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 
上海疫情还未结束,北京近两日增加了49例确诊。
北京人还没反应过来,上海人早已捶胸顿足分享囤货经验。
©上海网友
但幸好,对比上海的体验,北京这次的反应称得上「快、准、狠」。
政府发布会称,外地援京车队一律免除交易费用、封控区域商超一律开门营业;若任何商超出现物资紧张,政府保证30分钟内调运到位。
也已有北京网友表示今天收到第二批物资……
©北京网友

着急抢菜团购的北京人民,应该能放下心了。
但作为一位被封闭了一个月的上海抗疫居民,我想说,居家隔离不仅是对身体的挑战,更是对精神的挑战。
这段封控时光,几乎每个上海人,都曾崩溃大哭过不止一次。
从期待早日解封,到绝望接受现实;
从信心满满制定工作目标,到只想在床上焦虑躺平;
从和朋友哭诉抱怨,到互相安慰「活着就好」……
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但人生还要继续。每一次崩溃大哭后,上海人都坚强地擦干了眼泪,继续生活。
在这一个多月的情绪起伏与自我调整中,我顿悟了疫情生活的四个真相,也是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四句心里话。

这些感悟,不仅是上海人的「精神处方」,更是疫情当下适用所有人的有效生存经验。

还记得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时,人们不约而同地谈起了「西班牙大流感」:
同样是莫名其妙地开始,同样经历了三次变异。
在这种惊人的巧合下,人们似乎已经默认,新冠病毒将和西班牙大流感病毒一样,在长达三年的肆虐后,会突然销声匿迹,世界将恢复正常。
塔勒布在《黑天鹅》中指出,人类的大脑天生不喜欢处理复杂的事件,会用简化的方式总结出规律,使它们变得更有逻辑,以此证明:人类已经足够强大了,能掌控这个世界。
于是,我们满怀期待地熬了三年,如今却被现实当头一棒喝。
这场疫情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渺小与自以为是,也让我们开始怀疑努力与奋斗的意义。
在「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之后,我们不愿也不敢说出口的是:
「已经占三年,还要占几年?」
但我想说,也许和平与稳定,本就是一种偶然。
历史长河中,瘟疫和战争比比皆是,或许我们已经足够幸运,拥有过幸福的、安稳的几十年。
也因此我们必须在这场疫情中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人类不能掌控世界,但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实验室,曾针对「人类对未发生事件的担忧行为」做过一项研究,实验员要求29位研究对象写下他们担忧的事情,之后再进行观察与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所担心的事情当中,有79%的事都不会发生,有16%的事可以被解决,只有5%的事是不可控的。
一位上海网友正是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分享了自己的「阳性经验」。
4月18日凌晨,她接到了疾控中心的电话,混管有阳性。同时,她有了咳嗽、低烧的症状,她立马认定自己感染了病毒。
©豆瓣网友@芝士焗饭
短暂的崩溃过后,她相信这属于16%可以被解决的事。
她先确定了复查的方式(上门核酸)
然后堵上了家里的下水道,避免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染给邻居
最后调整心态,最坏的结果是进方舱,好好吃饭睡觉,就能康复。
©豆瓣网友@芝士焗饭

所幸,她的复查结果是阴性。但她分享出来的经验,帮助和鼓舞了很多人。
应对突发事件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把握确定的事物。
在疫情中,唯一能确定的事情就是:
人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脆弱。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能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呢?
《哈佛幸福课》讲师泰勒博士曾提出过一个概念:日常仪式。
他说:「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连续做一件事时,这会给我们安全感。」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在未知的世界里如何寻求安稳感
在疫情开始之前,我们的日常仪式通常是8点准时起床上班,晚上下班后幸福地饱餐一顿。
可疫情打乱了我们的日程,以至于我们好不容易构筑起的安全感,也在顷刻间全部崩塌。
解决的办法就是:努力让自己的生活看上去和平日里没什么两样,重新建立生活的秩序。
前不久我看过一篇文章《我在方舱,看见老人们的孤岛求生》,一位男士确诊新冠后进入方舱隔离。
刚开始,大家情绪都很低落,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只能听到一声声叹息。
他也很无奈,但工作还是必须要完成。于是,他找到一处电源,抱着电脑坐在地上工作。
渐渐地,他发现大家竟然主动找他搭话了。
一位阿姨好奇地问他在做什么工作,还和周围的人一起分享了自家孩子们的工作日常;
一位爷爷觉得他一直低头弯腰对颈椎不好,便想办法找到了一个垃圾桶、一个大纸盒,叠在一起,就成了一张简易的办公桌。
©微博网友@Hayami
他周围的气氛,明显变得活跃了起来。大家仿佛通过他办公的场景,重新触及到了正常的生活,也有信心能在方舱里也好好生活。
这种小小的细节、仪式、秩序交织在一起,就织成了我们牢固的心理防线。
不如就将隔离居家的日子,当作我们难得能「慢下来」的时光。与其抱怨,不如借此机会为自己塑造另一种生活。
种一颗小葱,每天按时换水,观察它生长的规律;
每天准时跳操或瑜伽,舒展自己久坐僵硬的身体;
日落时去阳台拍一张照片,弥补因加班而错过的阳光……
©小红书网友@嗷呜几句
在灾难中,我们经常不可避免地在宏大叙事中迷失方向,感叹着「我们只是历史中的一粒沙」,失去了坚持的信念。
但试着每天坚持完成一件事情,其实就能让我们获得确定感,更能让我们期待明天:
明天小葱会开花吗?明天的晚霞是什么颜色的呢?
有了具体的期待,再苦的日子都会变得很甜。
当我们专注于生活的细节,我们便会发现:
世界并不在意平凡的我们。
这是一个坏消息,但也是好消息。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有负面情绪,可以犯错,人生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通常被困在内卷中,不得不卯足了劲儿奔跑在左右都是人的赛道上,而赛道的尽头是「35岁职场困境」。
慢下来的生活,给了我们一个试错的机会,不需要成本,只需要决心。
豆瓣一位网友过去一直想尝试提前退休的「fire生活」。在很久之前,她就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物欲,学习理财,增加存款。

她离FIRE只差临门一脚,但一直无法下定决心辞职。因为疫情,她工作量骤减,有了一个月的居家隔离「伪FIRE」时间。
她原以为自己能如想象中过得轻松自在,每天听听音乐、看看闲书、享受美食。
但她低估了生活的惯性,多出来的时间全被无意义的短视频和社交软件塞满,她开始陷入自我批判的状态里。
©豆瓣网友@懒洋洋的红太狼
她这才意识到,其实自己还没做好「FIRE」的心理准备,她必须拥有更强大的内心,更丰富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享受自由的时光。
比起「别人在做什么」,我们更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比起急急忙忙地赶路,我们应该重新计划自己的生活,确定人生的目标,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
一旦专注于自己的内心,那些被「成功学」诱导的焦虑,便会不攻自破。
想起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位女孩需要补测大学体测,因为疫情无法回校,她便给初中班主任打电话,希望能借用操场。
她初中是班里的尖子生,老师们全都对她寄予厚望。可初三那年,她因为家中变故,患上了躁郁症,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只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学。
这些年,她一直想回校看看老师,但始终跨不过内心的坎儿。在她的认知中,只有取得了不起的成就,才能自豪地面对老师,分享喜悦。
可当她回到学校后,她惊奇地发现,根本没有老师问起她的成绩。班主任反而欣喜地夸她又长高了、变得更健康了。
原来,那些我们想象中的「别人的眼光」,只是一种自我设限,仿佛只有成功的人,才能被真心对待。
但其实,世界并没有那么在意我们,每一位在疫情中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掌声。

在一个多月足不出户的封控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与自己相处、与家人相处,或与陌生室友相处。
但也是在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发现,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是由宏大的目标和愿望构成的,而是由此刻、此景、此人构成的。
是正在阅读文章的我们,是主动分享感悟的朋友,是在群里互助互救的邻居……
正是这些人与人之间互相触碰的闪光时刻,让我们拥有了真实而具体的幸福感;
也由此打破了过往的傲慢与偏见,让我们真正抽丝剥茧地看到彼此、了解彼此,从而才有可能重新构建真实的亲密关系。
于是,我们真正懂得了「珍惜」的含义。
曾经想用「改天再说」含糊过去的事情,如今只想立马去做。
一位网友平时总因为工作忽略父母的消息。因为疫情,他主动打电话给父母报平安。他这才发现,父母真的老了。
一向倔强的他们,在做决定之前,竟然会先征求自己的意见。天知道从前匆忙挂断的电话里,到底藏着父母多少的欲言又止与无助。
一位叫应晓杰的网友,想和邻居换两个橙子。但邻居却大方地表示:「没什么想要的,送你两个吧。」
若是从前,他可能会想改天再回赠。但这次,他只想立马表达自己的感激。
于是,他想到了自己养的小橘猫。用半小时「猫咪享用权」,换了两个橙子,获得了邻居的五星好评!
一对情侣,因为疫情被迫推迟了4月17日的婚礼。
可那天上午做完志愿者后,他们再也不想等待。下午简单拾掇了下自己,带着小狗到天台上,对着晚霞完成了婚礼宣誓。
©微博网友@Tutti
我们这一代人,安安稳稳地长大,虽然不是娇生惯养,但也不缺衣食。
人生在我们眼中是一条笔直的线,从一个起点到终点,虽然要付出一定努力,但路就在脚下,跟着走便是。
这是独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天真。
没有经历过跌跌撞撞,所以愿意相信未来,我们总计划着疫情结束、赚够钱,再真正开始享受人生。
但怎样才算赚够钱?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开始?
其实,最好的生活,就是当下这一秒。
疫情历今三年,终于让我们明白,不要期待不确定的未来,要用力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
想说的话现在就说,想做的事情立马去做。
攥在手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体验过的快乐才能被称为人生。
牢牢把握住今天、当下、此刻的幸福,你可以做到的对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李耳耳
校对:秋秋
监制:眠去
出品:麦子熟了工作室
- THE END-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