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潇湘

来源 | 潇湘经略
截止今日,上海已累计报告感染超过30万例。
这段时间以来,网络上流传着各色关于上海的消息,等待急诊的老人、忍饥挨饿的年轻人、即将生产的孕妇、哮喘发作的孩子……如今,上海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为什么上海如此艰难?固然有病毒变异、延误时机、管理不善的原因,但这次,我翻了翻上海的人口数据和人口结构,发现狡猾的病毒,恰恰击中了上海的三大“软肋”。
01
人口密度极大
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城市,上海常住人口接近2500万,流动人口近千万,每日流动人口数以百万计,而面积只有6340.5平方公里。
上海的人口密度是3823人/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是政治中心北京的2.66倍,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26倍,是澳大利亚的1000余倍。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地带,人口密度最高达到了33944人/平方公里。
极高的人口密度,对传染性极强的奥密克戎来说无疑是生长温床。
02
人口流动性极大
与此同时,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大流动人口城市,流动人口近千万,每日流动峰值最高达到5万人。
上海未封城时,仅地铁2月25日单日客流量便高达1200余万,高居全国榜首。高速流动的人口,也将潜伏的病毒带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当然,上海并非中国唯一的人口高密度、高流动城市。但上海还有一个人口学特点,使这座城市在病毒面前尤为脆弱。
03
老龄化程度极高
早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已经深度老龄化。在上海的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人的比例高达35.2%。
抵抗力下降的老年人本就是新冠病毒的易感群体,老人的各种基础病治疗需求,也使得本就因疫情而资源紧张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更为严重的是,上海还有许多独自生活的老人。
根据2019年的数据,上海有纯老家庭157万,独居老人31万,孤老2.5万。这个数量将近200万的老人群体,大多不会使用电子产品,不懂得团购抢菜,一旦封城,生活尤为困难。网上流传的许多老人求救信息,就源自独居老人们不在身边的子女。
人口密度大,流动性高,老年人口占比多,独居老人数量多……这些都是现代文明城市的人口特征,却也给病毒肆虐提供了机会。
上海作为"西方文明的桥头堡",在疫情中受到比一般城市更为严重的损失,其高度现代化的人口特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走过了179年的雨雪风霜,已从面积仅有2平方公里的小港口蜕变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成为无数中国小镇青年心中流淌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1000万追寻梦想的外地人使上海成为中国人口素质最高的城市。在灯红酒绿的上海滩,是所有奋力拼搏的普通人,汇聚成了中国经济的主动脉。是他们亲手酿造出生活的奶与蜜,形成独具特色的魔都海派文化。
建国时,上海和平解放,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硝烟。而如今,这座小资精神最受推崇的城市正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今年这样的经济形势之下,上海遭遇疫情之难,更令人痛心。多少人的生活因此停摆,多少资源本可以创造新的财富!中国经济因上海暂停而受到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但尊重生命的价值,保护老年人不受疫情肆虐之苦,不仅是上海现代文明的体现,也是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上海唯一的选择。
上海,是中国城市管理的天花板。善待老人,是这座受难之城最后的体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