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标准》于今年秋季实行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 年版)》。4 月 21 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16 门学科的课程标准,该方案于今年秋季开始实行。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方面主要有三点变化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方面主要有五点变化
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关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同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在谈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相关问题时表示,这次修订就是要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育人理念,推动育人方式的改革。他还提到,要转变理念,让每一位老师做到“眼中有人”,不是眼中只有分数(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等)
新职业教育法51日起施行,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4 月 2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于 2022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这是该法自 1996 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内容从五章四十条完善至八章六十九条,由现行法的 3400 余字修改为 10000 余字,内容更加充实,并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明确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使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等内容。(来源:新华社、新京报)
教育部:参加三支一扶等项目考研初试可加10
近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发布《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公告》,明确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主要优惠政策、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基层就业户口档案政策、中央基层就业项目优惠政策等内容。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合格)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 10 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来源:现代教育报)
教育部:实现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4 月 20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校外培训监管行政处罚流程图和文书格式范本的通知》,规范校外培训监管行政处罚行为,提升校外培训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教育部表示,将部署教育行政部门及执法人员在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中按图执法,全面使用格式文书,对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的启动、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等进行全部过程记录和全面系统归档,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形式,实现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57.8%、在学总规模达 4430 万人,居世界第一
4 月 21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不断深化,中国青年享有更加平等、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2021 年,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57.8%、在学总规模达 4430 万人,居世界第一。此外,白皮书指出我国青年在职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超过 50% 的社会青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之余“充充电”、“加加油”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共同选择。受益于网络媒体迅猛发展,数千万青年通过“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方式选学课程、获取知识。(来源:中国青年报、凤凰网教育)
北京:严禁以实验班特色班等名义提前招生稳妥推进多校划片
4 月 19 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 2022 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明确今年北京将积极稳妥推进以多校划片为主的入学方式,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同时,加大户籍、房产等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信息采集表所填报内容真实性的审核力度。市教委表示,严禁以考试成绩和各类竞赛证书、培训竞赛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以面试、评测、接收简历等方式选拔学生,严禁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以培训班、校园开放日、夏令营等形式提前招生、选拔学生,严禁任何学校以实验班、特色班、国际部、国际课程班等名义招生。(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山东:规范引入第三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引入第三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从资质条件、遴选引入、服务监管、管理退出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引入第三方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义务教育学校校内课后服务工作。通知规定,能够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第三方主要包括非学科类第三方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公益组织、社会其他文化、体育、科技、实践类团体机构等机构各地非遗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及文艺、体育专业人士、科技工作者等社会专业人员两个类型。通知提出,拟引入的第三方机构和专业人员所提供课程质量应达到服务协议承诺要求,学生和家长满意度应在 80% 以上并订入服务协议等。(来源:中国教育报)
江苏:取消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不得随意反复采集学生信息
4 月 21 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省教育厅关于做好 2022 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及《2022 年江苏省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问答》。今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主要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规范报名信息采集,全面清理取消学前教育经历、计划生育证明、超过正常入学年龄证明等无谓证明材料;不得利用各类 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二是进一步规范教育优待政策。烈士子女,符合条件的现役军人子女,公安英模,因公牺牲、伤残警察子女等优抚对象依规享受教育优待政策。同时明确,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从 2022 年开始,取消少数民族学生中考加分(来源:北京日报)
学生因家长返乡未报备被学校开除绥化回应:撤销教育局通报
4 月 11 日,绥化市直属一学校高一学生,因其家长从外地返绥未按要求向学校报备,对该生做出开除学籍的处理决定。该通报立即在网上引起了热议。4 月 19 日,绥化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回应“家长未报备学生被开除”一事,撤销教育局通报,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绥化市市长表示,该事属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事情,不属于教育局处置,疫情防控指挥部并没有同意该处置方案,该文件“没有效力”。对于该学生,不会采取开除处置,只会进行一定的批评教育。(来源:澎湃新闻)
崔允漷:以学科实践为依托,构建实践性育人方式
此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实践育人,是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此各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从这个角度说,落实课标就是要把这些实践性活动真正落在实处。
崔允漷指出,学科实践既注重学科性,也注重实践性,更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学科实践并非是对探究学习的否定和取代,而是体现了人们对学科教育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呼唤“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为了实践”的真正的学科探究。(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崔允漷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
张卓玉:新课标背景下的考试命题改革走向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变化之一,是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命题建议,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既然教学重心将从重结果回到重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和做事能力培养将成为最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命题时应强化对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测量和评价,从注重考查记忆理解的结果到注重考查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发展水平。既然教学坚持从真实生活出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命题时应坚持试题的应有开放度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评价问题解决结论的素养。既然教学将通过大任务来承载大观念,以主题、活动、项目等任务的实施来实现对原理、法则、态度等大观念的掌握,那么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从碎片化、点状式测试走向整体性、结构化测试(来源: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张卓玉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熊丙奇:职业教育如何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
新《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与地位,为避免“类型教育”仍旧是事实上的“层次教育”,熊丙奇指出需要以全新的“类型教育”思维进行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普职融合。高中学校要把普通课程和技职课程融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改变以前普高学生只学学术课程,中职学生偏重学技职课程这一局面,全面提高高中育人质量。其次,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普通高考与职教高考。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培养技能性人才的专业,就立足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熊丙奇表示,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类型教育”,要摆脱发展教育的“身份”思想。对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均应按照高质量和特色进行教育资源配置。这就需要“双师”,需要先进的实习实训场地、设施。推进深层次的产教融合,需要的投入其实超过对普通教育的投入。(来源:界面新闻,熊丙奇系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出品

整理: 姚远    排版: 孔庆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