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4月2日,吴有训(Y. H.Woo) 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市石溪吴村。他研究X射线,为证明康普顿效应作出贡献。
吴有训自幼在私塾读书,曾就读于高安瑞州中学、南昌第二中学,后来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师从胡刚复。1920年毕业后,他相继在南昌第二中学、上海公学任教。吴有训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师从阿瑟·康普顿(Arthur Compton)。
康普顿最初发表的论文只涉及一种散射物质石墨,尽管已经获得明确的资料,但只限于某一特殊条件,难以令人信服。吴有训先后做了7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曲线、15种元素散射X线的光谱图,为康普顿效应提供实验证据。为了向反对者杜安(William Duane)证明该理论,吴有训还去了哈佛大学杜安的实验室,指出了那里的调整方法中有一处极其细微的不当,导致结果谬之千里。然后,他接过器械调试,很快便找到了康普顿效应所预期的散射光波长变化。杜安亲眼观测了吴有训一连使用5种散射材料调出的效果,叹服:“啊!康普顿好运气,他的新发现说不定要获诺贝尔奖。年轻人,是你救了康普顿效应,救了真理。胡刚复真了不起,才回中国几年,就教出了你这么优秀的学生。我要祝贺你,祝贺康普顿。请你转告康普顿先生,他胜利了。我向他投降。现在,他的理论可以征服整个物理学界!”1927年,康普顿以该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有训1925年获得博士学位,于1926年回国。回国后,他开创了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
吴有训参与江西大学的筹备工作,但办学计划因战乱流产。他在位于南京的第四中山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任教。1927年他遇到芝加哥大学校友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于是到了清华大学任教。他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任理学院院长,1945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1941年,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阶段)领导成员合影。右起:叶企孙、冯友兰、吴有训、梅贻琦、陈岱孙、潘光旦、施嘉炀。
吴有训开设“近代物理”课程、“实验技术”选修课,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的最新进展、重要的物理实验,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工作,在精细与有恒。”在清华的第一堂物理实验课上,他要求学生用2厘米的短尺丈量3米的距离。看似简单的操作,稍不留神就会出错,他借此让学生明白,“在科学实验中要重视每个细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吴有训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任中国物理学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主编等。
吴有训于1977年在北京逝世,时年80岁。
资料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u_Youxun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吴有训
https://www.jiandang100.tsinghua.edu.cn/info/1014/6657.htm
https://www.cas.cn/xzfc/201911/t20191122_4724792.shtml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