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未来真要如此“常态”吗?
文/ 云淡风轻
4月1日深圳全域降为低风险,全市的餐饮、旅游、休闲场所陆续开放;在漫长的寒假之后,学校也陆续开学,到4月18号,幼儿园的“神兽们”也都被投递成功。
深圳市面已经恢复了正常。4月3日到7日连续5天零新增,4月8日,又出现新增病例时,坊间再没有惊恐,所有人都心态稳如狗,来就来吧,封控就封控,核酸就核酸吧!
当再次发现本土疫情时,一份《给邻居说明书》流传甚广,内容是确诊的7岁小朋友的妈妈给针对某些谣言给邻居们的说明:
“孩子年后都没有离开深圳,也没有接触过上海回来的人。大人的行程也很简单,没有接触过从上海回来的人,也没有接触过境外回来的人,更没有家人去过上海。所有行程已经全部给疾控中心的人做了详细沟通。正因为我们全家人都没有正面有接触过病毒源的人,所以情况比较复杂,目前疾控还在排查,不确定具体时间,是哪个环节,孩子不小心接触到了感染源。”
在此,不想对病毒的传播原理进行系统科学分析,也不想对“清零”和“躺平”的模式进行比较,只是说明,即使是在各项检测措施严格完备的情况下,病毒也是防不胜防的。深圳一直采取进入各种场所(包括自己住的小区)严格查验健康码,以及48小时核酸证明。

图源网络
病毒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难消灭,这在信奉常识和科学的深圳早已是共识。
于是,一个令人悲观却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所有对病毒的阻击很可能都是暂时的,在指导思想不变的背景下,深圳人必须学会如何在防疫常态化下进行生活和工作。
按照权威媒体的说法, “清零”就是发现一起、快速精准扑灭一起。用人话说就是分级隔离。
在过去的“战役”中,深圳的高效应急管理机制,发达的基层治理网络与勇于直面问题的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将深圳文明诠释得淋漓尽致。
比如3月13日,深圳一位孕妇羊水破裂即将临产,经医院初筛得知其为阳性。医院立刻启动新冠孕妇紧急分娩应急预案。这位阳性孕妇从初筛阳性到顺利产下女婴生产,仅历时五个小时。
比如:疫情按下暂停键的七天里,有网友发出求助信,请求解决隔离人员宠物安置问题,在求助信发布后不到2小时,就收到了工作人员私信,表示愿意协调处理问题。当日深圳福田区委托专业宠物寄养机构,为集中隔离人员的宠物提供临时寄养服务,随后深圳建立了多个宠物驿站和宠物方舱,为集中隔离人员的宠物提供服务。
再比如:感动过无数人的深圳卫健委的“霸气留言”。随便找一个:

图源网络

而且:深圳在各公共场所为外卖骑手提供免费住宿,全市大型商超、电商平台、连锁生鲜企业紧密联系,保障民生物资的供应……
在一次次疫情次生危机下,深圳没有发生一例人为导致的恶性事件。
可是,接下来却绝不轻松,政府绞尽脑汁刺激经济复苏,企业家们焦头烂额负重前行,打工人也一样。用最小的社会代价来防疫,避免因防疫带来的次生灾害,避免因防疫对经济民生的伤害,这是一个良好的希望。然而在这样的一个大体制下面,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如今是后工业时代,由信息化、科学化和知识化构成了全球一体。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物流和人流(人员流动)。举个例子:我退休前供职的工厂,产品很简单:铁门,但是成品的原辅材料来自四面八方:钢板可能来自宝钢、武钢、鞍钢、攀钢;门芯可能来自山东;合页可能来自江苏;胶水和胶条可能来自东北;门锁可能来自欧洲。
现代工业是一个整体,依靠无数层级的配套和与此相关联的各种服务体系共同支撑。最为重要的便是物流。
而且,越是文明程度高,制造业发达,社会生产组织的系统性就越高。农耕社会,要吃饭自己种田去,现在呢?掐断物流等于自杀,其凶险程度超过外界的任何制裁。想想如今的大上海,人们为一棵菜,一根黄瓜,一枚鸡蛋、一个馒头发愁,莫非真的要大家在阳台上种出来?
在动不动就禁足封城的今天,这些不能不让人倍感焦虑。
疫情放大了很多问题,据说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不惜一切代价。那么,这次上海是代价,下次又会是哪个城市?难道疫情的常态化管理就是让所有人永远生活在不确定中吗?
本土人尚且如此,那些因为看好国内市场和国内稳定局面的外来投资机构将会如何反应如何应对这个“常态”呢? 
今天的深圳,大街上已经恢复了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快递小哥手脚麻利,分拣迅速;外卖小哥风驰电掣,停车,拿餐,看起来比快递小哥更利索;大爷大妈们在小区里遛弯聊天;花草树木们沐浴着阳光,长得错落有致,欣欣向荣;这种景象,凝视得久了,仿佛觉得城市又回到了曾经的地久天长。而自己心胸开阔,生活踏实,真成了个幸福的人。

深圳复工第一天  图源网络
但不是的,那种焦虑与慌乱,总会猝不及防地出现,哪怕是以极其“正面”的方式。比如,有个菜场是这样做广告的:“鲜贝扇贝青口贝,戴口罩是乖宝贝”;“茴香五香十三香,都没有绿码来得香”;“黄瓜南瓜大冬瓜,支付宝首页就有健康码”;“香菇蘑菇金针菇,戴好口罩别疏忽”……
无时无刻地提醒你,一切还没过去,未来暂未可期。 
《流浪地球》中有这样一段话:“起初,没有人认识这一场灾难...... 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类才认识到这是一场灾难。”
现在,我们无法期待更多。唯一能做的是选择善良,选择理性,选择希望。还有:选择活着。
究竟这场灾难最后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改变,就让历史给出答案。
作者简介
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留给历史评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