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长久的困境,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来源于自己相信的标签。
如果你因为“失眠”问题来到我的门诊,我首先问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凭什么说你失眠?
你可能会说:哎呀,我上床后半天都睡不着啊。
我会再问你:你觉得多久能睡着才是正常的?
这个时候,我会听到很多答案,最多见的一种是:具体我也不知道,反正越快越好。
问题是,“入睡快”真的就是好睡眠的标准吗?
从躺床准备睡觉,到进入睡眠,这段时间叫做“睡眠潜伏期”。睡眠潜伏期多久算正常?很遗憾,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原因其实也很朴素,因为睡眠这个事,个体差异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你爱阅读爱学习,也许会在其他平台上看到这样的信息:超过30分钟还没睡着,就是入睡障碍。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有一种获得新知的愉悦感:哇,终于知道正常和异常的分界线了。
在接下来的某个夜晚,从你躺床开始,你会不自觉的开始留意时间,你会开始在意自己是不是在30分钟内能睡着。睡眠的崩溃,从你的这份在意开始。
久而久之,你开始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我失眠了,我有入睡困难。然后,你会想各种办法去应对“失眠”问题,成功地把自己活成了标签的样子。
你一直忙于解决问题,却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是我这个人真的出了问题,还是我错怪了自己?
“30分钟”这个界限,真的就可以把正常和异常区分开吗?25分钟如果算正常,那35分钟呢?难道这我就被这多出来的10分钟整到发疯吗?
很明显,你不能被这个一刀切的界限所困住。在睡眠医学里,的确有这样一个共识:把超过30分钟还未进入睡眠定义为入睡困难。但是,这只是一个学术上的定义,目的是为了学术研究和讨论的方便。
而之所以划在30分钟而不是20分钟,是因为从人群的统计学上看,超过30分钟还未进入睡眠的人在概率上更容易出现失眠。
注意,是概率,不是考试的录取分数线。概率是用来提供大致的参考方向用的,不是拿来当人生枷锁的。
因此,我在门诊常常会这么建议:不要轻易说自己是“入睡困难”,也许,你只是“入睡慢一点”而已。
“入睡困难”这个词,背后的意思是“我有问题”,接着就是我要去“治”。什么针灸按摩口服液,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原地杵。
而“入睡慢一点”这个词,就是承认了你的个体差异,不要和别人比。之后你也不会想着怎么去“治疗”,更可能的想法是,如何在睡不着的这段时间里,做点什么事。结果你发现,你这么一放松,睡眠反而不是一个问题了。
当然,这个时候,还会有人不死心。比如你可能会说:好吧,就算是这样,但入睡快一点总会更好吧?
答案是:未必。
美国睡眠医学会认为:如果睡眠潜伏期小于8分钟,提示这个人存在嗜睡。也就是过度瞌睡。换句话来说,那些秒睡的人,并不代表睡得好,更可能(70%)是因为他太困,太疲惫。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最多见的就是“睡眠剥夺”。
当你长期睡不够时,就会欠下很多的“睡眠债”。欠债是要还的,身体还睡眠债的方式就是,在你有机会睡觉的时候,会迅速地让你睡着——刚发工资钱就被划走。
虽然说,不是所有“秒睡”的人都有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追求快速睡着”这个态度本身就不应该,不合理。
入睡慢,别着急。
入睡快,别得意。
聊到这里,你会瞬间发现:我的睡眠没有问题,问题在于错误的执着。如果我们把这个“发现”再拔高一下,你会有一个顿悟:
原来,有问题的不是我,而是我对问题的定义出了错。
在医学里,如果把还不是问题的状态定义为“疾病”,把“小问题”定义为“严重问题”,这叫做“过度诊断”,过度诊断会带来过度治疗。
拿刚才的睡眠举例。如果你对自己的“入睡慢一点”贴上了“入睡困难,睡眠障碍”这样的标签,那么你的治疗目标就会是“入睡越快越好”,带着这个目标,你会很容易陷进安眠药依赖的困境。
在生活中,你我都会被他人贴各种“标签”,被判断,被评论。有时别人说得很对,但有时,是对你的“过度诊断”。
如果你是一位女生,打扮得漂漂亮亮,准备去参加聚会。出门时,老妈对着你说:哎呀,你最近又瘦了,要多吃点啊。然而到了聚会地,突然另外一个女生对你说:哎呀,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想?出门后坐个地铁,就长肉了?你该如何看待外界对你的这些完全相反的判断呢?
在你我清醒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做着各种判断,也同时被别人判断着。如果要给这些判断分类,会有2种:
1、事实判断。
2、观点判断。
举个例子。
“林肯是总统。”这是事实判断。
“林肯是个伟大的总统。”注意,这里有观点判断。伟大?这是谁的观点?凭什么这么说?
我们要提防的,正是这种观点判断,尤其是在面对他人给你贴的各种“标签”时。
我们从小到大,听到了太多的“口号”,见过了太多的“标语”,然而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区分事实和观点。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很多成年人,渐渐地就失去了判断和思考的能力,错把口号当事实,剩下的全是喜好和情绪。
在门诊,我常常对焦虑的病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想法只是想法,不是事实。
学会区分想法和事实,学会区分观点和事实,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成年人都需要补上的一课。有了这层觉醒之后,我们就多穿了一层应对生活的“铠甲”。
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尝试着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想法真的是事实吗?
当有人喊着口号,鼓励你响应的时候,你可以冷静地告诉自己:不着急,我需要更多的证据。
当有人给你贴各种“标签”的时候,你可以霸气的转身,在心里甩下一句:管你pi事。
人生本不易,不要再拿虚幻来为难自己。


作者:余周伟

公众号:sjnkyu.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