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一书,感觉挺有用,其中的一些小技巧,我通过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本书让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育儿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生活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育儿没有什么定法,靠的是本能,它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1
决定换工作,是想多陪陪儿子。蒙台梭利说,孩子6岁前,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他认知和情感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孩子的这个阶段,是最需要父母陪伴和接纳的时候。所以,我就想,区区6年,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自己不想错过这段陪伴他的时间,更何况这是一段一去不复还的时光。于是,决定放弃还算可观的收入,以换取更多的时间。
这个想法早在儿子出生前就有了,但一直没有去实施,一方面没下定决心,另一方面还在于我有点恐惧。说实话,我不属于那种很细致,很有耐心的爸爸。曾看到过一口一口给女儿喂饭,给女儿梳头的爸爸,虽然在心里很想效仿,但真到自己做的时候,却没有了这份耐心。比如,在给儿子洗澡时,我就做不到陪同他嬉闹,而总是一味的催促他快点。
从儿子出生到现在,我虽然没有缺席,换尿布、泡奶粉、陪读书、陪玩耍,一样都没落下,但更多的时候只出力却不操心。不操心的表现就在于,近3年的时间里,我并不清楚儿子的需求是什么,包括他为什么闹情绪、发脾气,他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我只是一味试图以一个严父的姿态来应对他的在我看来是不合理的需求,结果往往导致适得其反,使自己成为了儿子口中会“骂人”的爸爸。
好几次,才刚会说话的儿子,就在我面前说,爸爸会骂人,我不喜欢爸爸。而且大部分时候,只要妻子在家,他都只跟着妻子,从不会主动要求我陪他,甚至有时还让我走开。说实话,这个时候,我内心充满了挫败感。
可以说,在此之前,到底该怎么养孩子,我并不是很清楚,尤其是怎么跟孩子沟通,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更是一头雾水。虽然此前也看过一些育儿类的书籍,但很多都太过理想化,或者教条化,有的干脆就相互打架,往往令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
这本书不一样。它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它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经验。
作者阿尔瓦罗·毕尔巴鄂是一名神经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在书中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介绍了有关大脑的基本知识:什么是神经元连接、理性和直觉、大脑的三位一体,什么是海马体、前额叶皮质、脑岛皮质、杏仁核、纹状体,等等。并分析了在各个阶段,这些大脑结构与孩子成长的关联,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不用害怕,虽然有关神经学,但知识点一点也不深奥,甚至简单地有点令人怀疑。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就在于,你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很容易就能抓住平时难以把握的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让你在面对孩子的具体问题能够有解决的支点。
比如,作者将大脑分成了动物脑、情感脑和理性脑三个部分。爬行动物脑是最原始的,处于最底层,操控着我们生存的本能;情感脑属于第二层,它的功能在于分辨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理性脑是最后一层,也是进化程度最高的一层,它使我们拥有自我意识,能够互相沟通、进行推理、换位思考或基于更合理和直观的考虑做出决定。
有了这些了解,如果你的宝宝还在1岁前,按照作者的理论,这时候宝宝使用的是动物脑,只有基本的本能需求,那么这时候,你就不要试图通过讲道理或提要求安抚孩子的哭闹,而是要及时满足他的需求,如果是饿了,就喂奶,如果是困了,就睡觉。
而事实上,在整个幼儿阶段,控制孩子情绪的都是情感脑而不是理性脑。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发脾气、闹情绪,不要试图用讲道理去说服他,最需要做的还是认可和肯定他此时的心情,用同理心去理解他的感受。说白了就是,我们不要针对他的行为,而应该针对行为背后的情绪做出回应。
事实上,这一点对我的冲击非常大。至少现在我能比较冷静地面对儿子无规律的发脾气和闹情绪了,而不会像以前一样,以恐吓或者干脆置之不理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3
很喜欢作者的一个观点:你的孩子就像一棵注定会充分生长的树,你要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茁壮地成长并充分发挥其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点,你唯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信任。
是啊,之所以我们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焦虑,那其实是对他们的不信任所致。就像在睡觉时要不要穿尿不湿的问题上,我和妻子就始终对儿子是否会尿床不报以信任,所以总是否定他不想穿尿不湿睡觉的请求。
可有一次发生的事让我对此感到内疚和自责,也让我更为坚信,只要不是涉及生命安全的事情,我们都该对孩子报以充分的信任。因为他们能够做得很好。
这件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晚上,妻子出差,而我也比较晚归,奶奶给儿子洗完澡后忘记穿尿不湿,等我回来后,儿子已经睡着,我也就没有在意这事。到了半夜,儿子把我拍醒,打的是脸,当我正准备训斥的时候,他跟我说,爸爸,我要嘘嘘到这个,我更火了,就说,尿尿你就尿好了,有尿不湿的。当时儿子还不太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地说要嘘嘘。由于我先入为主以为是他因为妈妈不在而哭闹,就没有在意,只顾自己睡了。
等第二天醒来,发现他的床上很湿,再一看,原来他没有穿尿不湿。顿时,我觉得内疚万分,原来儿子不是哭闹,而是真的在没穿尿不湿的情况下,想尿尿时自己醒来了,只是因为我们不信任他,才造成了他尿床。
还有一点感触也比较深,那便是解决了我在如何引导儿子正向行为上的无所适从。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的正向行为?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奖励方法其实是那些与孩子的正面行为一致的奖励,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赞扬,更不是以物质代替。比如,当孩子乖乖进了浴缸时,那么最好的奖励方法就是给他的浴缸里放上满满的泡沫让他玩耍或者和他一起洗澡;如果孩子关掉了电视机,那么最好的奖励方法是做一些可以代替看电视并且让他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如玩一次枕头大战,等等。
但奖励不应该成为孩子的动力,而应该是愉悦的感受让孩子自发地重复那些积极的行为。奖励一定是在孩子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之后(你把餐盘收拾得这么好,那么我们今天晚上一起读两个故事吧),而不是把它当成等价交换的条件(如果你收拾餐盘,那就给你读故事书来奖励你)
什么时候该奖励,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理想的情况是,当我们看到孩子有进步或者表现出新的、积极的态度时再给予奖励,比如当孩子努力或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时,比如他改正了自己犯的错误或者他想分享自己的快乐时。
4
还有很难得的一点是,作者虽然是一个神经心理学家,但他并不装神秘和高端。他在书中给出的很多理念、方法和工具,都十分人文化、生活化、具体化,让我们能在舒服,自然的状态下,完成与孩子的联结,构建起安全和稳固的亲子关系。
而且他也一再强调,教育成功的真正关键在于抛弃特定的方法和教条,活在当下。伟大的家长或教育家并不是遵循特定的方法或坚持既定计划的人,而是知道如何随时发现孩子的需求并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机会的人。
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今天,很多年轻的父母很重视育儿的学习,但也很容易进入另一个误区,就是走极端、本本主义,缺少独立思考和灵活性。育儿需要用脑去思考,更需要用心去感受。
育儿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修行。作为父母,真正的成长是从他人身上寻找一种启示,拓展一种思维,让自己静下心来,靠自己思考,结合自身的情况,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很多孩子的问题,也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