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台“强师计划” 多项举措引发关注

4 月 14 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有关情况。

● 我国共有基础教育教师 1586 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86%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 1844 万人,其中,基础教育教师 1586 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86%。目前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基本满足需要。与此同时,目前有 215 所师范院校、500 多所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基本形成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 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约 50 所优质师范院校建设,每校 1 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支持 50 所左右的优质师范院校建设。在中央层面,将 6 所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全部纳入了支持范围;在地方层面,支持每省建设 1 - 2 所地方重点师范院校。他还表示,计划对上述 50 所左右的优质师范院校,每所高校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 1 亿元,加强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师范教育基地建设。2021 年至 2022 年,已先后支持了 32 所优质师范院校建设,相关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

● 全国 26 万 乡村教师、36 万青年教师通过公租房解决住房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潘伟介绍,据统计,截至 2021 年底,全国有 26 万乡村教师、36 万青年教师通过公租房保障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他还表示,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好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的住房困难问题,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住房保障。

● 多举措解决中西部基础教育师资结构性短缺等问题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现在中西部地区学校硬件建设大大加强,但师资上确实还存在不小差距。他对“中西部基础教育师资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如何解决”进行了回应,表示一是推进“优师计划”,加强定向培养输送。2021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实施“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每年为脱贫县、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1万名本科层次师范生,这些师范生学习期间享受“两免一补”——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毕业后全部到定向县任教。)
二是“国培计划”示范,实施精准培训改革。2010 年开始,国家实施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十四五”期间重点开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校长的培训。
三是推动协同合作,促进整体质量提升。“十四五”期间启动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

● 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

《强师计划》提出,到 2025 年,建成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经验,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到 2035 年,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来源: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等)

怀进鹏谈“双一流”建设:要超常规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

4 月 13 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会上表示,要超常规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聚焦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有针对性地把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基础打扎实。(来源:中国青年报)

11 部门: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

全国妇联、教育部等 11 部门近日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 - 2025 年)》,把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家庭教育根本目标。《规划》指出,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 2 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师资、有活动、有评估。(来源:央视新闻)

教育部曝光 7 起违反教师职业准则案例,涉性骚扰、体罚学生等

4 月 11 日,教育部公开曝光第九批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性骚扰学生、违反工作和廉洁纪律、有偿补课、教师资格证造假、体罚学生、发表错误言论等问题。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7 起典型案例涉事教师均已受到严肃处理。(来源:教育部官网)

教育部:高校校外教学点未经授权不得自行开展招生宣传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设置与管理作出规范要求。通知明确,校外教学点未经高校法人授权不得自行开展招生宣传,不得虚假承诺、夸大宣传或委托其他组织(个人)代为招生宣传。高校不得授权或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代收费,不得超标准收费,严禁设点单位、校外教学点以任何名义搭车收费。(来源:教育部官网)
全国首批 800 个科普教育基地出炉
近日,中国科协命名 800 个单位为 2021 - 2025 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至 2025 年。同时,要求被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围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来源:新华网)

北京:69 所中职校自主招生开考 计划招生 1.6 万余人

近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公告称,4 月 16 日至 25 日期间,考生可持报名表及体检表参加招生学校组织的专业能力测试。此次参与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的学校包括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四个类别共 69 所学校,总共计划招生 1.6 万余人。其中,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招生人数最多,为 700 人,涉及招生专业 20 个。(来源:新京报)

浙江: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

近日,浙江省发布在中小学校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通知,将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绿色低碳主题实践和绿色低碳理念培育等 3 项行动。浙江要求,中小学要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课程体系,用好《人·自然·社会》等地方课程教材,开展森林、河湖、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普及“垃圾分类”“林长制”“河长制”等知识内容,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来源:中国教育报)

吉林:取消今年初三中考体育、外语听力、实验操作考查

为确保疫情防控形势下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切实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保障教育考试的公平,吉林省教育厅对 2022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关工作安排作出调整:取消初三年级中考体育现场考试,由各地自行制定计入学业水平考试总分的体育考试框架及分值办法;取消初三年级中考外语学科听力考试;取消初三年级实验操作考查;正常组织长春、吉林、延边、白城初二年级地理、生物学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报考上一级学校的资格,不计入中考总成绩(与其他地区同等对待)。(来源:中国教育报)

广州:中小学暂停线下教学,体育中考暂停;4 月自考延期至 10 月举行

4 月 10 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表示,从 4 月 11 日至 17 日全市中小学(有住宿条件的高三年级除外)暂停线下教学,实施线上教学,体育中考暂停。4 月 12 日,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延期举行 2022 年 4 月广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公告》,称原定于 4 月 16 - 17 日举行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延期到今年 10 月举行。(来源:澎湃新闻)

河南:全额监管校外培训预收费

河南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河南省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暂行规定》,对在该省范围内审批登记的所有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学科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全额纳入监管。采取银行托管方式的校外培训机构,《规定》提出,托管资金可采用“一课一销”或按照与授课进度同步、同比例的原则进行资金拨付。采取风险保证金方式的校外培训机构,《规定》明确,不得用保证金进行融资担保。(来源:中国教育报)
湖南怀化:全市校长、班主任、学生不如实申报参与校外培训情况将被追责
近日,湖南省怀化市教育局发布通知,要求全市公民办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要在 4 月 30 日前以班级为单位登记上报本校参与校外教育培训学生情况。对工作不落实的单位将严肃追责问责;对履职不到位的学校负责人和班主任取消评先评优资格,情节严重的进行约谈,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相应党纪政务处分;对填报信息不实,瞒报漏报的学生取消一切评先评优资格,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通知》所指校外教育培训是指学生参加除学校教育外且交纳一定费用的教育培训活动,包括 1 对 1、1 对多辅导。(来源:微言怀化教育)

成都出台“公参民”学校转设公办学校工作指南,转公后将重新划片招生

4 月 12 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印发成都“公参民”学校转设公办学校工作指南》,要求:各区市县等要依法、有序、分类推进全市公有主体举办或参与举办的民办义务学校,转设为公办学校,明确提出民转公流程,分为三步走,并要求如期完成。这意味着民转公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按照国家要求,公参民学校规范行动,在年底前结束。(来源:蓉城政事)

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不再将国际排名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

日前,《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上发布。通报称,进一步明确办学发展目标定位。全面梳理以学科亮点工程为主的学科评价体系和预算目标设置体系,清理以论文数量、国际排名为参考的评价标准。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来源:澎湃新闻)

曾湘泉:仅靠一张文凭就能换一个好职业的时代结束了

目前青年失业率上升的问题尤为突出,青年失业率今年 1 - 2 月的数据为 15.3%,同比高出 2.2 个百分点,远超“ 5.5% 以内”的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青年失业率高企,首先是源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即存在所谓摩擦型失业,特别是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需要经历“找工作”的过程;其次,经济下行导致需求收缩,短期总量矛盾突出;再次,结构型失业问题不容忽视,这与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关,而且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三个矛盾汇聚到一起,导致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
总的来说,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深入和系统思考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同时个人、学校、社会都需要改变就业观念,在新的形势下,仅仅靠一张文凭就能换得一个好职业的时代应该说已经结束了。(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曾湘泉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

熊丙奇:职校学生实习成“卖人头”交易,为何难以清理?

据《半月谈》报道,一名劳动中介负责人透露,低廉的学生工价已成有的职校、劳务公司赚“人头费”的摇钱树。工厂缺人,给劳务公司报价 25 元每人 1 小时的费用,劳务找到学校相关人士,给学校 22 元每人 1 小时的费用,学校给学生 15 元的工价,差价 7 元就是提成。假如学校组织 300 人,一个人工作 1 个月,每天 10 小时,那么学校就能提成 63 万元。
熊丙奇表示,对职校投入不足、地方对低端产业的依赖,“绑架”了对违规实习的处理。有的地方还出现地方政府默许、纵容这种违规实习的情况。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各地要下定决心淘汰低端产业,推进产业创新转型。如此,“卖人头”交易也就会绝迹,企业和职业院校间的“产教融合”才会货真价实。同时,要铲除职校实习乱象的利益链,必须满足学生家长的知情权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来源:半月谈、界面新闻,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出品

整理: 邓雨虹    排版: 孔庆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