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曾让我一度幻想,有朝一日能在此工作该有多好。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深入了解日本媒体后,过去美好的幻想便渐渐散去
01
每位来到中国旅游的人,要说会感到惊讶的事,一定有“拥有数百个频道的电视台”这一件。

我来了日本之后,经常会被来过中国的外国人问:“中国的电视频道这么多,真的每个频道都有人看?”
这时我总是嘴角微微上扬地说:“我们大概是全世界最爱看电视的民族了吧。也多亏电视台这么多,国内媒体人才会有做不完的工作”。
我常常在想,在这个资讯爆炸又言论自由的时代,对于拥有着各种频道的我们是好是坏?“震惊体”的标题,加上引人注目的画面,像是告诉拿着遥控器的观众朋友,千万不能错过这条媲美八点档的精彩内容。
说到底,是媒体人把视听者的口味变重了,还是视听者把媒体人逼着得在新闻中“添油加醋”?

由于大学时代主修传媒的关系,我曾于某新闻台实习一阵子。看了新闻台的百态后,我总默默地唉声长叹。
这段实习,我学到的只是好笑、有趣就是收视率的保证,绝对要在对手台播报前,迅速抢下第一个播报——这就是传媒,时效性就是一切。
但这一切跟我想像中走南闯北、实地采访的记者实在大相径庭。因而我开始好奇邻近国家是如何做媒体的。
2012年,我有幸受造访日本NHK电视台,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日本媒体。NHK主打非营利,因此不受财团制约,也不考虑收视率,报导要求绝对公正、不偏不倚。
△实体采访的记者
新闻内容范畴从国内新闻到国际新闻都有,更有深入报导的专题节目。这样的优质媒体形象,曾让我一度幻想,若有朝一日能在此工作该有多好。
然而,我2014年真正开始深入了解日本媒体后,过去美好的幻想便渐渐散去... ...
02
1997年,NHK被朝日新闻社爆出某特别纪录片内容多为造假演出。其中包含剧组刻意演出高山症、或刻意走艰难的路线以显示走访的曲折、以及花钱请当地居民进行祈雨仪式以利拍摄等等。
该纪录片被爆出总共有6项过度演出,以及9项可能误导观众的影像。事件爆出后,该片制作人包括导演皆被追究其责。

事隔多年后,以报导日本社会问题著称的“NHKクローズアップ现代”专题节目,又被爆出于2014年5月24日“追迹出家诈欺”的节目内容有造假嫌疑。
此事件的爆发,再度让日本群众对于NHK感到不信任及失望
除了因造假风波惹上争议外,NHK是否能不偏不倚地的报导政治新闻也受人质疑。
由于有别于一般民间电视台仰赖广告作为收入,NHK大部分的预算来源皆出自于国会预算,少部分来自于民众的收视费(日本规定民众有义务缴交NHK收视费),因此部分民众质疑NHK的经营方针、节目编辑方针,是否间接地反映了执政党的意向。
现今网络发达,在没有电视的环境中生活也不成问题。因此诸多问题集一身的NHK,也渐渐不被民众“待见”。
△“我们这代人,好像已经不需要NHK了,就不该交收视费”
从2004年开始,多数过去愿意缴交收视费的民众渐渐不愿意掏钱。NHK为解决收视费减少问题,于2006年开始对不愿意缴费的民众进行督促,强调若不缴费可能会惹上需上法院的麻烦之事。
但事实上,因为没缴收视费而被起诉的例子微乎其微,而现今不缴收视费的民众大有人在,NHK对此也毫无他法。
03
对于NHK的现状,我脑中出现疑问:“既然不为了收视做考量,那何必造假呢?若不是因为这些造假风波,民众怎会转为不愿缴交收视费呢?”
我与一位熟识的媒体界朋友聊及此事,我们都苦笑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其实无论公营或民营,无视收视率绝对是既奢侈、又天真的乌托邦理想。
在良心与利益之间如何取得一个平衡点,一直是每个人要面对的课题。而身为媒体人,更应该考量巨大的影响力,不该为收视率而放弃媒体该有的本分,不该为广告收入而被制约说真话的义务。
但底层媒体人即便想改变,苦于电视台的经营方针,往往理想只能石沉大海。
或许电视台为了收视,只能不断的迎合观众的口味,而时间久了,观众也就不再会有当初的惊喜。再好吃的拉面,每天吃也会腻。
因此,媒体人只能不断的加各种“调味料”,刺激观众的味蕾。久而久之,观众的口味也被养得更加重咸、重辣。
如此的恶性循环,绝对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当我们责怪媒体人是社会乱象不断被爆出的原因之一时,身为观众的我们,是否也该自身检讨?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