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二宝上冰时,我是绝望的。


二宝身材在同龄男孩中偏瘦,进小学后,学校提供的体育兴趣班中,我们有的是申请了未通过,有的是我们忘了替他申请,有的是我们没忘但二宝忘了递交申请。总之,最后惟一参加的就是冰球。


冰球。


我有点发怵,但没的选,只能硬顶上。


每周一次陆地训练,大半学期下来,我问二宝,冰球有意思吗?


“NOOOO”。


想想也是,说是冰球,又不上冰,站在地上挥杆,问好不好玩没有意义,都还没玩到呢。二宝之所以还继续奉陪,只是因为早早给他置办了一身行头:头盔、护膝、护肘、冰鞋,穿上蛮帅。


学期末,第一次上冰。几十号人按水平分成了三组。一组是已经能自如滑冰的,一组是能滑一点的,一组是完全不会的。我分别称他们为快班、慢班、扶墙组。


扶墙组什么意思呢?


一上冰就摔,一摔就站不起来,教练教他们的第一课就是扶墙走路。


扶墙一样摔。一课下来,二宝摔了几十跤。


下来问他觉得怎样。这个问题是没意义,摔成这样还能觉得怎样?但不问也没别的可问。


“我恨冰球。”


虽然效果戏剧化了一点,但初见成这样我是有心理准备的。


这里有个三段论:


第一段:没有哪个小朋友天生喜欢挫折。


第二段:学习任何新东西都一定会遭遇挫折。


第三段:小朋友会恨学习任何新东西。


怎么办?


一恨就放弃不是办法。因为小朋友不仅会放弃这,还会放弃那,放弃一样无所谓,放弃每一样就完蛋了。


硬逼着小朋友不放弃也不是办法。容易把逼从方法变成目标,那就更完蛋了。


还是得多了解二宝的情况,问问吧:你摔了那么多次跤,有什么想法?


“我告诉自己,死也要爬起来。”


有些意外又有些欣慰的回答,二宝有韧劲。那要把这点韧劲用到刀刃上,给他一个可见目标。


你恨冰球,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你现在没有恨它的资格。什么东西你得掌握了才有资格说爱还是恨。你现在还什么都不会呢。这样吧,打冰球得先学会滑冰,你先把滑冰学会,到那时如果你决定不打冰球,我们就不打。


这是一个合理要求。滑冰是个可见目标,二宝已经有所付出,也不想完全付诸东流。


他就同意了。


这也是个有一点机心的安排。一个人的想法是会变的。一上来就受挫,受挫就想放弃,这是一上来的想法。但如果挺过这个阶段,掌握最基本技能,感受到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多半就不会放弃了。


如果你刚学会滑冰,平生第一次感受到脚下的顺滑、耳边掠过的风声,还有速度释放的欣快,你能停下来吗?


滑冰如此,冰球如此,所有体育项目都如此,绝大多数学习都如此:努力就能进步,进步带来快乐,快乐刺激出进一步的努力,如是循环。
自驱力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而是这个正反馈给他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带领孩子进入这个正反馈。


什么时候摸到天花板?


想太多了。现在完全没有摸到天赋边界的可能性,纯粹只是先让孩子进入努力-进步的正反馈。努力到头了,才能说得上拼天赋。绝大多数时候的绝大多数学习,面对的主要问题都是努力不足,而原因是学习者没有进入正反馈的轨道。至少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进入正反馈轨道的原因是一遇挫折就放弃,于是没有机会感受到努力-进阶的快乐。


它是学习的本质,也是快乐的源泉。


在最容易放弃的最早阶段,家长需要推孩子一把。其实,孩子学习能力超强,只要能保持住使他们学习,没有什么能阻持他们越过最早阶段。


第三节课后,二宝告别扶墙组,开始滑冰。我没提他还恨不恨冰球这回事,他也没提。黑不提白不提,这事消失在空气中。


再后来,正式进入冰球训练,二宝逐渐添置了护腿、护腰、护胸,护脖,全副披挂,训练时间增加。


再后来,他参加冰球俱乐部,开始人生把一切运动都算上的第一场比赛。第一次当后卫,制造了乌龙球;第二次当前锋,进了三个球。胜败得失真真切切。


再后来,教练请他客串守门员。他眉头紧皱,思前想后,觉得责任重大,怕丢球对不起同伴。责任感、荣誉感自然而然降临。


运动也重塑了二宝的社交思维。小孩子都喜欢跟大孩子一起玩,二宝更是如此。朵拉的社交圈,二宝从来都想方设法打入。现在不同了。朵拉邀请他跟自己朋友一起出去玩,二宝谢绝,他要跟自己的队友们一起玩。


二宝训练量不算大,但一是保持稳定,每周固定次数,尽力不中断,二是在家继续陆上练习,三是自己琢磨,回味得意时刻,反思搞砸原因,构想怎样做得更好。他走在学习的正轨上。


渐渐地,二宝成为学校里同年龄学冰球小朋友们重视的对象,此时上距扶墙生涯不过五个月。


积极参加冰球训练的小朋友增加了,训练次数也增加了。心事多的二宝又感到了压力。


我跟他讲,有压力很正常,但你要看明白格局。只要你保持住现在的努力水平,无论是俱乐部也好,还是校队也好,都会有你一席之地。但是,你们这个年龄组的队伍能否取得成绩,却主要看你的小伙伴们打得怎么样。
你不要担心他们进步,你要希望他们进步。


二宝大悟:


“对,我要让他们都卷起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