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政府披露的封控区人口数据很棒,我们可以开始相对精确地估计上海疫情结束的具体时间了。我估计5月5日到15日之间,上海已经就该基本结束了。甚至不排除结束得更早。具体计算和分析在下面。

检测数和感染人数问题
昨日新增确诊2494例(含无症状转归533例),新增无症状16407例,总计新增18368。较前天(19442)又降低了1000多。昨日的预估6.3(19日新增比18日低)正确。
考虑到前几日的封控区排查,新增人数都是逐步降低的。可能是排查顺序是从高发区优先。所以估计明日还会降低。
预估7.1:20日总新增病例数比19日低。
昨天又一次公布的新的三区划分情况:
昨天,根据阶段性筛查结果,动态调整了“三区”划定,划定了封控区16650个,涉及1187.8万人,比之前首次划定的减少了400多万人;管控区13304个,涉及448万人,增加人数超过200万人;防范区28075个,涉及785.6万人,增加人数超过200万人。
三区人口总数1188+448+786=2422,这就比较接近上海人口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就更精准一些。
这个情况就比我前两天说的要乐观很多。封控区是七天内发现过阳性病例的区域,目前只有1188万人。管控区7天内没有新生病例,防范区可能就是14天内都没有新生病例。只要能把管控外的传播途径卡死,那么到月底的时候,估计至少有一千多万人可以自由活动了。
从检测数方面说,昨日网友提示我说,又有新的检测实验室完工。我查了一下:日测20万管 上海高通量核酸检测实验室建成启用。上海目前的检验能力应该提升到了520万管左右。
我们来分析一下检测能力:
我们考虑管控区每三日一测,十人一管,一共14.9万管。
假定防范区有10%的人员属于高危岗位,每周两测,一人一管,平均到每天22.4万管。
防范区剩余90%的人每七日一测,十人一管,平均每天10.1万管。
管控外考虑5万人,每两日一测,一人一管,平均每天2.5万管。
其他高危岗位10万人,每两日一测,一人一管,平均每天5万管。
隔离人员每日一测,一人一管,每天不多于27万管。
住院人员每日一测,一人一管,每天不多于2.2万管。
这总共是84.1万管。
那么我们再放宽一点,就是有100万管需要用于其他区域的监测。那么留给封控区就是420万管。
如果我们把封控区再细分为聚焦区域和非聚焦区域,封控区的聚焦区域每日一测,一人一管,非聚焦区域每日一测,十人一管,而非聚焦区域有千分之一阳性率,需要调配一人一管资源来区分混管阳性。那么我们可以设聚焦区域人口为X。
X+(1188万-X)×(1/10+10/1000)=420万
可解出X=325万。
换言之,如果上海市对封控区采用逐个清零的方式,那么每一轮可以清零325万人的区域。清零周期大概是3~10天。
最差情况是需要每个小区都这样扫过去,每个小区都需要10天时间来彻底清零。那么1188/325,至多需要分4轮清扫。那么也就是说,上海的疫情最多需要40天结束。换言之,我们可以非常确定地判断5月30日之前,上海疫情一定会结束。(当然,会有部分小区需要在此之后维持14天的封闭期)
如果我们变换一下策略,每个分区只聚焦3天,然后用十人一管(以及对混管阳性进行细查)来压制残余的传染。最后再用10天时间来收尾,那么最多只需要22天就能解决所有疫情。那么上海疫情的结束时间就可以提前到5月12日。最后一批彻底开放的区域也就是5月底一定会结束。
实际上,剩的封控区域越少,各种能力越是能聚焦,解决的速度就越快。所以5月12日应该已经是个相当保守的估计了。在聚集了全国的精锐力量的情况下,现在我可以把预估2.2(疫情在未来5~6周结束,当然由于时间推进,现在是4~5周结束)乐观地向前推进一些:
预估7.2:上海疫情大致在5月5日至15日间基本结束(最后一个封控区进入14天解封倒计时),主要人口在26日前恢复自由。(甚至不排除整个时间表再提前)
之前还看到有人在说奥密克戎的R0太高,根本防不住,现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看的呢?
另外,有金山区和奉贤区第一天社会面清零。现在还不清楚会不会产生反复。我们还要多观察几天,才能确定是不是真的社会面清零了。听说是把一些阳性病例稍多的社区整体送往外地分房间隔离,才实现的。虽然预估5.2(金山、奉贤、崇明之中一个或多个在30日前实现社会面清零)目前看起来是对的,但还要多看几天。而且这确实是比我预期的要早一些,比我预想的要乐观太多。

隔离和医疗床位问题
昨日解除集中隔离25412人,较昨日22075人又有大幅度上升。如昨日所说,隔离床位这块应该是越来越没有问题了。后续应该会逐步关闭一些条件恶劣和床位数少的方舱,从而方便管理。
这两天陆续听到一些管理混乱的问题。比如没有车送到家,要自己走路或者骑共享单车跑好大一截。有的人没接到出舱的通知,还在里面住着,结果系统里显示他已经回归住所了,于是居委会叫他下来测核酸。可见超大规模的隔离确实带来了很多顾此失彼的问题。期望后续逐渐收缩隔离人数以后,这些混乱的问题都能慢慢消除。
昨天转运94岁老人的事情还在引起激烈的争论。一方面当然是要敦促政府采取更为人性化的处理措施,另一方面,既然都要强求转运健康风险这么高的老人了,也说明绝大多数发现的阳性病例都被转运了。(当然,并不排除还有一些没有健康风险的患者,不接受被转运,或者有些信息传递失误导致有些人没被转运)
昨天的出院人数1682例,比新增确诊(2494例)少了800多人。虽然在院治疗人数仍然在上升,但是起码上升的速度从前两天的两千多下降到了一千以下。期望后续能持续好转。
目前在这么严格的控制下,已经有2.2万在院治疗的新冠患者了,占据了上海约16万张病床的14%。一般来说,空余病床数量只有5%到10%。14%的占用量,增加些病床也能扛住。如果真的不封控,真是不知道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病床。之前有人觉得上海就算放开,每周入院也就6000多人。我看未免太小看病毒了。如果没有那么多病床,那到时候因为不能入院治疗而死亡的人数,恐怕会比本次防疫造成的次生生命损失大不知多少倍。
今天又增加了7例死亡。
2022年4月19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7例,其中60岁以下2人,合并有晚期肺癌、胸腔积液、急性冠脉综合征。70岁以上5人,合并有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极高危)、糖尿病、尿毒症、脑梗塞、晚期胰腺肿瘤等基础疾病。上述7人入院后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直接死亡原因均由基础疾病导致。
总觉得是之前几天是不是标准有所改变?
昨日重症人数上升到了52人,如之前的猜测。上海公布的重症病人,可能更接近于第九版诊疗方案中的危重症,大概率是要进ICU的。52人的话,目前应该还没有对ICU资源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ICU占用率上升的话,医务人员很可能是不够用的。因为并不是随便一个医生都熟悉ICU的诊疗方法。这也是为什么要从外地调配重症专家过来。
有一些分析,大笔一挥,觉得很容易把一般病房改成ICU病房。但改病房容易,医生从哪里来?如果全国都闹疫情,处处告急,哪还能调来那么多重症专家?到时候死亡率怕不是会高得飞起。

物流、快递和复工问题
管控外发现161+229=390,这块发生了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仍然存在之前说的快递小哥的风险。不清楚后续会不会有更好的策略出来。
上海政府这次的处理确实感觉在策略方面十分僵硬。一方面是人手紧张,各个地方都需要救火,另一方面,我怀疑和上海基层政府的人员选取是有关系的。虽说之前看到有些硕士、博士报考街道、社区公务员,大家觉得浪费,但实际上,在关键的时候就是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顶上去才行。很多事情感觉好像不可行,但有时多琢磨琢磨就能想到一个既能实现上级意图又能满足居民需要的方案。
疫情期间,小区最基层的组织是极度关键的。所有的策略,无论是朴实无华还是精巧无比,都需要最基层的组织去实现。上海疫情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基层组织没有能力快速将上级的很多策略落地。这可能是人手不足的问题,也可能是人员水平问题。但总而言之,最后很多方面都是刚性的、机械的执行。我记得昨天督导某地(具体是哪个城市实在记不得了)的防疫策略是针对每个疫情管控小组,都派出一名处级干部来协调、管理。这起码在组织和管理能力上,就更有保障了。
复工方面,今天没有什么特别的新闻。只是中小企业在提出能让中小企业复工的一些防疫方案。我们还得看看后续上海市政府是不是接招。
我看到有的朋友对复工这块非常担心,觉得大面积复工有可能会导致疫情控制不住。我觉得是多虑了。
首先,自从上海政府转变方针之后,我觉得虽然有大量的问题存在,但整体走得还是比较稳健的。比如一开始大家担心防范区放开会导致疫情重新泛滥,结果实际上设立了防范区却只是稳步放开。一开始只有朱泾镇一个放开多一点的试点。所以我不觉得上海在复工这块会过于松懈。虽然复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范围的疫情反复,但总是可控的。
第二,实际大范围复工的时间其实并不会特别快。少数企业闭环复工之后,会有很多细节需要敲定、磨合。真正大规模复工,怎么也到下周了,甚至可能是五一节之后。按我们上面的分析,其实那时候大部分疫情都已经被解决了。疫情反复的可能性很小。
我觉得这一次在疫情下的复工,也是为后续防疫做出试点。就是如何保证后续封控管制不会再对产业有这么大的冲击。封控还是要封控的,但是我们也许可以在确保疫情控制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经济损失。
预估7.3:本次提前复工不会带来疫情反复。
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欢迎长按二维码订阅“冷风吹牛
微信号:lengfengcn
知乎@冷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