一。
最开始的朗读者,属于少数专业人士,AI介入后,朗读的自然感大幅提升,而今几可乱真。
而且,朗读方式,从刻板朗读,到情绪配音,再到分析演绎,听书和读书的外延一再扩展。
喜马拉雅听众“小彬彬爱听书”,是一名通讯行业职员,他的一天从清晨听《喜马讲书》开始。
他说,这种讲书栏目,可以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拓展知识面,“不经常充电就会落后”。
时光兜兜转转,一切仿佛又回到起点,声音重新融入生活,只是和当年的广播不同,这一次,内容可以由听众自由选择。
去年全年,在最流行的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上,平均月活跃用户已达2.68亿,而平台音频内容已多打3.4亿条,涵盖100多个品类。声音和知识像水和电一样无处不在,随取随用
从咿呀学语的幼子,到银发满头的老人,都可在上面找到想听的内容,而且可在任何场景下便捷收听,这是移动时代特有的便利。
优质内容也带动了耳朵经济,人们愿意为优质音频内容买单。喜马拉雅3月29日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的付费用户及付费率均逐年递增。2021年,付费会员数量1440万,同比增长52%,移动端用户付费率提高至12.9%。
购买声音内容的背后,收听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有人看重声音的陪伴,用听书覆盖孤独的时间。公开报道显示,2021年,智能音箱等设备,在睡前场景收听量增长同比超过了35.46%。许多漂泊都市的人们,习惯听着郭德纲入眠。
有人则在声音中寻找慰藉。庚超说,心情不好时,他用声音自我疗愈。而女孩颖硕则说,听书时,她的思考跟着节目的声音走,会很放松,“让我自己产生了由内而外的自信和力量。”
还有人在声音中寻找成长。在动荡内卷的当下,成长成为对抗焦虑最有效手段,而声音,让枯燥的旅途,碎片的时间都成自我修行的课堂。
针对这些需求,声音内容也不断进化。今年4月,喜马拉雅423听书节开启。
这届听书节,所推内容中,既有莫言新书《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东野圭吾《透明的螺旋》和《长长的回廊》精品有声剧,也有《鬼吹灯Ⅱ·黄皮子坟》广播剧、《仙剑奇侠传四》、《英雄联盟:我的时代》精品有声剧。
有学习提升的《戴建业诗词课》、《梁品·梁冬读经典》《单读第一季:与许知远一起阅读这个时代》,也有陪伴类的《德云社经典相声集|高清伴睡版》等等。多种多样的精神食粮,成为新时代的声音盛宴。
声音的魅力越来越被认可,这也推动着喜马拉雅IPO的进程。听的价值潜力无限。
这是众声喧嚣的时代,也是听见众生的时代。
有人听见世界另一个维度,有人听见自我内心的力量,而那些众生的声音,让我们生活中多了无数小世界。
安徽淮北的高中老师“福林杂陈”,听书的工作是智能眼镜。
在做家务和上下班走路时,他轻敲镜腿,声音便悄悄传来。
没人知道他在倾听,那是他自己的小世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