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像台港藏疆法案一样,再整个上海法案?干脆给每个地方都弄个法案,人人都享受美帝关怀。

1
上海疫情继续,由于它的地位和影响,全球关注。

推特上曾28岁担任远洋货轮船长的@薛船长 ,发布了长江口东海边的货轮停泊积压图。
货物进不来,出不去,不仅供应链受损,那么多货物延期交付,信用证担保引起的连锁损失,众多船员走不了、又上不来的多日煎熬。
图被指误导,是各种船,不全是货轮,没积压。
上海人也在煎熬,当务之急是生活。一个居民群里,有人需要面包和牛奶。
后来被认出、本人也承认,是今日资本投资集团的董事长,胡润财富榜上身价过百亿、投资京东等著名企业的投资一姐徐新。
富人家都难,普通人家更不易,应她儿子同学邀请的家庭,暂时少了一张吃饭的嘴。
《上海文艺评论》的编辑Min Juli, 在纽约时报中文网非常克制地发了文章:
“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封锁是必要的,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为了潜在的长期利益而忍受短暂的痛苦,尽管有人抱怨称,短期封锁可能变得更长。它让每个人都更加拼命地保护自己那一小块空间。人们都在囤积食品物资,为争夺资源大打出手。邻里之间互相揭发潜在的病毒携带者。"
"无数志愿者无私奉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协助全市的检测工作。我所在社区的一些邻居正在分享物资:一位在当地开健身房的男士每天都把一袋袋食品杂货摆放在店外,任由居民自取。目前的情况还没到极其紧迫和艰苦的程度。人们大抵还有精力,还能乐观和慷慨。"
居民难,志愿者辛苦,各级管理人员更不容易,网上曝出很多质问、争吵的录音,基层人员的苦,又向谁诉说?
希望这是个特例,也总有办法解决。Min Juli 在文章的最后写道:

“如今中国就和全世界一样,出现了病例大幅增加的情况。能得到两年的保护,在越来越多的人接种疫苗后才暴露于病毒之下,我们是幸运的。
在新冠疲劳出现之前,在疫情对社区、家庭和人际关系造成持久损害之前,我希望我们能找到办法,用得体的方式放宽我们的边界。”

2
上海之外的人们也在关注。旅居日本的王志安先生,原来是央视的主持人、《新京报》的首席记者,发布了他的最新抗疫排行版:
别的暂且不说,把抗疫政策和方式完全对立的中美,同放在差等生,不科学啊!如果美国是差等生,和它相反的中国就不应该是;如果一个是优等生,另一个就不应该是。

另外,中国局部出了点问题,就是人道灾难,美国全国死了100多万人,又算什么呢?

这是2020年12月王志安的榜单:

前后两个榜单比较,中国大陆下降,美国继续排在后边,新西兰、中国台湾保持前列。日本则从二等生提升到优等生,是因为他现在日本吗?

不管怎说,王志安还能就事说事。你可以不赞成,但也不好说他有什么含义。

这位可就是不怀好意、幸灾乐祸了:

上面是程益中4月8日发的推特帖子。

这是他的自我介绍:

程益中最风光的时候,曾同时任《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的总编,被称为都市报教父。作为传媒学者,我曾有文章分析过他:

程益中先生成名致富于中国,后来到了美国,很明显看出心态的变化。中国对于他,就像卖掉了的股票,希望天天跌,才证明他当初选择的正确。
可惜事与愿违,好不容易抓住上海的疫情。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心态正常的人,还是希望能尽快恢复正常,他却是“期待上海疫情防控全面失败”。

怎么“全面失败”?是像美国死100万人么?

那他恐怕要继续失望、终生绝望了。不仅疫情总会过去,中国崩溃论喊了很多年了,发展趋势恰恰相反。
2
由于历史、经济、人员上的联系,美国对上海的疫情也极为关注,对出现的一些问题,照例做出政治的解读和夸大其词的发挥。
武汉封城后,美国最终出版了《方方日记》。现在没人写上海日记,美国恨不得专门再通过一个上海人权法案。
这些年来,美国针对中国的台港藏疆,都先后出笼了所谓的民主人权法案。这些法案毫无约束力,既不能阻挡中国统一发展的步伐,还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看这架势,会不再整出上海法案、吉林法案、浦东法案?中国有30多个省市特区,近3000多个县市区,要不每个地方都搞个法案,让人人都享受到美帝的关怀。

加入乔木读书会,每周听两本好书,每年100本,充实、改变,悄然发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