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儿,跟潼潼一起在家看了皮克斯的新动画片,《青春变形记》。
没成想,自己却被这部动画勾起了一些往事,也揭开了一些旧伤口。
这部讲述青春期成长的动画里,有着典型的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一个有着强烈控制欲,总是不自觉要求孩子完美的父母,和一个想要逃离却又特别在乎会得不到家长肯定的孩子。
这似乎是我们身边许多家庭的标配。
彼此失望,是许多中国式家庭的主旋律。
父母对孩子失望,孩子亦对父母失望。就像一道无解题,在家庭中一代又一代绵延。
在《青春变形记》中,当那个象征着一部分不完美自我的红色熊猫出现的时候,每一个曾经身处过这样家庭的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也被唤醒了。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红熊猫
其实《青春变形记》的故事一点都不复杂。
一个叫美美的亚裔女孩,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加拿大。妈妈精明能干又强势,管理着华人区最古老的一家祠堂,而爸爸则顾家温柔,扮演着家里的“和事佬”。
一天早上,美美醒来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毛茸茸的红色熊猫。
这只小怪兽的出现,为美美揭开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原来,祖先赋予了她们家族女性一个超能力,那就是拥有“变身为能打败一切的红熊猫”的魔法。
红熊猫虽然强大,却不受控制。一旦被激怒,则可以摧毁一切。
所以,美美一家的所有女性,包括外婆、妈妈,以及七大姑八大姨都曾经选择在红月亮出现之日,举行作法仪式把红熊猫封印起来。
可美美却慢慢找到了控制红熊猫的方法。
她发现,朋友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自己平复情绪的能力,都能帮助自己不变身红熊猫。
在妈妈和外婆眼中,红熊猫代表了一种可怕的失控和叛逆。但对于美美和她的朋友同学来说,红熊猫是个毛茸茸极为可爱的萌兽。
当美美掌握了控制熊猫的方法之后,甚至还学会了如何把恐惧变成享乐。
不得不说,主创团队设定的这只小怪兽真的隐喻满满,十分绝妙。
红熊猫出现的时机,刚好就是美美青春萌发的时刻。红色,又暗喻着女孩子的初潮。
所以,变身红熊猫也成了美美自我意识被唤醒的标志。
可美美的妈妈和外婆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并不是急着希望美美掌握控制红熊猫的方法,她们要的不是与这个怪兽和平共处,她们希望的是封印它,让它从美美的体内彻底分离和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传统式家庭的父母,大部分都对子女有着强烈的控制欲的原因。
因为他们太害怕失控的感觉。
拥有自我,意味着拥有了强大的自由意志,也意味着孩子拥有了自己选择的意愿和能力。
就像美美一样,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偷偷喜欢街角便利店的打工男孩,悄悄谋划着和朋友一起去看演唱会……
这些事情都属于她的自由意愿,但恰巧,这些事都是美美妈妈所不允许的。
和许多家长一样,美美妈也以“为了孩子好”这样的目的,把那双掌控之手伸到了美美生活中的每个毛孔中。
悄悄躲到教室外面偷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跑到便利店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那个女儿暗恋的男孩、批评美美的几个好朋友……美美妈不要任何失控,她害怕美美脱离了她所设定的成长轨道。
所以,她当然不允许红熊猫的存在。
毕竟,红熊猫强大到无人能敌,这会让美美彻底摆脱自己的控制。
这种似曾相识感,简直不要太强烈。
多少人,都在年少时,有着和美美同款的父母。甚至在上了大学或工作之后,小到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食物,大到选什么样的专业、找什么样的工作和伴侣,都依然要“服从”父母的安排。
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片中的美美那样幸运,能留住红熊猫。我们在成长中,在父母的规训下,早已把那只红熊猫杀死了无数遍。
成长,就是封印红熊猫的过程
其实,我总觉得红熊猫的隐喻,并不仅仅适用于家庭的亲子关系之中,这个小怪兽形象同样也是一种原始力量的象征。
在它的身上,有某种充满野性的破坏力,这种力量是与社会文明与秩序相悖的。
其实,仔细想想,这一点倒是蛮像小孩子身上的特质。又有哪一个小孩子会时时刻刻表现得像一个规规矩矩的大人呢?
明明能用走的,他们偏用跑的;明明能坐的,他们偏偏要用蹲的;食物明明是用来吃的,他们偏偏要用来玩乐。
他们上窜下跳,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一种“拆家”搞破坏的冲动。
再看这部动画片的时候,我时常想起我曾经读过的《光明共和国》这本书。它和《青春变形记》有着微妙的相似性,书中作者所描述的那三十二个作恶搞破坏充满暴力的孩子,就像动画片中的红熊猫一样,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怪物。
但有趣的是,怪物是成人视角给出的定义,孩子们并没有把这三十二个孩子视作异类。
“但这个怪物的影响更多是让成人做噩梦,而不是孩子们。”作者的这句话,和动画片中孩子与大人对红熊猫的态度完全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把这三十二个孩子的破坏行为,解读为孩子与成年世界里所谓的秩序和文明的一种对抗。
难道成人世界定下的规则就是绝对正确的吗?
吃饭的时候要安安静静、手脚不要乱动;要永远保持干干净净,不要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
这些来自于成人世界的文明和秩序,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这个问题,我在没有孩子之前,并没有思考过,直到我有了孩子,慢慢变成了一个挑剔的母亲,才意识到心头总有这个问题的影子。
有时候,回想起每天自己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可能往往都是来自于孩子违背了这些成人世界的文明,“不要疯跑”、“不要大喊大叫”……
有时候潼潼会在我说教她的时候反问我:
“妈妈,我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为什么你说的那种要求就是对的?”我好像并没办法回答。
以至于,我也会在自己对孩子说了第十次“不要”之后,开始问自己:让孩子去完全符合成人世界里的秩序感真的有必要吗?
在《光明共和国》里,作者在看着那三十二个不被成人世界接受的孩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甚至觉得那些孩子身上有一种快乐和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是‘正常’孩子永远都无法企及的。与我们孩子的那些中规中矩、充满禁令的游戏相比,童年在他们的游戏中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这样的感慨,也会在我频繁对孩子说“不要”之后在心底萌发。用属于孩子身上天然的快乐与自由,去换取秩序,真的值得吗?
但这个疑问,基本无解。
因为,我们的成人世界,本就不接受或者说恐惧于失序。任何人,只要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要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
每个孩子,都天生带有一部分动物性,就像红熊猫身上那股野性的力量一样。而人的成长,就是去动物性的过程,是封印红熊猫的过程。
想起海桑的那首《一个小小孩》: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

干干净净

衣帽整齐,

如果他

规规矩矩,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

便是叔叔阿姨好

再见再见你好,

如果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

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

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但诗与小说的世界是一面,现实又是另一面。
要如何在遵守社会秩序和文明与尊重孩子本来的模样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辨别对孩子所说的“不要”里,有哪些是必须的,有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应该会成为每一个父母育儿长期的课题。
红熊猫,不仅唤起了内心的小孩,更指引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在《青春变形记》的观影过程中,起初美美变成的那只红熊猫,也揭开了我曾经作为一个孩子的旧伤口。
那种曾经被父母步步紧逼、强烈控制的感觉,让我的心隐隐作痛。当美美在红月亮出现的那个夜晚,拼了命地阻止红熊猫被封印的那一刻,我深深地与这个小女孩共了情。
那是一个青春期的小孩,对保有自我、对坚持自由意志的一次拼尽全力。
但随着剧情之后的发展,我发现自己观影所带入的角色又有了一次转变。选择和红熊猫共存的美美,进入了竹林幻境,在那里遇到了年轻时候的妈妈。那时候的妈妈,还没有封印自己体内的红熊猫,头发的颜色也由黑色变成了红色。
妈妈也不再是那个完美无瑕、能量无限的妈妈,而是变成了一个大声哭泣的无助女孩。
她哭着说自己“厌倦了追求完美”,她失声地控诉起自己的母亲(美美外婆)“我对她永远是不够好的”。她的痛苦,也是美美正在承受着的。
那一刻,美美与妈妈和解了。
原来,妈妈也曾经是个受伤的女孩,她之所以会那样对待美美,是因为她也曾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妈妈并不是一个讨厌的人,而是她还没有学会怎么当一个更好的母亲,还不知道该用什么更好的方式与女儿相处。
当美美对即将离开竹林幻境的妈妈说“我在改变呢,我只是担心,这样的我会远离你”的时候,我似乎对与原生家庭和解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和解,不仅仅意味着对父母的理解;也意味着,肯定自己拥有改变的能力。
最近在听“贤者时间”的播客,主播小张说了这样一句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话:
“人永远是流动的,人的自我永远是在不停地打破罩在我们身上的玻璃罩子中形成的,而不是你的自我被困在了七岁,那个受伤的你”。
而我认为,成为母亲正是我们打破玻璃罩子的一种方式。过去已然成形,我们无法像动画片那样,穿越幻境,回到自己的小时候去改变什么。
而为人父母,天然赋予了我们某种权力。想要打破玻璃罩子的我们,就应该学着善用这份权力。
不要让它变成凌驾于孩子之上的一种不可违抗的力量,而应该尝试着,去帮助孩子保护内心的那只红熊猫,并且教会孩子学会与那个体内的小怪兽和平共处。
相信,当我们尝试着去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也是我们释放自己内心被封印的红熊猫的那一刻。
也许,那一刻,也是我们,打破我们家庭亲子关系代际间无解循环的那个时刻。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