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者:朱丽 女【中国】
中国当代戏剧新媒体设计师
作品《孔子》 斩获第六届奥林匹克戏剧奖、第九届德国栋茨多夫国际戏剧节最佳剧目奖
《花木兰》上海第11届优秀童剧优秀剧奖等
这是牧之野写作的第7年
第1049篇原创文章
俄乌局势系列跟踪研判连载:
【002】2022年1月12日《我们可能没意识到普京要做什么
【003】2022年2月22日《历史在今天发生了极为重要的改变
【006】2022年2月25日《战争与人性
【007】2022年2月26日《普京还是心软了
【008】2022年2月27日局势已经开始失控
【010】2022年3月1日乌克兰问题和台湾问题的同与不同
【011】2022年3月2日普京要小心了
俄乌战争第九天。
热度已经持续下降,世界上还有很多别的事,人们面临恐惧时大多会从震惊逐渐转向逃避,离最后的麻木不会太久。
然后是下一次战事突发的刺激,几次刺激之后,大脑会自动屏蔽这些。
但其实,这恰恰正是需要反思的时候。

普京需要反思,中国更需要反思。
并不是反思战争结果的启示,现在反思结果为时尚早。现在需要反思的是,在这九天中发生了什么,预判到了什么?误判了什么?现实与预判的距离又差在哪里?然后该如何调整下一步的策略,以及时调整目标。
反思决策作出的方式和结果,然后思考误判了什么?

结合每天的最新战事,我会把这个内在外在的逻辑捋一遍,从自己开始。

我的反思
我在去年十月后意识到俄可能难逃一战,开始是从资本的角度以及美国金融的异常进行分析的,后通过收集美俄相关动态信息,经过哈萨克斯坦平息暴乱事件后,结合俄密集要安全保障外交表态及领袖性格脸谱,意识到普京整体思路的转变。
之所以我不相信国内G媒或者自媒体“不会战”的判断,是因为我知道,真正掌握现场局势信息的少,掌握信息又踏实做深层次研究的人极少,这其中敢说真话的更少,敢不怕打脸预测的少之又少。

媒体多报道的是片段现状没有逻辑,自媒体大多为了流量利益迎合读者,真正有水平的内部人士爱惜羽毛。

我真正看到市面上国关方面关于此扎实分析的,不到五篇,而且阅读量仅限三位数。

真话少,想听真话的少,大胆预测少,想后果的少。
在这里,向张召忠和闫学通两位老师致以我最真挚的敬意,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实如果从国家一直强调的底线思维来说,预测错了,做点准备又怕什么呢?吃什么亏呢?
我说说自己到目前为止关于俄乌战争的总结和反思。
22日做了19条预测,大部分如今依然适用,整体来说:
对战争整个局势判断是正确的,对战争规模的预判也差不多,针对局势做的短期投资验证基本正确。
对应分别在去年底购入黄金金融产品,清仓股票,根据战争可能造成的粮食和芯片制裁,在战争爆发A股大跌时短线买卖粮食股、芯片股,至此,都是对的。
同时截止到目前被映证的误判有四:
1.对战争进程判断有失误。
看到了信息战是假的但对俄“速战速决”的能力也过分高估,忽略了美国加码围困俄的力度。
2.对泽连斯基表现误判。
认为泽连斯基会很快和切尼一样流亡,忽视了“沉浸式媒体式”战争中个体乌克兰民族主义发挥的作用。
3.高估了对中正面影响。
不认为对中国“机遇论”但认为美元回流中国有利,高看了正面影响,少看了负面影响。
4.战场信息掌控不准。

26日无法核实俄3500人阵亡的信息。

我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失误?

一是对俄军真实战力情况无数据支撑,全凭资讯收集。

二是忽视了战争中每一方意志所能发挥的作用,特别是乌克兰和欧盟。
三是没有意识到美欧豪赌要普京的命。
四是没想到70岁的普京突然有了妇人之仁。
普京的反思
我要试图搞清楚三个逻辑:

第一、这个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哪一部分是误判?
第二、如今的战况如何?
第三、当前目标是什么?
这些情况大多是我收集来作为自己研判的,主要是根据俄主动表态细节而来,也就是当前确定的“失误”,未必对,仅供参考。

首先这个战争最终决策只有普京才能做出,而且一定是工具箱中的一部分,由此带来各种制裁以及三战准备都在判断范围内。

哪一部分是误判?从官方得到的消息来看有三。
一是对制裁的范围和规模产生了误判。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对半岛电视台称:“我们对制裁做好了准备,但没想到运动员、文化界代表、演员、记者将受到制裁。”
二是对闪击的效果和遭遇的抵抗产生了误判。主要从第一天武装直升机直插基辅捉泽连斯基失败和夺取机场被反夺取两件事看出来的,此外单刀直入后的后勤保障不足有目共睹,俄可能认为泽连斯基会流亡。
三是对“人心”有了误判。车臣领导人卡德洛夫多次抱怨对军队“束缚太多”,放不开手脚。认为“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就可以得人心,但其实战争一打响,在欧美舆论主导下,这种“人心”边际效益极低,战争最终还是以进程决定的。
那这种误判是怎么来的呢?那需要分析普京的决策圈层。
俄罗斯其实属于“帝国化思维”,核心决策圈层人数不会很多。

国防部长绍伊古。
绍伊古策划了2014年对克里米亚的行动,也是俄军事情报总局局长,同时部分负责意识形态,我相信普京两次长篇讲话中的历史叙述部分是由他参与的。

总参谋长吉拉西莫夫。
总参谋长负责具体作战,因为他在1999年就在车臣战争指挥军队,并直接安排了2014年行动,上个月在白俄演习也是他负责。

也就是,俄在出兵前的多轮调动是成功的,但进展缓慢肯定也与战术相关,吉拉西莫夫扮演了重要角色。
美媒将总统核心圈层称为siloviki(执行者),相当于是顶级智囊团,有三个人。

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
安全机构负责人FSB博尔特尼科夫
外国情报负责人SVR納雷什金
这三个人跟随普京多年,有人戏称为“列宁格勒老家伙三人组”,特别是帕特鲁舍夫,外媒形容他是“鹰派中的鹰派”,他不仅是普京克格勃的同事,还在FSB担任过9年负责人,他们最终决定了对乌历史观问题。

外交部长拉夫罗夫。
负责向世界展示俄罗斯情况,但据称在战争决策中作用不大。
总理米舒斯京。
主要负责相关经济的对策,与战争决策关系小。
当然,还有几个寡头,亿万富翁兄弟鲍里斯和罗滕贝格是普京发小,长期好友。
我从美国方面的消息进行了交叉比对,基本可以证实。
当地时间3月3日,美国白宫方面发表声明称,将对8名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关系密切的人士及家人实施制裁,制裁内容包括切断其与美国金融体系的联系、冻结在美资产、禁用资产等。美国司法部和财政部同时将考虑分享情报和证据,以支持刑事起诉和扣押资产。
也就是说,普京不可能对军队一举一动全都了解,他决策的依据是基于上面一些少数人意见的综合研判,这种决策方式,其实信息交换并不充分,也没有足够的反对表达,论证不够充分,失误可能性相对较大。
我们再来看看如今美国的决策方式。
我在前面的文章讲过,美国人做事比较扎实,不论论点如何,相关数据收集是科学论证的基础,美国侦查卫星和无人机24小时不断在南海和乌克兰侦查,对于俄军力调动一兵一卒、弹药、医院都很清楚,能够通过此知道发动战争可能的规模。

然后美国有大量智库,还有NGO组织在当地搜集情报,综合后交给拜登的决策团队,决策团队充分讨论,提供给拜登建议。
根据美媒多年对拜登分析,拜登一般不做决策型意见,较尊重下面的意见,布林肯和沙利文是主要管事的。
还有一点,就是美国的优点是一边做准备工作一边研判,而不是仅仅只研判,美在乌多年经营,巷战、刺猬战、包括对乌纳粹军队的武器支持、乌政府的资金支持、反对党的直接收买,不断挑衅自2014年来一直在做,水滴石穿。
同样,美国很久以前就开始培训台湾地区军队,在美国专门教怎么打巷战。

战事信息分享和指导也很重要,我们看到昨天开始乌克兰军队发动“反攻”,这背后也是美国直接指挥;也包括拉夫罗夫说的,美国阻挠泽连斯基与俄的会谈。这些都是基于对当下战场十分精确的战损比做出的。

这种科学论证的方式,值得中国、俄学习,特别是中国,因为俄罗斯的情报收集工作本身就是一流的。
综上,个人浅见,普京关于战争的误判部分可能主要来自军事方面的情报信息准备以及战术安排,在其他方面是对制裁力度的低估,但总体可控,当前这些受挫可能加剧俄的赌注。
战术可以调整,只是换来的是代价比较大。到目前,俄军转换了思路,已经取得保卫战的优势,乌没有制空权,平民撤离后可能会比较血腥,目前1.6万外国雇佣兵进入巷战的可能性较大。
在昨天的谈判中,我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没怎么提,而且普京在开始的两篇长篇论述后,后面话很少,侧面说明可能战事进入胶着,俄方面开始冷静思考如何结束。

到目前为止,战事依然是中等烈度,没有大规模展开,俄方面依然是想早日结束,未来四天的进程将决定战争走向。

战争有自己的逻辑,我们不要高看也不要低估美、俄、欧、乌中任何一方的力量。
中国的反思
最近写这个的很多,各种战很清楚,我们需要一条一条思考如何应对,不赘述。

但从整体看,我不认为相应制裁会同等规模出现在中国,而且因为制裁了俄罗斯,就更不可能同等烈度制裁中国,我们不要有太多代入感。
同时,我们必须利用宝贵时间按照更高烈度去准备,也就是说:

只有做好全面脱钩和制裁的最坏准备,才有可能不被制裁,就像只有做好台海问题与美国交战的准备,才有可能不会遇到美军。
我依然想从决策的角度去说。

今天看到华尔街投行高盛摩根在低价购买俄被制裁企业的债券时,我有个想法,就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做决策有很清楚的逻辑,我平时做什么,做了什么,可能发生什么,他用数字和计算去评估,然后随时加注。

这有利有弊,有利的在于,“不打无准备之仗”,算得很清楚,弊在于,很容易被预测,你只要提高它需要付出的成本,它就需要重新算。

中国的决策特点在于:
“守多攻少”。
我们的很多事情都是防风险,去应对,有点像太极,大多是被动的,我们宅心仁厚,一般不会主动去搞别人,自然也没有长远的算计,总是等着别人的“报应”却迟迟等不来。

“专注发展”。
我们的发展规划世界顶流,但是这个世界,搞事的成本极低,往往是弄了半天,人家稍微搞点事就让你白搞,军事无法延伸到的地方,利益也很难完全得到保护。

“道义优先”。
内圣为王永远是没错的,但道义优先也有自己的问题,就是行事判断比较容易掺杂情感,而且绝对不会主动出击,但就是你的诚实待人对有的小人其实是没用的,菩萨心肠霹雳手段还不是两手都硬,这可能会像这次的俄乌战争中带来更严重的问题。

“不够精确”。目前一些政策的决策,科学决策水平还可以更完善,数据分析可以更多元,思考深度可以拓展得更宽,不能拍脑袋想。
再回头看美国在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的狼狈,发现这个国家也是能屈能伸的,能够及时止损,能够不情绪化做判断,有可取之处。

刚才,看到普京的讲话,他警告世界各国不要持续增加制裁,“让事态恶化”,但这句“我们对我们的邻国没有恶意”“我认为每个人都必须考虑让关系正常化,正常合作,正常发展关系”这两句话,事实上从心理学角度讲,已经是在寻求另一种结果了,而这种心软的妥协,大概率会让俄付出更多的代价。

我相信普京最终能得到他满意的结果,在战争中低估俄罗斯永远是错误的,只是,如果不加注,俄罗斯不太可能回到过去的地位了。
就像今天全世界领导人谴责“俄攻击核电站”,战场的打法已经变了,不是俄军乌军的问题,而是极端分子纳粹武装无法分辨的问题。
美国和欧盟还会不会逼普京,会不会还继续要他的命,要俄罗斯分裂,我们要看接下去几天的情况。

结语
今天最高兴的事情是,张召忠老师复出了,急迫的想听听他的看法。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需要听到更多能让国家变得更好的理性声音,大胆预测,小心求证,都说好话,都同一种声音,都唱赞歌的话,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立场要坚定,都是为了国家好,但是不要掺杂太多主观情绪,好的坏的尽量摆数据,摆事实,别上来就笃定互相扣帽子,表达尽量以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现在这个关键时候,既需要鼓舞人心,也需要扎扎实实搞分析搞研究,理性客观独立思考的人多了,才不会信息战被人随便就牵着鼻子跑了嘛。

这是一个力争纯粹的人给自己划出的桃花源
文章有门槛也有态度

不一定对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完成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卖书、不推销理财
不哗众取宠、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在乎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
理性思考,客观表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