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微信朋友圈发布十周年。
十年了,朋友圈内容越写越多,朋友圈里的朋友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设置了朋友圈内容三天可见,或者干脆由于社交压力的考虑不再发内容。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为微信联系人的 5000 人上限而苦恼不已,因为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我朋友圈内容,那会儿发朋友圈也很起劲,每天发若干条内容,每条都能收到不少互动,有很不错的正反馈。然而现在,互动者已经没有几人。有些人被我屏蔽,有些人可能也屏蔽了我。
时间越久,越没朋友。
微信朋友圈很可能是十年来最克制的一款社交产品,产品形态从最初发布到现在,几乎没有太多变化。如果要回顾一下这款产品的改变,可能影响最大的一次就是「朋友圈三天可见」,是另一种形式的阅后即焚。这个变动是不是正确的选择,我现在也无法做出判断。
但微信朋友圈做对了太多事情,比如,不允许转发内容,再比如,点赞不具有社交扩散。而这两点,几乎是社交网络的标配功能。朋友圈的克制,使得朋友圈没有进一步成为「蠢人和疯子的放大器」。这个产品做到了「少,就是多」。
微信朋友圈有没有不足之处,在不同人看来,都会觉得有。但没有产品能做到所有人眼里的完美,你眼中的不完美,在我看来可能是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我猜朋友圈现在应该已经不是微信内部一个独立的子业务品牌了,因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本来要到微信官方资源的网站找一份题图素材,发现并没有朋友圈的,连微信红包封面都有。顺便反馈一下,这个微信官方资源页面提供的素材,能不能直接提供几个面向公众号作者的素材,现在弄的这些事啥玩意儿?不能直接用啊,还要用户折腾半天。
我那天去找了一下自己第一条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发现并不是朋友圈第一天上线的时候发的,而是滞后了很久,时间久远,我不记得细节了。但翻看历史内容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份宝贵的记忆备份,留下了那时候我的很多思考。还有一些朋友的互动信息,原封不动的保存在那里。这才是朋友圈对于我的价值。
最后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负责朋友圈的产品经理,现在有机会给微信朋友圈增加一个功能,你的选择是?

题图:微信 Logo

如果要我给朋友圈增加一个功能,我可能会允许用户置顶一条信息吧。这样,那些三天可见的朋友圈,点进去至少不是一片荒芜。
如果还允许增加一个功能,我可能会增加一个「家庭圈」,但具体怎么设计,我也没想好,可能只是一个「小众需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